此物最相思(第365章)
王维比玉真公主早一步回到了长安,还没来得及回道政坊家中看上一眼,便被投入了大理寺的监狱。
此时,李亨已经从凤翔回到长安,居住在大明宫内。在李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李泌一直陪在李亨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深受李亨倚重,从而招来了崔圆、李辅国等人对他的猜忌。
收复两京后,李泌见大局已定,就主动要求离开长安,前往衡山修道。虽然李亨极力挽留,但李泌去意已决,李亨只好目送李泌离开,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
李泌走后,李亨将如何处置投降叛贼之人这一烫手山芋,交到了中书侍郎李岘、武部侍郎吕諲的手中。同时,还任命御史中丞崔器、宪部侍郎韩择木、大理寺卿严向为三司使,共同协助李岘、吕諲处理此事。
安史之乱爆发前,崔器任奉先县令。长安沦陷时,他来不及逃走,被叛军抓获,仍旧担任奉先县令。后来,叛军将领崔乾佑派手下骑兵三十人捉拿崔器,崔器只好逃向灵武,投奔李亨。崔器和在李亨身边担任御史中丞的吕諲友善,吕諲被提拔为武部侍郎后,推荐崔器为御史中丞。
崔器对下苛刻,很少施恩于人,但对上却善于揣摩圣意。他猜想李亨想要严惩伪官,再加上吕諲也赞成严惩伪官,就大胆上奏称:“凡是投降贼寇的官员,一律处死。”李亨确实想要严惩伪官,警戒天下。崔器的上奏正合他意,不由点了点头,嘴角浮起一抹满意的笑容。
不过,中书侍郎李岘却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崔器的主张。
李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孙、吴王李恪的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的第三子,以门荫入仕,历任多州刺史、京兆尹等职,知人善任,政宽人和。
李岘也向李亨上了一份奏书,并向李亨娓娓道来:“陛下,人有首恶和从犯之分,事有轻重和恶劣之别。如果一律处死,恐怕有违陛下宽宏大量之深义,此其一;三百多人中,有的是陛下亲戚,有的是勋旧子孙,有的是有功之人,如果一律处死,恐怕有违陛下爱民如子之本意;古代贤明的君主用刑,只是杀掉首恶,胁从不问,何况河北残余的敌人尚未平定,官吏多被贼人拘限,若能宽大处理,正好稳定人心;若是一律处死,谁还敢改过自新、归顺大唐呢?”
听了李岘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李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觉得不无道理,沉思片刻后,看着李岘道:“依爱卿看来,如何处置更为妥当?”
李岘见李亨终于松了口,心头稍稍松了口气,定了定神,继续向李亨郑重道来:“微臣以为,可按情节之轻重,分六等定罪:第一等,罪大恶极的,刑之于市;第二等,赐其自尽,可保全尸;第三等,重杖一百,可保性命;第四等,流放;第五等和第六等,贬谪。微臣虽然不才,却是肺腑之言,还请陛下裁夺。”
李岘话音刚落,吕諲便上前一步道:“陛下,微臣倒是觉得,崔器所言不无道理。《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人臣子者,必将'敬’'忠’二字牢记心头。若是对投降叛贼之人宽大处理,那么,忠于大唐之人会作何想?还请陛下三思。”
李亨叹了口气,不由伸手扶额,只觉得额角隐隐酸胀,想到还要安排人手剿灭安庆绪的残余势力,不由有些心烦意乱,挥了挥手道:“众爱卿,兹事体大,你们再琢磨琢磨,朕改日再议。”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考虑到宽大处理有利于稳定人心,李亨最终采纳了李岘的建议。其中,达奚珣等十八人被叛一等罪,在西市独柳树下砍去头颅,身首异处;陈希烈等七人被判二等罪,在大理寺众赐饮毒酒、自尽身亡。
处理完一等、二等罪人后,剩下的两百多人,面临着或被杖责、或被流放、或被贬谪的处罚。
对于被关押在狱中的王维来说,他的性命虽然保住了,但他答应韦斌之事,似乎希望渺茫,他该怎么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