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让我们心灵不死

 


                                叶嘉莹(陆阳摄)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

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眼中,诗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因而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时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1999年,叶嘉莹在仲秋的南开园,写下了这句词。今年的仲秋,同样的荷凋雁过,叶嘉莹从枫叶之国加拿大再返神州。只是这一回,这位“诗词的女儿”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叶嘉莹的坚守在喧哗浮躁的当下遭遇了尴尬。读诗有用吗——这样的发问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齐益寿是叶嘉莹的学生,他的困惑在于:“叶先生一直在'吐丝’,而学生却关心'丝绸在哪’。”

  除去社会环境的变化,叶嘉莹认为在诗词教育方面也存在误区:“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我们应该了解的是这种感动如何生发。老师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就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背诵的又都是错字、别字,文理不通,不但无用,而且贻害后人!”

  关于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选用,叶嘉莹以孩童入门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例,认为这首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作“并不是一首好诗,背下来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就让孩子们背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不能看低小孩子的智商,只让他们背浅近的诗句。因为孩子们天性喜爱诗歌。”这是近20多年来,叶嘉莹侧重幼儿诗教的切身感触。她曾在加拿大为华裔孩子们讲解古诗词。上第一堂课时,她先把篆体“诗”字写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接着她又在“之”字下画一个“心”:“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把你的心走过的路说出来,这就是诗啊。”孩子们立刻就对诗有了最本真的认识。

叶嘉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在她眼中,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读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有“莫大的好处”,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她引用钟嵘在《诗品》中的话阐述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总之,“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

  读诗的时候,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叶嘉莹如是说。

  席慕蓉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叶嘉莹开设的诗词讲座是“一场又一场心灵飨宴”。叶嘉莹认为,要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间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吟诵是最好的方式,“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特质,也是与吟诵的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古老的读诗方式起源于周朝。”叶嘉莹说那时小孩学诗都遵循着同样的步骤——兴、道、讽、诵。“兴是感发,道是引导,讽先是让你开卷读,然后背下来,到最后就可以吟诵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的际遇,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她说:“吟诵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这样每次吟诵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时候,叶嘉莹也会担心,这种“诗教”无人以继,以至于“一切努力归于徒劳”。但她也感欣慰,“因为总是有人听课后,受到感动。”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只听过她一次讲座,就慨然出资捐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听闻南开大学筹划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将自己比作叶嘉莹的“小小书童”,决定做一名“略带诗意”的实业家。

  叶嘉莹常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告诫她的“粉丝”: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她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记者陈建强通讯员陆阳)

  

  叶嘉莹小传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推荐

  •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词人生,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古诗词 | 1月主题书单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59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12月,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主题<自我鼓励>.我在小伙伴们的书写中也看到了大家通过这个月的学习,开始了自己的自我鼓励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9精神不死真情自化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9精神不死真情自化 题文诗: 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 鸱视虎顾,是养形人,真人也者,不以滑心. 使神滔荡,不失其充,日夜无伤,与物为春, 则是合而 ...

  • 春之韵、春之诗、植入心灵,伴我前行。

    昨日细雨绵绵, 今晨风和日丽 又是一年芳菲季. 多想在百花盛开之地, 留下我的足迹: 也想在名胜之处, 能有我的造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皆不能前往. 在近处游历,趟徉 虽然难见繁花似锦, 却有桃红柳绿 ...

  • 臧棣的诗《春树之死》

    椿树之死 --为袁庄而作 像是为了让我习惯某种事物似的 椿树死了 它是离我的窗口最近的一棵树 近得像我的眼睫 在我的唇上洒下荫凉 我的窗外曾有一片完美的林子 梅树.枣树.桃树布置着 想象的花园.刺槐. ...

  •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的两大死项

    人们常说的近体诗,一般是指依照<平水韵>写的格律诗.虽然现在有了新韵和中华通韵,但是格律诗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格和律的要求没有改变.何为格?格,一般是指诗句的平仄部分.律,一般是指诗句的对 ...

  • 第56期诗评:心灵的图景

    编者语:诗词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曾对意境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

  • 陈寿才:诗,是心灵的倾诉和解剖

    作家谈创作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打酱油"的.要说"创作谈",有点"拉虎皮"了. 在文学这块儿,我只是"玩".有的人 ...

  • 写诗的人都离死不远

    我看见死去的文字正以诗歌的名义复活 我看见死去的诗人正沦为节日的玩具 语言的原野上曾经游荡的幽魂 那些与时代分道扬镳的家伙 迷失在回家的途中 他们化妆成人民 混迹人民中间 人民悄然不觉 这些文明的地雷 ...

  • 《吕氏春秋》卷10孟冬纪3安死诗解2俭节葬死必合必同

    <吕氏春秋>卷10孟冬纪3安死诗解2俭节葬死必合必同 题文诗: 尧葬谷林,通遍树之;舜葬纪市,不变其肆; 禹葬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俭节葬死, 非爱其费,非恶其劳,为死者虑.先王所恶, ...

  • 她是大唐豪放女道士,文坛追捧、皇帝亲召入宫廷,晚年因为一首诗被乱棒打死

    古诗词文苑 聆听文人故事,品读诗词之美,于醉美的文字中,体味人生百态! 1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菊斋 原标题:<大唐豪放女的一生> 唐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兵变,叛将朱泚占领长安,唐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