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不敢方大勇——《论语》悟读【95】

匹夫之勇逞一时,勇而不敢方大勇。

《论语》第五篇第六章: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fú:用于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曰筏,小曰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仲由,字子路)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我所主张的治国之道如果不能实施,我就乘上小竹筏到海外去隐居,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猛超过了我,但是在裁断事理的能力方面就不可取了。”

【悟读】

谦虚谨慎严克己,纯朴诚信宽侍人。

子路是一个急躁冲动的人,本章孔子对子路予以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孔子深知其中的危害。此番批评,是想让子路多些收敛,处事不偏激,否则于己于人皆不利。当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对子路的勇敢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中肯客观,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有所褒扬。

本章孔子在评价子路时说其“好勇”,非言其好勇斗狠,而是说他凡事仅凭血气之勇,不善控制情绪,遇事冲动,处事急躁,不懂约束。这一方式是危险的,往往会陷自己于不利。为人处世需要果断和勇敢,却万万不能鲁莽,否则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勇”和“敢”是两个不同的词汇。老子说:“慈故能勇”,就是说勇是产生于慈爱慈祥基础上的,绝非匹夫之勇。逞一时之气而不计后果之行为绝非“勇”的范畴。他的名句“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主而为客”等告诉我们,理智为人方称“勇而不敢”;愚蠢鲁莽便为“勇而敢之”。老子进一步强调,“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而不敢,是要求我们在勇的基础上,注入一份谨慎与理性。

“冲动是魔鬼”,历史上许多人因一时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史载安禄山就死在自己的狂暴上。

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自认为曹操手下郭嘉、荀彧等谋士徒有虚名,手下武将不过莽夫,而曹操竟羞辱他,让他当个击鼓手。其脱光衣物击鼓且怒骂曹操,曹操便借刀杀人派其前往刘表处,结果其傲慢把刘表气了个半死,又将其支往黄祖处,被黄祖所杀。其死,死于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韩信的胯下之辱,也许会受到许多人的耻笑。对于此事,韩信后来曾说:“我岂能真怕了一个匹夫小人?只是想如果因计较小事而杀人,那我岂不沦为与一个粗野匹夫同样的档次了?如若那样,我又岂能拥有今天的成功?”这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大勇

这个世界,很多的时候,不是靠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靠智慧和策略。一个人的强大,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外在的强大,而应该是内心的强大

“勇”之所以为“勇”,在于谨慎与顺应。只有在谨慎与顺应之中全力以赴,做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