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24.多姿多彩
上文书讲到,达尔文认为,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由自然选择来筛选的。因为人类有道德有情操,还有同情心。人类社会的医疗水平和福利制度会使得过去应该被淘汰的个体存活下来。那么很多育种专家认为,这样的行为对整个种群是不利的。种群很快就会退化。但是达尔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不会的。因为除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这种选择方式,还有另外的选择机制,那就是性选择。在上一回的留言里面,有不少人已经猜到这一条了。我也就不卖关子了。性选择是达尔文提出的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理论。
达尔文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同等条件下,已婚者的死亡率低于未婚者。达尔文当时掌握的数据是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年龄段。未婚者的死亡率是已婚者的两倍。达尔文有两个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
婚姻本身可以导致死亡率下降。结婚以后两人互相扶持互相帮衬,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白头偕老,比翼双飞……。幸福感使人身心健康,死亡率下降。婚姻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剩男剩女们本身质量就不怎么样,都是在婚姻市场里面推销不出去的残次品。因此寿命短也是常理。在这个论断里面,短寿和结不了婚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两个结果。
到底哪个原因才是正确的呢?这可就难说了。达尔文显然倾向于第二种。即便我们用医疗和福利手段帮助一些人避免了自然淘汰,但是仍然无法躲过婚姻这一关。因此人类种群是不会退化的。那么达尔文的想法对不对呢?科学家们已经吵架很长时间了。有关种群和社会学领域的事儿是非常复杂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做统计。他们还是发现,同一个地方、相同年龄、生活条件类似的人,男性不结婚者是结婚者死亡率的1.8倍。女的好一点儿,大约1.5倍。可是到了70年代,差别就已经很小了。到现在,剩男剩女的已经很普遍了。已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况且达尔文在论证的时候也不严谨。婚姻市场歧视的是不健康的人。但是不健康未必与遗传有关系。婚姻市场的筛选未必能筛出优秀的遗传因子。从这一点上讲,达尔文是不严谨的。
20世纪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优生法案。说白了他们还是信不过达尔文的理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那种劣等基因,靠婚姻市场筛不掉呢?这玩意儿谁放心啊。特别是纳粹德国,他们推出了优生法案。对遗传病患者强制绝育的。还有不少国家也在搞类似的东西。追根溯源居然是美国人先搞出来这种东西的。不过这些东西到了20世纪中期被普遍废除了。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支持这种东西,不过那绝对是少数派。说到底,人类并不怎么太担心种群的退化。
达尔文花了最大的笔墨去描述大自然中的性选择。人类从篇幅上就不占大头。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发觉那更有意思。达尔文首先描述的就是第二性征的问题。通俗的讲,任何雌雄相异的动物,那么生殖器官必定不同。这就是第一性征。但是动物身上很多东西与生殖器官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往往雌雄差异也很大。这就是第二性征。通俗讲,不看性器官也能分出来公母,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是一层层展开推理的,同一种动物,生活环境都差不多。为什么雄性和雌性长相差的那么远呢?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呢?
有些动物,公的和母的长得有很大差异,但是是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的。比如说乌龟,公的腹部龟壳是凹进去的,母的一般是平的。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乌龟交配需要公的爬到母的背上,乌龟壳多滑溜啊,公的肚子没有凹坑的根本就趴不住。根本没办法留下后代。久而久之,筛选淘汰,公的腹部龟壳都是凹进去的。乌龟腹部的差异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毕竟这种结构是有用的。但是很多动物身上的特征根本是个累赘。为什么就没有被大自然给淘汰呢?
比如巨大的鹿角,鹿角固然巨大,非常的不方便,甚至到了累赘的程度。但是打起架来真给力啊。雄性体型一般都比较大。因为身大力不亏啊,打架赚便宜。比如说象海豹,雄性体长4~6米,体重2~3.6吨。雌性可就小得多了,只有雄性的一半。当然啦,雄性也不是越大越好啊。你想啊,万一雄性象海豹一翻身,把孩子他妈给压死了,那可不得了,因此体型也需要适可而止啊。
达尔文总结性选择应该有两大类,一类是雄性竞争,一类是是雌性选择。反正,雄性之间一般来讲是充满战斗的。争夺的就是传宗接代的权利。哪怕是人类也不例外,要不王宝强怎么会愤怒成那样儿。
普希金参与决斗
这还算温和的,当年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就是为了捍卫自己号称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妻子而跟人决斗,最后不幸去世的。雄性不管如何竞争,还需要雌性点头才行啊。这就是所谓的雌性选择。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孔雀为例,雄性孔雀有着巨大的尾巴,说是尾巴,其实是背部的羽毛太长了。可是这东西在达尔文看来呢,非常的别扭。你说长这么长吧,没什么用。打架用不上,毕竟羽毛是软的。吃东西吧,也用不上。飞行还增加阻力。颜色太鲜艳,容易招惹天敌。人家离得很远就能看见。而且羽毛也不是长出来了就一劳永逸,还要不断的换毛,羽毛每年会脱落。大清朝官员服饰顶戴花翎。就是用的孔雀羽毛。高级点儿的赏带三眼花翎,中档赏带双眼花翎。那需要多少孔雀羽毛啊。没关系,孔雀常常换毛,量还是管够的。
总之,孔雀的尾巴在达尔文看来没半毛钱用处,孔雀的尾巴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普通的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讲说不通。如果这种大尾巴是雄孔雀生存的必须,那么为什么雌孔雀就不需要呢?看来事情不那么简单。孔雀的尾巴只是装饰物。雌性为什么就会喜欢做这种翻着花作死的Style呢?达尔文认为人家就好这一口啊。科学家们用维达鸟做过分组对照实验,雄性维达鸟有很长的尾羽。的确尾羽长的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
同样的还有雄狮的鬃毛。雄狮的体型比雌狮大很多。而且脖子上有一大圈的鬃毛。这一圈鬃毛也给雄狮带来不少的麻烦。大家知道,雄狮一般轻易不参与捕猎。都是自家的雌狮上去捕猎。其实道理也不复杂,雄狮体型太大。特别是脖子后边那一大圈鬃毛。显得体型更大。人家趴在草丛里老远就被猎物给看见了。雄狮根本就藏不住。要知道草原上那些食草动物眼睛都灵着呢。捕猎的成功率就不高。相反,体型较小的雌狮到是容易潜伏在草丛里慢慢的靠近,然后突然窜出去发动袭击。雌狮虽然捕猎赚便宜,但是因为体型不够大,常常被鬣狗群打劫。我看到过一段视频,雌狮被一群鬣狗围攻,双方对抗很激烈,雌狮因为数量少,眼看顶不住了,忽然传来一声大吼,那可是名副其实的狮子吼。一只雄狮飞奔而来,瞬间扑倒一只鬣狗咬死,剩下的鬣狗作鸟兽散抹头就跑,雄狮真是尽显百兽之王的威风。雄狮只有在这种看家护院,防止别的猛兽来侵犯的时候才会出手。围捕大型猎物的时候,那是狮群全家老少齐上阵。雄狮身大力不亏。它们甚至敢围捕老弱的大象。
雌性选择好包括好多种行为,比如蜜蜂会用舞蹈来表达求爱信息。萤火虫自然就靠夜里发光来吸引对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蝉鸣和蛙声都是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录音机录下蛤蟆的叫声,然后用两个扬声器放出来,哪边声音大,雌蛤蟆就往那边儿蹦。看来声音也是一种很好的求偶方式。过去晚间大学女生寝室楼下总会有弹着吉他唱歌的五音不全男生。半夜里听见就别提多瘆得慌了。
织布鸟
仅有才艺还不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织布鸟求爱之前先要筑巢。搭出个经济适用房的,八成就输给搭出个豪宅的。看来与人一样,房子也是很重要的。丈母娘拉升房价看来不完全是戏言。不过最难的还是要分辨各种各样的假信号。你只看一个指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考察,于是女方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各路亲戚朋友都派上了用场。动物界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说棘鱼,身体健康没有寄生虫的雄性到了繁殖季节就会身体变红。要是有寄生虫呢,身体就会黯淡无光。雌鱼主要关注的就是这样的特征。因为这样的雄鱼比较顾家,能够保护鱼卵。这样的话,后代成活率也高。但是,有些混的不怎么样的雄鱼,也会采取浑水摸鱼的心态。身体也会变红,达到欺骗的目的。毫无疑问这种雄鱼通常都是渣男。雌鱼受骗上当多了,也演化出了综合考察的本事。不再凭着颜色来做决定了。
腔棘鱼
达尔文当时对雌性选择给出的解释是偏好和审美,人家天生喜欢这样的调调。颜值高就到标志着这个家伙很厉害。可是一大帮科学家是拒绝把动物的主观意识纳入到理论之中的,因为这东西难以检测。大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发现达尔文对现象的描述的确是正确的,但是大家不能接受他给出的解释。好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一种理论认为,既然要给雌性一个足够强的信号,难免就要夸张一点儿,不然对方看着不太明显。另外一种理论就是,这种累赘和装饰性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别看长得这么花哨,战斗力打了这么多折扣。人家还是活的好好的,可见竞争能力很强大,可见品种优良。一个废寝忘食,努力奋斗,死啃书本的尖子生不可怕,可怕的是吊儿郎当轻轻松松当学霸的那种人,而且人家可以在球场上任意驰骋,舞台上来个才艺表演也不在话下,那才让人不寒而栗呢。
尽管讲了这么多性选择,那么还有个根本问题没回答。到底为什么大型动物都是分两性的?对于雄性来说,它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性选择。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或许还无功而返。对于雌性来说,这种性选择的结果未必是如意的!要知道,两性繁殖只能传播自己一半的基因。另一半要交个那个不知道靠不靠谱儿的配偶。毕竟不管怎么选择,都是有风险的。看走眼也不罕见。唉!不由得又想起王宝强。
扯远了,兜回来。为什么生物要这么费力不讨好的进行有性生殖呢?生物一开始进行的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传宗接代的一种便利和有效的手段,它的好处相当明显。无性繁殖不需在其他个体的帮助下完成,后代的数量可从实质上得到保证。当一种有用的遗传特性形成以后,它不会很快被进化的过程所稀释;后代会跟母体一模一样。虽然无性繁殖存在众多的优势,但是还是被有性繁殖取代了。原因是性通过增加了遗传变异有助于加快自然选择进程并使之更有效率。性允许好的基因更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同时让坏基因更快消失。有性生殖保证着大量的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了遗传多样性。
最近新西兰科学家在对酵母进行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在生存压力不大的环境中,两种酵母生长速度相同;但在高温或高盐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有性生殖的酵母比无性生殖的酵母生长得更快。显然,两性间的基因交流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性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并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性选择的存在我们的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家都会趋同,你看水里游的不管是鱼还是兽,都是流线型的体型。但是性选择恰恰相反,会把事物搞得丰富多彩。宽泛的讲,文学、音乐、艺术、竞技体育和财富都是性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
达尔文写完这本《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已经是63岁的人了。他身体一直不好,年岁又大了。但是他努力振作起来,紧接着在下一年又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
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