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濂和孙灵泉敬题鄠邑明道(程颢)先生祠堂楹联
李景宁
最近,在鄠县民国22年(1933)老县志中发现了陕西关学名儒牛蓝川和山东名儒孙灵泉先生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程颢在户县的祠堂题写的楹联。这两副楹联将为研究山东孙灵泉(孙乃琨)和陕西牛蓝川(牛兆濂)具有重要意义。题联抄录如下:
缅当年甘雨和风如伤想见平生志;
到北地傍花随柳寻乐依然佐令时。
―――牛蓝川
气象从容瞻道范;
发挥定性是心传。
―――孙灵泉
据史料记载,这副楹联的作者之一牛蓝川即牛兆濂(1867~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先生,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清末民国初年关中名儒,程灏朱熹理学的末代传人。其精通易理,及小学,工于诗词联赋,民间呼为“牛才子”。牛蓝川一生布衣自足,不慕荣利,耿介廉洁自守,有冰雪之操。自1918年起,设馆授徒,讲学于芸阁书院。学生遍全国,至朝鲜、日本士子亦慕名而来拜师。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术思想教育学子,尤重视大节,即培养学子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其毕生亦身体力行之。“时穷节乃见。”另一作者孙灵泉,即孙乃琨 (1861—1940) 字仲玉、号灵泉。淄川县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董家村) 人。清末民初教育家。童年入私塾,1890年(光绪十六年)赴陕西三原正谊书院,拜理学正宗贺瑞麟为师求学。其孜孜不倦,昼夜苦读;三度春秋,未曾离开书院,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1893年(光绪十九年)贺师去世,其返回故乡,又在黉山孝子祠续学三年。尔后,因不忘贺师教诲之恩,再次徒步至陕西拜祭师墓。正谊书院师生慕其勤学之名,挽留他在正谊书院主讲年许。自陕西回乡后,自立学堂,前来求学者甚多。其治学严谨,白天讲学夜晚苦读不辍。1915年,因母病逝,停学三年。后弟子们在岭子南的青云寺建灵泉精舍,任主讲,故后人称其为灵泉先生。1924年,应陕西正谊书院电请,再次入陕为该院主讲。期间,常会晤陕、甘、豫等省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经术、治道,声望甚高,各地竞相刊印其易经讲稿。1927年归淄川。后曾讲学于周村潜修、存古两学舍。他治学50余年,曾先后6次入陕,深得学界敬仰。在致力于讲学的同时,出版经学研究著作,计有《周易辑说讲义(8卷) 《易经绪论》《大学讲义》《中庸辑说讲义》《太极通书问答》《通书说略集义》《贺清麓先生年谱》《灵泉著述摘要》 《灵泉文集》(8卷) 《春秋集义》(12卷)等十几种。稿成未出版的有《易经问答》《易经系辞》《论语集义》《孟子集义》四种,均由其后裔收藏。1932年因年迈辞归后,又在本村设立明复精舍学堂。1940年病故。
又据史料记载,程颢(1032~1085),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鄠县(今户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两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其著述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遗书》,其中包括杨时编辑之《粹言》、朱熹编辑之《遗书》(即《二程语录本》原本)、《外书》和程颢之《文集》。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中进士第。翌年,任京兆府鄠县(今陕西户县北)主簿。初入仕途,任户县主簿三年,尽心公务,政绩有诉讼决狱,机智果断,善于察辨。史载:“民有借其兄宅以居者,发地中藏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也。’令曰:'此无证佐,何以决之?’先生(程颢)曰:'此易辨尔。’问兄之子曰:'尔父藏钱几何时矣?’曰:'四十年矣。’'彼借宅居几何时矣?’'二十年矣。’即遣吏取钱十千视之,谓借宅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钱皆尔未居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遂服。令大奇之。”要判明案情虚实,须以物证为据。地下钱币是谁所藏?必须辩明这钱币的铸造时间和借居时间。检验结果:钱是借居之前铸造,故就不是借居者所藏。程颢判决,有理有据,被告、原告都无话可说,令人信服。从而顺利地解决讼案。南宋郑克撰著的《折狱龟鉴》,把此案作为民事财产争讼案范例编入书。其正风俗,破迷信。户县县南山寺中有一石佛,传说石佛头部放射光芒,招致远近信男信女前去观看,日夜杂居,有伤风俗,历任知县俱怕神灵,未敢禁止。程颢上任,向寺僧告诫:如再出佛光告诉我,再把佛的头取下,让我一看。此后,再未有佛光之事。其爱护百姓。京兆府发水灾,诸县调民工抢险抗洪,因管理不善,诸县民工时有伤亡,程颢带领户县县民工,因注意饮食和住宿卫生,则无死亡。人们说程颢治役如治军,管理有方。据史料记载,程颢在户县西郊留下诗作《春日偶成》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据民国22年(1933)邑人吴继祖先生编修的户县志记载,程明道先生祠堂在户县学宫东。明弘治乙酉年巡按李瀚命所司创建,越八年,乙卯李瀚复莅鄠,命有司改建。乾隆己丑年,改祠堂为火神庙,移祠堂于户县西街新建明道书院。辛亥革命后,该祠堂久废。民国20年,户县知县知县强云程将户县城隍庙西道院落修葺改为程颢祠堂。民国21年四月之朔,户县政府组织各界人士祭拜明道先生程颢。牛兆濂时在咸阳兴平爱日堂张仁斋处讲学。加上因耳疾未能来户县祭拜。但题写了纪念墨联让户县来人带回。四月五日下午,山东七十岁的孙灵泉与河南卢氏县李铭诚,渭南杨仁安,泾阳柏厚甫带学生某纷至户县。次日清晨,户县各界人士皆到程颢祠堂,孙灵泉等与之一一献酒致祭。
缅当年甘雨和风如伤想见平生志;
到北地傍花随柳寻乐依然佐令时。
―――牛蓝川
牛兆濂虽然没有来户县亲自祭拜程颢先生,但从他题写的这副楹联可以看出其对明道先生的崇拜和钦佩。这副楹联对程颢在户县为官,善政,惠民,施仁作了高度概括与总结。“甘雨”“和风”足以说明程颢在户县三年的政绩如何。平生得志,想当年是多么的威风和伟大。缅怀起来,岂能不叫人神伤。户县,是秦汉皇家上林苑。他从河南来到关中大地,环境优美,有水有山,“西郊花柳”,当年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荡舟户县。笑声,欢乐还悠然在耳。佐理户县令,主簿程颢功不可没。上下联意境绝佳,平仄相偕,对仗工整,无愧于“牛才子”之美誉。
气象从容瞻道范;
发挥定性是心传。
―――孙灵泉
孙灵泉当场题写了纪念程颢先生楹联。面对程颢尊师神位,七十岁的他感到自己十分渺小。先生多么神气,气象万千啊。在鄠邑审案,多么从容镇定啊。瞻仰先生尊容,心里感到先生真是吾辈的典范啊。先生是理学的大师啊。世界万物,阴晴圆缺,春夏秋冬,莫不是心的感悟啊。发挥,定性,是有一定的规律。上下联字虽少,但意境高远,直出胸臆道出心中对世界诸多事物的见解。同时,也暗含自己四海为家,飘零,孜孜以求,寻找人生最高境界的理学思想。程颢当年首次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户县,几百年来一直是崇拜程颢的学子梦中的圣地。这两副楹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平仄相偕。
据考证,这两副楹联目前未公开发表过。这两副楹联的面世,将为研究山东孙灵泉(孙乃琨)和陕西牛蓝川(牛兆濂)两位历史名人提供了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