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真正的寄宿制度

就不见,甚为想念!

先说个抱歉,昨天的预告图片最下面写错了字,应改为“心理学可以更有趣”,没有“”字。

这次的话题是<从小上寄宿的孩子长大真的很糟糕?>,@群友Durian提出来的。

阅读文章之前,感谢你持续关注妙语人心,“妙语人心”是一档心理学脱口秀节目,在喜马拉雅APP里就可以搜到,我们有3个社群,听众在里面自主提出疑问,我们会把他们的疑问用节目或文字的形式解答。专注于亲子教育和成人减压两个方向,目前你看的这篇文章就是听众的疑惑,说明你已进入我们的服务区。

让我们开始吧。

冰冷的宿舍一角

One(公众号:妙语人心)


寄宿制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

其实,寄宿就是借某处住宿的意思。在国外有专门的寄宿家庭,我们叫作“Host Family”。

在父辈们的年代,是根本没有寄宿这个概念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每天走几十里山路去上学,带着馒头和酸菜作为一天的伙食。

如今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才发现有个寄宿制。孩子们寄宿了才开始抱怨寄宿制让孩子奔波,与他们见面时间减少,一不留神还有可能在路上磕着跘着。

虽然寄宿制是解决了大部分家长的实际问题,它承担了带孩子和教育的问题,很多父母解释让孩子寄宿的原因是:

  • 我们俩都忙,没时间带孩子。

  • 进名校直升班,为了进入好学校。

  • 老师可以帮我管教孩子。

  • 特困生可以补助。

可以看出父母基本上是出于身不由己,根本不是什么寄宿制度的优越性造成的,然而:

那些有时间教育孩子,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家长更加担心的是孩子[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

为了“寄宿制”大兴土木

实际上,寄宿制在我国已经施行多年,2001年,国务院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2004至2007年间,中央财政已为此投入100亿元,建设学校7651所,惠及学生约200万人。民办学校也以寄宿制为主。其做法上的简单粗暴,和当年罗马尼亚盖教养院的做法有一拼。(我后面会讲这个例子)

为的是什么?为的还是个公平——为了那些农村的孩子们。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本来就是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广大的农村孩子要上学怎么办,还得有一个把他们汇集起来的地方吧。

但!事与愿违:

十多年间,几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开始过上寄宿制生活,乡村学校数目锐减一半。除了学费增加,乡村被破坏,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一个孩子,他住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一个村子,学校没有操场和电脑室,为了让他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就把他简陋的学校取缔,把他和同学们转移到很远处的另一所小学上学,一周或一个月才见父母一次。新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操场、篮球架、电脑等种种可见的硬件,却夺走了他享爱母爱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

● ● ● ● ●

在广州工作的叶女士和丈夫非常忙,一年前,他们把2岁半的女儿送到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每周末接回家一次。有时因为忙碌,周末也只有保姆在家陪伴女儿。周末也可谓状况百出,叶女士完全说不动女儿,甚至连喂一口饭都得不到女儿的配合。最后,万般无奈的她只能打电话找来幼儿园保育员帮忙。

我们首先研究一个问题,孩子在童年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会怎么样?


二战后,罗马尼亚经济困顿、人口锐减。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多数家庭因经济压力把孩子送进抚养院,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这个现象正与我前面写的《它是史上最残忍的实验,然而道出了母爱的本质》遥相呼应,讲“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想了解请轻戳文字。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

过早进入寄宿制学校读书的孩子与这些孤儿院孩子相仿,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他们早年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Two(公众号:妙语人心)


过早寄宿造成情感疏离

我在一个周末聚餐中遇到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当时5岁。两年前,即孩子3周岁时,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软硬件都很好。

这对父母都很能干,中年得子,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他们看起来对幼儿园非常满意,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住在家里强,孩子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妈妈不时地往他碗里夹菜。

正当大家杯觚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众人忙问怎么了,妈妈也是一脸莫名其妙,赶快抱住孩子问出了什么事。男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十分伤心的样子。

妈妈哄了几句,看孩子哭得停不下来,就带着孩子走出包间,爸爸也跟着出去。过了一会儿,听到孩子哭声平息,爸爸进来,有些内疚地笑着解释说没什么事 ,是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虾仁中的腰果,而妈妈每次在盘子转过来时,总是给他夹个虾仁,他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吃腰果就大哭起来。

众人听了,松口气笑了,觉得小家伙太矫情。待妈妈领着男孩回到包间后,大家赶快安慰男孩,让他在叔叔阿姨面前不要拘束,想吃什么自己去取。

妈妈也一再地说,你想吃什么跟妈妈说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呢,或者你自己去夹,没关系,这些叔叔阿姨都是妈妈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害怕。

众人的话似乎对男孩子没什么用,男孩还是沉默不语,轻轻抽咽着,不动筷子,眼睛里充满委屈与忧伤。

那天一起吃饭的还另有两个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样子,这两个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只在饭桌上吃了一小会儿,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去了。

这位家长建议儿子也去和小朋友玩,但小男孩表示出拒绝,就那样一脸不快地坐了一会儿后,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没再吃饭,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去玩。

看得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委屈感和不安全感。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事实上,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 ● ● ● ●

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寄宿制度吧。

有人说英国伊顿公学来是最好的寄宿制。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英前十。

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所以他们避免了还处于依附期的孩子就开始寄宿的麻烦;你会问如果在这段寄宿时期孩子想家了怎么办?

这也是伊顿的独特:重视体育运动。

学校还把各种娱乐、体育和业余生活等安排得非常满。让你根本没有时间想家。

每年6月4日伊顿公学的颁奖典礼这一天,青少年个个穿上黑色燕尾服,胸前衣领饰孔上缀着蓝色康乃馨或牡丹,引领学生家长检阅学习成绩展览,出席感恩崇拜——真正的寄宿制是让一个孩子变成绅士,而不是变成流氓。

想想我们的寄宿制,

奇丑无比的校服配上各种涂鸦,

上下楼排队推推搡搡,

校园的角落和厕所布满了烟头

四六级代考的信息

这样经过寄宿洗礼的孩子进入大学生活可想而知,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校园,寝室谋杀案,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过早寄宿,依附期太短,导致这些少年犯的心智是不健全的。

好吧,我不是那种只给鸡汤不给勺的人,如何面对全国普遍的寄宿制?

  • 不要过早寄宿,不要过早寄宿,不要过早寄宿。

因人而异,一般进入高中后寄宿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会小很多,按照我国小孩6岁读书,15岁初中毕业的情况。我们提倡进入高中再寄宿。如果可以陪读那是更好。(为陪读父母点赞)

还没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寄宿,如何面对这个现实:

1、定期电话、视频沟通,保持联系

我知道这是废话,但是有的家长被孩子拒绝“我很好,你不要打电话了!”就再也不敢和孩子联系了,孩子的这段青春期,不闻不问的冷处理是最糟糕的沟通方式,日后他有心事第一个倾诉的对象一定不是你而是他的“哥们儿/姐妹”,即便是他骨折了/她怀孕了。

2、回家的诱惑

爸爸玩的一手好游戏、打的一手好球;妈妈烧的一手好菜,对孩子既是诱惑也是一种成长的支持。

经常变换家中家具位置和增添新物有奇效。

也许他正日日夜夜地想念你,你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学生跳楼自杀,校园暴力,寝室投毒之类的事件,你改变不了孩子已经上寄宿的事实,你也许开始出现了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这也正是作为家长必须经历的——真正地把孩子放下,让他去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