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正偷偷复制在你的孩子身上

G:General-育儿基础知识

P:Parents-父母成长指南

C:Children-分龄育儿知识

GPC是托德育儿俱乐部的核心育儿体系,

它由托德学院儿童心理专家团的集体创作,

旨在为父母提供系统的育儿思路,

一站解决0~10岁育儿难题。

我是Scott,托德育儿俱乐部班长,

每次教你一个即学即用的GPC育儿知识点。

在今天文章的开头,先给你们讲一个心理学里面一个现象,叫做“创伤的代际传递”。

通俗点解释就是,我们的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可能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在原生家庭受的伤,多半也会传递给孩子。

电影《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非常精准地刻画出了众多中国式家庭的痛。

里面有一个特别让人心痛的细节,主角李玩的爸爸虽然会对李玩使用暴力,对爷爷却是恭恭敬敬。

也就是说,李玩的爸爸期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变成自己父子的关系的复制粘贴。他小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会被暴力相向。现在儿子成了父亲,也用爱的名义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做父母的要学习?

不知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就只能再把父母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而托德育儿俱乐部的GPC体系,就是一套很好的底层育儿逻辑。

今天,Scott给大家分享一个来自GPC的知识点:怎么停止把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

怎么阻断原生家庭的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恰当,那很有可能,他们小时候也被自己的父母同样对待过。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不再将自己遭遇的痛苦传递给孩子呢?

很多父母苦于忍不住吼叫孩子,吼完后又感到后悔。

以吼叫孩子为例,告诉你们一个简单的“原生家庭痛苦阻断法”,每次用三个步骤,渐渐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 第一步:写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在你想对孩子吼叫前,或吼完以后,你冷静下来,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刚刚发生了什么?

(2)我当时的情绪是什么?

(3)当时情绪与现实发生事情的程度符合吗?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我是旁观者,值得发这么大的脾气吗?

(4)如果不符合,原生家庭或早期经历中,我能回想起类似经历吗?

这样的记录,只要持续5天以上的时间,你就会发现:

我们的大部分吼叫,基本上是不经过思考,直接扣动的扳机方式,而吼叫背后的原因,和我们小时候的经验密切相关。

  • 第二步:思考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你可以拿出5天左右的“吼叫记录”,去回忆这些场景与自己童年经历的联系

可以看看:以前你不被大人接受的行为,你是不是也不希望孩子有。但是那种观念可能是错的。

比如有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的总是在哭,当她回想自己小时候,要是哭了就会被爸爸妈妈认为是难带、不听话的孩子。

当她长大,却开始认同自己的妈妈,不再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于孩子的哭,自然也就拒绝了。

当我们对这些自己“理所当然”的看法做出反思,即便不去找心理医生帮助,你的自我反省和成长也就自动地展开了。

你会发现,你的内心状态和行为不知不觉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 第三步:调整养育方式

通过前两步,我们理解了童年不良养育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通过思考,逐渐能从不好的情绪中走出来,并对“自己养育”和“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进行区分。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身力量,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整对孩子的吼叫行为。

有的宝妈,可能一时半会还是做不到控制脾气,但她找到了一些让自己回避吼叫的方法。

比如告诉其他监护人:“我现在很生气,可能会骂人,你们替我看一会孩子,我走一圈再回来。”

这样可以给自己情绪更多的空间去消化。并且,利用这个时间去进行前面两步的动作。

还有的妈妈会对自己说:“吼了就吼了,我也不要做完美妈妈!但我下次,会做得更好,争取更平静的面对孩子。”然后再去找人倾诉,或者找到生活新的兴趣。

这些都是你们开始成长的表现,值得内心小小的庆贺一下!

👇👇👇

都看到了这里

分享给亲友一起长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