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陶器
转自 历史探奇 2021-06-02
陶器 |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不易损坏而且耐水。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便成为古代先民数千年生活必需品。陶器长期广泛应用于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了古代先民最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山东地区最早发现的陶器距今已有八千余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制陶业尚不成熟,陶形有釜、罐、钵等几种。到北辛文化时期,陶器仍以手制成型为主,故制造的陶器也不太规整。 陶器制造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方法、器皿造型、纹饰图案,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鬶、高柄杯、豆、背壶、镂孔器座等新器型,其中背壶和镂孔器座是这个时期的两种代表性器物。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山东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直接发展来的,年代约为距今四千六百年至四千年前后。龙山文化陶器制作已多采用轮制技术,部分器物采用模制。器形种类有:杯、盘、盆、罐、碗、壶等器皿。蛋壳黑陶杯中的高柄杯和豆最为典型,其造型规整秀丽,工艺精巧绝伦,是古代陶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巅峰之作。 商周秦汉时期陶器的制作使用受青铜器、瓷器的影响,渐渐失去往日一枝独秀的辉煌,但一些精美的日用陶器和雕塑艺术品,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仍然为今日收藏研究的稀世之珍。 红陶兽形器 |
3D
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通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7.9-8.4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酒器。夹砂红陶,通体磨光,圆面耸耳,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体肥壮,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造型生动美观,近似猪或狗形。全器构思巧妙,即是使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准确的把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表现出大汶口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水平。
..
红陶折腹鼎
3D
红陶折腹鼎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通高28、口径13.5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炊煮器。泥质红陶,器表磨光,施红色陶衣。大环形钮方便盖子的取用,小口折腹的器身增大受热面积的同时,使热量凝聚,节省了燃料,体现出先民在烹饪上的进步。
.
红陶盘式镂孔豆
3D
红陶盘式镂孔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高15.2、口径17.6、足径13.1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现。泥质红陶,敞口,缽形豆盘,喇叭形圈足镂一周菱孔,菱孔间镂刻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孔。
.
网纹彩陶背壶
3D
彩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口径10、腹径23、底径7.9、高30.6厘米,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泥质红陶,侈口、短颈、椭圆腹、平底,腹部一侧有宽带竖耳一对,另一侧一突钮。肩腹部绘两层上下交错的黑色连三角网纹,下层两竖耳一段绘菱形网纹。器形完整,彩绘精美。
黑陶双耳杯
3D
黑陶双耳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高12.5、口径7.8、底径4.5厘米,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酒器,
器表磨光,直口,长颈,小平底。
.
白陶鬶形盉
3D
白陶鬶形盉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通高30.8、口径7.9、流长9.5、裆高6.7、盖径8.3厘米,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白陶,夹砂。鸟喙形流上昂,圆唇,粗长颈,有三分裆式大袋足,纽绳式鋬连接颈与腹。口上有盖,盖与鬶颈上部各有一小孔,用于穿绳将盖与器身连接。器身饰乳钉纹和凸弦纹。该陶盉造型独特,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3D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口径12、内径4.9、通高16.9、柄高13.2厘米,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酒器。泥质黑陶,漆黑光亮,巧妙的套杯组合形式,杯如草帽,宽沿、深腹,竹节纹细长柄,杯套入柄内。蛋壳陶杯壁薄如蛋壳,极轻极薄,采用快轮制作,器形更加规整和匀称,制作难度极高,如此轻薄,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更是不易。作为龙山文化陶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
汉绿釉陶厨俑
3D
绿秞陶厨俑 汉代,高29.1厘米,山东高唐城东固河出土,随葬明器。泥质红陶,坐俑、高冠,身穿小立领、斜襟、右栣长袍,高挽衣袖,面带微笑,前置一案,正忙于切割。其眉飞色舞、忍俊不禁之态将内心的喜悦尽皆显露无遗。佣表面所施绿釉为低温铅釉,是以铜为主要着色剂,以铅的化合物为助溶剂,在700摄氏度左右的火焰中烧成,从而呈现出翠绿色。以陶俑来代替人殉葬的风气秦汉时期盛行,汉代重视厚葬,从随葬品可看出汉代日常生活状态。
.
涡纹彩陶壶
涡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口径8.6厘米、高12.2厘米、底径6.5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直颈上侈成口,扁圆腹下收为平底,肩部置两凸钮。器表磨光并涂红色陶衣,腹部饰黑地白彩涡纹带一周。
.
橙黄陶乳钉纹鬶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
高29.3厘米 |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
长流高颈。身形似兽,三袋足支撑器身,颈身间由一绳纹鋬相连。乳钉纹遍布器表并在腹部饰有凸弦纹及盲鼻。 |
.
黑陶鸟喙足鼎
黑陶鸟喙足鼎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泥质黑陶。高18.8,口径26,足高8。敞口,折腹,双耳下有三个鸟喙足,黑色陶衣。
..
红陶袋足鬹
红陶袋足鬹 夹砂红陶。高24.2,口长径11.9,足高12.4。鸟喙形流口,口上扬,口沿平折,长颈下装三个乳状袋足,鋬装于颈与袋足背上,袋足两侧饰短翼形泥条,磨光施红陶衣。
.
黑陶实足鬶
黑陶实足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夹砂黑陶。高15.6,口长径10,腹径14.8,足高5.2。鸭嘴形流,细颈偏于腹背一侧。扁腹,腹壁折棱明显,背装宽带式鋬,三角形足。
.
白陶空足鬶
白陶空足鬶 泥质白陶。高23,口长径14.9,腹径16.4,足高8.3。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沿外折,颈偏于腹上部前侧,扁圆腹。腹壁中央有折棱一周,颈偏上跨纽绳式鋬,圆锥形袋足,分档鼎立。
..
红陶实足鬶
红陶实足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夹砂红陶。高23,口长径6.8,腹径15.2,足高10。器身如壶,口捏扁成流,流口微翘,细长颈,腹部明显,颈腹间装纽绳式鋬。三角形扁凿形足,足部上端棱脊突出。腹上部施红陶衣。
.
白陶单把杯
白陶单把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泥质白陶。口径7.2,足径5.5,高10.2。壶形,长颈直口,一侧把手,喇叭形矮圈足。
..
白陶筒形盖豆
白陶筒形盖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通高20.5,口径11.5,足底径9.4厘米。 夹砂白陶。 宽平沿,浅平盘,口沿下有扁三角形鸟喙突饰一对,圈足中央镂三对相叠的长方形孔,长方形孔间镂两对圆孔。圈足上、下各饰划纹两面三刀道,附覆豆式盖。
..
灰陶单把杯
灰陶单把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口径6.5,底径5.4,高8.7。泥质灰陶。杯呈亚腰形,一侧安圆形把手,足近底部有弦纹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