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韦东奕:偶然展现数学天赋,18岁进北大,曾拒绝西方名校

历史总探长 2021-05-31

2006年,在山师附中专门负责培训数学奥赛的老师张永华,无意间发现了一名特殊的初二学生。

---初二学生韦东奕。

图 | 韦东奕

此时的韦东奕还是一个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也没有人会给他冠以诸如“天才少年”这样的称谓。

同年,韦东奕进入了张永华所在的数学奥赛培训班。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全国范围内曾经掀起一股“寻找天才”的时代浪潮,无数年轻的神童被裹挟其中,在少年天才班这所人工加工班的教室里,进行记忆力、速算训练搏杀。

这场时代浪潮曾经延续近半个世纪,一直到2010年左右才渐渐被强令禁止,拒绝各地创办这种职业化的少年班。

教育拔苗,再伤仲永。

那一年,韦东奕也仅是一个14岁的孩子。

2015年,导演肖洋曾经以西安交大“少年班”为背景,拍摄了一部电影。

---《少年班》。

图 | 少年班海报

少年班中的五位天才少年中,吴未成为了普通人,方厚正辞职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周兰成为了学者,麦克成为了一家科技公司的CEO,还有一位没有交代人生轨迹的天才,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它在告诉我们,有些故事总是未知,也终究没有结果。

一直以来,人都都在天然天才人造天才这两个阶段的天才漩涡中,争议属于这群高智商人群的真正人生走向。

韦东奕自从被老师发现其数学天赋之后,也似乎走上了一条为赛而赛的人生道路。

他的少年时光,并非像普通人那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大多数的时间,孤独才是他生命的常态。

从他少年时光受教授父亲影响,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开始的那一刻,韦东奕这三个字就被成为义务教育之外的幸运儿,而是义务教育之外的专职竞赛者。

2007年,10月。

张永华老师数学奥赛培训班的韦东奕,开始在参加国内的奥数竞赛,老师希望将他的天赋推向全国,也想将他退到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更好平台。

---「国际奥数国家队」。

那一年,韦东奕以山东数学天才的身份参加了国家举行的奥数比赛,成为其中的四十分之一。

图 | 韦东奕

从这一刻开始,命运似乎在为他的人生开启了快车道。

2008年,1月。

奥数冬令营又在哈尔滨举行,这轮比赛淘汰八人,又选出了32名赛赛选手,这32名选手将在江苏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考试竞赛,最终只能有6名选手顺利加入国家队。

2008年,3月。

韦东奕和随行的32个学生来到了江苏苏州木渎高中,正式开始了竞赛集训生涯。

图 | 木渎高中

木渎高中是一所环境优美的高中,江南学校的温情柔美,给这群刚刚在酷寒凛冽的哈尔滨进行智力博弈的孩子们,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

不过,在木渎高中集训班的生活,要远远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艰难,也更加的痛苦。

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中,山东天才少年韦东奕的一言一行在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看来,总是觉得那么不可思议。

他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说话语速较快,很多时间大家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在学生宿舍里,他又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还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离开了群居宿舍。

每次上课、下课的时候,韦东奕总是喜欢将书包牢牢地贴在后背,许是他觉得这是除了父母之外,书包才是生活馈赠给他的最大安全感。

十五岁的他,带着超高的智商和孤僻的性格,在一对数学符号里冲浪、回眸、舞动。

对少年的他而言,数学才是生活。

而真正的生活对他而言,亦从来都不是生活。

在所有人的诧异、异变的眼神中,韦东奕在此次竞赛角逐中,崭露头角。

图 | 韦东奕

集训班的时间紧张,他们每天要进行四个小时的考试,每张试卷三题,这样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都不够用,很多人仅能在规定时间内至多完成两道题,这也已经是数学天才。

最终,集训营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特立独行少年的优异成绩。

24道题,23道半。

24道题是集训营的总题量,而23道半是韦东奕的最终成绩,这样的成绩他当属第一人。

那时候的集训营,除了二十九个男孩,还有三个女孩。

他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感觉到三个小时的时间不够用,与此相比,韦东奕几乎每次都能够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一个结果。

教室里面,老师和同学经常能够看到韦东奕在提前做完试题之后,会忍不住手舞足蹈。

这三十一个人经常能够看到如下的一幕:

“他左手握着钢笔,右手握着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仿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或高维空间。”

有时候,他伴随着这样的动作还会自言自语。

老师都觉得他在探索自己所在的平行时空,那个平行时空里,也许都是奇奇怪怪的数字符号。

也许,也没有如此多的人情世故,亦没有如此多的冷眼相待。

半个月结束之后,三十二位选手中仅剩六人,这六名选手将会成为奥数国家队的正式选手。

遗憾的是,综合的选拔并没有因为韦东奕的优异成绩,将他选为第一名。

离开江苏木渎中学的时候,韦东奕的成绩是三人中的第三名。

即便如此,这个成绩也足够的优秀。

孤闭的集训营从来都不会这位少年天才的真正战场。

少年归来,一战扬名。

图 | 韦东奕(左)

他顺利进入了「国际奥数国家队」。

这六人将再度进行集训,代表国家出征参赛,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参加国际奥数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56届,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竞赛的前四十年(1959-1988),从来没有中国选手能够在这场竞赛中拿下冠军。

中国选手从1989年开始拿到冠军之后,此后也仅诞生了22名冠军。

2008年,刚刚从苏州木渎高中集训中脱颖而出的韦东奕,与其他五名选手报名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在考场里,五百多名参赛选手齐聚一堂。

赛场之内,皆为对手。

两天时间,八个小时,六道大题。韦东奕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一道又一道题在他脑中一闪而过。

据说,竞赛是最难得的一道题目,国家队的教练用了足足三个小时,而韦东奕只用了两个小时。

比赛结束后,他以高一学生的身份满分夺魁,摘得金牌,一战扬名。

第二年,韦东奕又参加了第50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再度摘下桂冠。

从那一刻起,韦东奕成为了竞赛狂魔,在各种比赛中一骑绝尘。

2010年,当六月的暖风在吹拂每一位高中学子脸庞的时候,韦东奕以数学天赋成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大一学生。

图 | 韦东奕

临行前,张永华曾说出了对他的寄语:

数学大师和数学家是不同的,前者除了科研能力,还需要优秀的人品、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他希望韦东奕成为前者。

进入大学之后的韦东奕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有更好的条件研究他喜欢的数学科目。

2013年是韦东奕参加数学竞赛的黄金时代。

---挑战“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数学竞赛,竞赛内容分布之广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单单分析、代数、几何、概率、应用五大类的内容,就有整整58本书。

知识体系的庞大,也为这场竞赛设置了一个更高的门槛,内容的庞杂,不少选手都是专攻单一领域,并不会看所有的书籍。

唯一不同的是,韦东奕不仅看完了所有的书籍,还在那一年竞赛中,拿到了四项金奖,同时获得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然而,此番殊荣的背后,并没有给这位年轻的北大才子带来更好的荣誉,除却这些,韦东奕看到了网络浪潮下可怕的流言蜚语。

网络浪潮下的谩骂抨击之语,甚嚣尘上。

有人说,他为赛而赛,也有人说本应参加一次的赛事,他的屡次参加已经破坏了竞赛规则。

也有人嘲笑他的颜值,亦有人嘲笑他曾经的生活不能自理。

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大家已经很少能够听到关于韦东奕参加竞赛的消息。

曾经被竞赛浪潮所裹挟的韦东奕开始将所有的精力重新放在了他所热爱的数学学科上。每天十二个小时的高强度数学研究,成为了生活的全部。

他开始听着他喜欢的音乐,在旁边的寝室闲逛,偶尔看到自己喜欢的数学书籍,停下来讨论一番,然后离去。

那些看似枯燥却又显传奇的数字,仍旧是他在流俗世界里的最爱。

比起外界流言的冷漠,北大成为了少年生活中最为温暖的港湾。

迄今为止,一直都是。

大学的时光里,同学们鉴于他的数学天赋,还专门送了他一个别具一格的称谓。

“韦东奕韦教主”。

比起曾经那群天才少年对于他的认知,现在的人们知道他是一个普通也并不普通的北大教师。

最近,关于韦东奕看了太多的流言蜚语。

雷人的语句实在太多,我唯一没有想明白的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仍然还有以貌取人的群体。

不知,这是群体的悲,还是时代的哀,亦或是人性的恶?

那一年,韦东奕偶尔看到了同学玩的《植物大战僵尸》,他回头问了一句:

“这是什么比赛?”

也许,他的内心仍旧热衷比赛带给他的那种成就感。

也许,他也已经学会了克制自己内心的竞赛欲望。

此内容由腾讯新闻提供

全部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