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版歇后语,您能接上几个?据说只有1%的人能全对上!
老北京人爱说歇后语,
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风趣。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
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今儿个,小编就跟大家聊聊
北京话版的歇后语!
北京话版歇后语——初级篇
1.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3.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
4.前门楼子搭把手——好大的架子
5.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
6.七月十五吃月饼——赶先(鲜)儿
7.后脑勺留辫子——随便(辫)儿
北京话版歇后语——中级篇
1.皇家的祠堂——太妙(庙)
2.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
3.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
4.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儿
5.买鼻烟壶不闻——装着玩儿
6.枣树下面站岗——早(枣)班儿
7.屋子里开煤铺——倒(捣)霉(煤)到家了
北京话版歇后语——高级篇
1.猫卧房脊——活受(兽)
2.挑水的回头——过景(井)了
3.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4.唱戏的骑马—走人
5.石头掉进珍妃井——不懂(咚)
6.故宫里插柳条——竖(树)不起来
北京话版歇后语——终级篇
1.奶茶铺的炕——窄长
2.卖山里红的——就剩一褂(挂)了
3.二龙坑的鬼——跟上啦
4.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5.艾窝窝打钱眼——蔫有准儿
6.穿海魂衫站甲板——装丫(押)挺(艇)的
7.胳肢窝夹柿子——没你这么懒(揽)的
北京话版歇后语——实力挑战篇
1.海子的鹿——愕着
2.吃烤肉到了卢沟——晚(宛)来晚(宛)走
3.老太太追电车——别吹
4.妙峰山的灯笼——高明
5.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
6.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
7.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8.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
9.四牌楼的警察——管不着那一段儿
10.歇了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
北京话版歇后语——人物篇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您一听这谐音就知道这语气里带着轻蔑的口气呢。想当年正阳门那么繁华的地方有条街叫“打磨厂”,说来有个医术半斤八两的中医姓董名德懋,后来按着咱北京话的习惯在后面加个儿化音,就成了“懂得帽儿?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懂。
纱窗擦屁股 ———— 露一手(漏一手)
虽说这话粗俗点,但顶不住它有道理、形象啊!这就说明了咱老北京的歇后语都是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这里的“露一手”就是谐音“漏一手”来形容老北京人对有能力的人一种诙谐的玩笑夸赞。
北京话版歇后语——地理建筑篇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要是隔好几十年前您听着这句话,一准儿从咱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嘴里。西直门到海淀虽说距离不远,但是是颐和园的必经之路。咱现在就用这话形容小孩儿排便却没言语声。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北京话版歇后语——小吃篇
老太太喝豆汁儿 ——— 好稀
“豆汁儿”是老北京著名小吃,是一种类似豆浆的酸腐稀汤。咱北京老太太好一口豆汁,就稀稀溜溜,既解暑降火又很解渴舒心。而“好稀”又是一句老北京的日常方言俗语,表示“我很喜欢,我愿意”的意思。一般咱们回应亲亲朋友的关心的时候,这样回答多有幽默感!
冻豆腐 ——— 难办
这句歇后语形容做事遇到了困难很难完成任务。北京有一道家常菜叫“小葱拌豆腐”,这豆腐讲究鲜嫩,而豆腐经过冰冻以后,就做不了小葱拌豆腐了。所以说难办!
炒肝 ——— 没心没肺
这是一句老北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贬损的话语。“炒肝”是北京著名小吃,是用猪大肠做成的浓汤。由于汤内只有大肠一种原料而缺心少肺,所以在责备别人做事不用心思索考虑的时候总会说“你这个人真是炒肝——没心没肺!
北京话版歇后语——动物篇
蝎拉虎子扒墙头 ———— 露一小手!
您要不是老北京人一准儿不知道“蝎拉虎子”就是咱常说的“壁虎”的。歇后语形容一个人本领很大却很谦虚,藏而不露偶尔只显露一点。
纸糊的驴 ———— 大嗓门!
对于那些大声吼叫或说话声音过大超过正常音律的人咱老北京人就会说“你是纸糊的驴,大嗓门!”这句话来源于老北京办丧事的“烧活”,糊一匹毛驴权当拉车的劳力。纸糊的驴与真驴大小相等,为了便于制作其脖子部分留有一个大空洞,就好像是驴的大喉咙,所以说纸糊的驴,大嗓门!
咱们北京话是出了名的随意、俏皮、亲切,
自然就有了这些幽默诙谐的歇后语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
北京话也渐渐被隐去了本土气息,
许多年轻人都听不懂那些老京片子的话了
这些歇后语都颇具特色,
您看懂了么?
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