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孝民写意牡丹》画册有感
读《郭孝民写意牡丹》画册有感
张戈器
在艳阳的四月十七日,洛阳因为举办每年一届的牡丹花会,四方云集,行人鼎沸,这其中也有从郑州市专程来写生的我和我的夫人,我们在文王阁画廊小坐时,热情的洛宁同乡杨元振向我们推荐了郭孝民先生(http://baike.baidu.com/view/2703453.htm)的画集,看后顿时眼睛一亮,不由唤起当年做报纸编辑时的职业习性,连连称赞,可惜我已不再是坐在当年编辑位上的我了,不然定要文图并茂地在副刊上来上一大篇,以飨读者。
《郭孝民写意牡丹》 郭孝民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8开本 2001年
我与郭孝民先生(http://baike.baidu.com/view/2703453.htm)素昧平生,只是在《洛阳牡丹》画集中第一次初识他的画和照片,这次又在他的《郭孝民写意牡丹》一书中看到他大批的画和满头白发的他。在文王阁画店中,瞻仰了他的手笔,他在一幅斗方中,展示了他的才华。他画的牡丹花朵,浓淡虚实有致。枝叶飘洒自如,无论“经营位置”或是“随类赋彩”都是恰到好处。从叶的勾筋到题款,更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深厚功力。由此产生敬慕之情,故撰文以表。
郭孝民 2000年 乘春芳 69×111cm
郭孝民 2003年 紫气东来 66×68cm
“绘画”在一些人心目中,只是逼真的写实,或者是根据前人对画稿,一招一式地照瓢画葫芦。只要有枝叶有花朵;不讲立意,不论笔法墨韵,就可画出千万张完全雷同的画,就可自称画牡丹的专家,自称“牡丹仙子”、“牡丹皇后”、“牡丹王子”等待。这在国画界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然而托尔斯泰说:“艺术是客观的反映和再造。”美学家阿尔海姆也曾说:“绘画是要表达一种认识,一个理念,表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洞察程度,并且还赋予作品的一种独有情感。”我对郭先生的画册细读之后,认定他是一位真正的画家。是一位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能有自己的巧手,创造出异于自然的新物象的高人。
郭孝民 1986年 霞心 69×82cm
郭孝民 1989年 春娇 63×94cm
在五十多年前,我曾是一个教中学美术和生物的年轻教师,我这个画画的,只所以除教美术之外,还愿教生物,是因为它能帮助我认识笔下的物象结构。现在我看了郭先生笔下的牡丹,符合物理的机理且又不是对自然的反版。一枝一叶,一花一蕾,作者都赋予自已的情感。都能表达作者的创意,艺术造诣高。这样的成就来自他勤劳的速写和深邃的艺术修养。我细读了他的速写,他在许多画幅里,都有作者对洛阳牡丹的细致入微地观察,这样他才表现出了花朵的妩媚的风姿,叶子的正、反、伏、仰。枝干穿插合理,只有如此深入地观察、研究,才能“应物象形”。由于画家能对物象的细致洞察,才能用“传移摸写”功夫画出了形神兼备的速写,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通过艺术眼光,有所强劲调有所削弱,才能产生出反映客观的牡丹,但又高于自然界的物象,产生出动人的画面。这样不仅画出了形态,而且还留下了画时的形象思维的痕迹。这对许多画家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我读了王化凡先生给郭孝民(http://baike.baidu.com/view/2703453.htm)画册写的跋,非常同意他所颂扬郭先生的为人,又看到了有范曾先生为画题诗的大作,在他从国外出事之前,王府井的许多画店里,都悬挂着他的作品,而且标价很高,真可以说范画满京师,无处不著花了。但忽然一夜秋风至,满树鲜花去无踪。从北京到天津再也找不到范先生的一幅画来。可见世间的人情炎凉不可测度,在许多人都生着一双势力眼面世的环境里,郭先生能将此幅作品放在画册的醒目地方,实在令我敬仰不已。
郭孝民 2000年 春色 70×70cm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作者的内心感受、联想,是通过形象艺术散发给观众的,用画来点燃观众美感的心火。但绘画却不是万能的,花鸟画亦并非只限于表现花的娇艳,鸟的鸣啭,他常常旁敲侧击地去设计人世间的事,因之对于诸多抽象思维和复杂的理念就必须借助于画的题款来表达,方能宣泄自己的情怀。前一个时期,我迷于画泡桐花,曾在画上题道“泡桐花开千里飘,每画桐花思老焦,千呼万唤焦不应,唯听衙内酒令高”。用泡桐和焦裕禄的“关系联想法”把花鸟画转向怀念人的意境,这在绘画界是常见的事。明代的唐寅、徐渭,近代的齐白石,都是善于借题发挥的高手。可见“美学”和“心理学”对作画的重要,在郭孝民的画集中到处都可看到哲学的影子。
郭孝民 2000年 瑞雪迎春 68×68cm
我读了郭先生在画上的题诗,发现许多诗是以花喻人,而且意味恃重。如:“何事天香欲吐难,百花方奉武皇欢,洛阳一贬名尤重,不媚金轮独牡丹。”使人读了意味深长。由花想到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浮想联翩,从而进入高雅的审美境界。和那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且又俗不可耐语句相比较,真有天壤分野之感。
画的表现力毕竟是有限的,在画中言不尽意时,借诗来完意。人常说:绘画是画学问、画感悟、画人对世态的评价。就像元人倪瓒说的“写胸中之逸气耳”。画家是用美的形象来引发人美的思维的。不论形象的或是语言的、文学的,只要对我有用,何以拒哉?郭先生做得很好。
郭孝民 2005年 满栏雪 70×70cm
中国画是画和书不可分的创造物,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目前画牡丹在洛阳已被画滥了,甚至一些文化很低的农妇,学了一丁点染法也从事大批量牡丹画的生产,这种现象决不是文化的普及,而是对绘画的亵渎,对文化的贬低。因为他们是作为商品到市场上出卖,而非自娱。其效果将是让本来缺少文化素养的群众,买到像劣质奶粉一样绘画作品,结果将造成人在审美行为中的畸形发育。劣质画泛滥,就必然阻塞了优良艺术品传播的通道。我并非对初学画的群众进行排斥,而是说一些人的对绘画的一知半解,就慌着去卖画的行为不可取。这样下去,画者将引以自足,不求上进,美术水平就难提高。郭先生和许多知名画家,都能像明时的唐寅一样,每画必诗。由于画家们文化底蕴丰厚,因此画中有书韵,书中有画情,一笔一划都含有浓郁美的因子,这些就铸就了绘画的书卷气。正如罗丹所说“室内挂一幅画,就如挂一种思想。”对广大观众来说不仅是对审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对文化修养的提升。因此奉劝学画者,必须在学画的同时,一定把字写好。多学些诗词歌赋之类的文学作品。只有此,才会在作画时下笔有韵,下笔有由,作品才能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因为书画文学是相同的,只注重画事,而不注意自身素养的提高,终难脱画匠的旧道。
中国画的“写意”就是要用笔写出物体的皮象中所蕴含的内在意象展示给人的。如果画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底蕴,所产生的想力,所传递信息也必然是苍白的,让人们欣赏的只能是事物的空壳而已。古人告诉我们:“汝若要学诗,功夫在诗外。”郭老先生用他作画的实践诉诸人们:要成为一个画家首先成为一个学问渊博的人。最后祝郭孝民先生(http://baike.baidu.com/view/2703453.htm):吉人天相,早日恢复健康。
2005年4月29日
张戈器: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河南联谊会艺术指导、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