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革命史上的地下革命秘密交通站、地下革命堡垒户小里素

土默特红色故事:云高怀先生讲述小里素云氏家族的革命情结(之二)

云氏家族成为土默特革命史上的地下革命秘密交通站、地下革命堡垒户。

1929年秋,乌兰夫、佛鼎等人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派遣,从苏联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组成中共西蒙工委,与贾力更等一批中共地下工作者取得联系,扎根农村开展秘密活动,使绥远地区党的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革命活动得到包括小里素乡亲们在内的土默川上蒙汉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在这段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搜捕乌兰夫等革命人士。为此,乌兰夫来到小里素舅舅家藏身。

小里素地处大黑河流域浇灌的黑河圈子,地肥粮茂,夏日里的庄稼长得一望无际,碧波连天。尤其村南地里多种高粱,更是一望无际的墨绿苍翠。

乌兰夫来小里素藏身避难,使其三舅先先倍感责任重大,深怕与小里素相隔一里之距的大里素陈国英国民党特务势力发觉搜捕。为此,用心良苦地招集子侄们慎重商量,寻求万全之策。为了以防万一,商量决定由子侄们准备牛毛口袋作铺垫,每日天明前将乌兰夫送到高粱地里,由表兄弟以放马、割草为掩护,轮班放哨照应,送饭送氷。每到夜晚,再悄悄的接回家里吃饭、睡觉,然后便是表兄弟们轮班在村里村外观察动静,捉摸风声。乌老在这年夏秋,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身心受到折磨煎熬。节令秋分前后,到了开镰割地的秋收时节,野外不好藏身了,只能回到家里食宿。那时,乌老舅舅家族是小有名气的大户,乡间人称“老二柜”,每到收秋,因耕地多,必然要雇用长短工二三十人收秋,这样就会出现人多眼杂,会在大里素陈国英势力眼皮之下走漏风声,引发危机四伏。乌老三舅考虑到复杂环境造成的这一危险处境,已经威胁到乌老的人身安全。突然想起外甥女贵莲和外甥女婿胡毛栓,也就是乌兰夫的妹妹、妹夫,在伍什家开车马大店,到那里以伙夫身份藏身是一个安全妥当的办法。于是和家人商量对策后,果断决定安排侄子云贵生和乌老表兄弟二人化妆成货郎,头戴草帽,在一天天亮前趁着天光昏暗,挑着针线担子,手提拔浪鼓,动身上路,向东南方向相距小里素近六十里路程的托克托县伍什家村胡毛栓家走去。

伍什家村从淸朝开始就是古驿站,占据着土默川南北有利地理位置。胡毛栓在村里开着车马大店,因人品憨厚,深得人心,远近很有名气。这样的环境,南来北往的人去旧续新,住店人生面孔多,山南海北议论时事和各地动静的话语多,这就更加有利于乌兰夫以车马店伙夫的面目隐蔽真实身份,有利于风闻言事收集过滤外界信息,更有利于刺探打听外界形势动态、传递信息情报,秘密开展地下工作。

1931年秋,王若飞受派遣从苏联回国,组成西北工委。在绥远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期间,与时任西蒙工委书记的乌兰夫取得联系,对西蒙工委工作进行指导,工作中因故被補。王若飞被補,使从事地下工作和地下党负责与王若飞联络工作的乌兰夫处境更加恶劣危险。乌老与李森等同志设法营救王若飞期间,小里素就是经常的隐蔽活动的落脚地。这一时期,屡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搜捕的乌兰夫,每次都能身居险境而化险为夷,始终得到塔布子、小里素等村庄乡亲的秘密掩护。

抗日战争爆发发后,小里素成为奎璧、贾力更、勇夫、李森、云浦、彭德大、张禄等同志从事地下工作,开展抗日活动的理想依据地点。他们图的是地下交通站、革命堡垒户的可靠因素、图的是小村地理位置进退方便,图的是亲缘、村风、人缘具备的安全可靠的放心条件。

对此,乌老的三舅先先老人在世时说起这段历史时,讲:“他们来到家里,打的是走亲戚的幌子,实际上是秘密交谈,做他们地下工作的营生。他们来这儿有吃、有喝,又有人在外边监视瞭哨来往的可疑人,让他们安全放心的会面、互通情报、传递信息、研究分析形势,筹划消灭日本人的宣传发动工作,由家里安顿接待的事情。”那个时候只要这些同志一来小里素,家里人都会沉着冷静地机敏行事,冒着风险安排食宿、活动场所。大人们分工明确,打里照外、放哨掩护,有条不紊地做好安全接待工作。特别是为了保证这些同志的人身安全和武器安全,每当奎璧、贾力更、勇夫、李才(云浦)、张禄会同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彭德大等人来到小里素开展秘密活动时,乌老的三舅先先老人和子侄们都会把这些同志当作自家人加以保护,都要指派子侄们以各种不会引人注意的方式,在村里村外、房前院后游动放哨,机警谨慎地注意村里村外动向和可能出现情况的蛛丝马迹。特别是考虑安全起见,在放哨的同时,将这些同志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枪支弹药,责成专人负责,分别藏在不同的柴禾垛里,人不离柴禾垛地监视保管,以利一旦出现情况,能够及时灵活地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家里人这种纯朴情感,开明通达的态度和行为,不但给予这些革命前辈以理解、信任和支持保护,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会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他们的秘密活动当中去。正因相互信任,相间无猜,加之十亲九故,大人们和这些革命者可以打成一片,说正话、逗笑话。

勇夫是大青山下沙尔沁村人,土默川人称呼大青山脚下的人为“山根底家”。山根底的路全是沙石路,平时走起路来要比土默川的土路费鞋。山根底人穿的鞋是手工做的线纳鞋帮和手搓麻绳纳的鞋底,标准的密密麻麻的针线手工布鞋,土默川人把这种鞋叫做“遍纳鞋(当地人叫鞋为hai)”。由于乌老的表弟们和这些同志接触多,相处的时间长,再加之沾亲带故的关系,相互间显得信任有加。于是乌老的一个表弟叫云文俊,生性活泼、说话幽默,给勇夫编了个顺口溜,对勇夫逗着说:“勇夫的鞋(hai),铁钵牢靠九斤半,非踢墓门穿不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