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死磕到底!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最近一期的《朗读者》,邀请到了台湾曾经的金马影后,现代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及其丈夫。

这个已经67岁的女人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浑身散发着一种淡然、沉静的魅力。

命运好像特别眷顾这个女人,前半生做艺人拿奖无数,演艺事业登顶;后半生做匠人,作品惊艳众生,琉璃技艺成就无人企及。

而在朗读者舞台上短短几分钟,寥寥数语道尽了她半生琉璃创作的几多心酸,令人嘘唏不已:原来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旁人无法看到的艰辛。

成功就是和时间死磕

杨惠姗35岁从炙手可热的艺人陡然转行到琉璃手艺人,半道出家,从零开始。

彼时她对琉璃行业完全陌生,琉璃雕塑技艺一窍不通,只能一点一点地翻书查资料摸索烧制工艺,一件成品需十二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实验。

这样反复枯燥的摸索之路长达三年半,彼时,她负债多达7500万,却仍未完成一件作品。

当董卿问她烧坏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时,她满眼怜惜,云淡风轻地说出了一个数字:应该有成千上万吧

她所有烧坏的琉璃作品皆被埋在淡水琉璃工房的后院。至今成为深一公尺多,面积10余平方公尺的琉璃冢。

在场不少听众都不禁潸然动容,今日种种成就不过是昨日件件失败的堆砌和彻悟。

有人说她作,有人说她傻,还有人觉得她是一时兴趣使然,现在看来,她是痴,对琉璃艺术几近疯狂的痴迷和热爱。

谁会作到拿自己毕生积蓄,不惜负债累累去干一件事;谁会傻到耗尽自己半生芳华在高温枯燥的雕塑房里三十年如一日。

董卿说:有些等待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有些等待要背负令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而杨惠姗却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等待里熬成了最美的艺术。

与其说是她是在等待,不如说是死磕,和时间死磕,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那就三十年好了。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对死磕最好的解读: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而董卿问及杨惠姗第一件作品是在琉璃工作间建立多久后完成,她说道:在4、5年以后。

她这样形容自己走的琉璃雕塑之路:像进入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但只要有一点微光就不会放弃,一直走下去。

最终连时间都向这个死磕的女人屈服了。

现实中有很多人总在抱怨自己不够优秀、不够聪明。

一个被业界称为极具艺术天赋的雕塑大师都需要长达五年以上才能出师,何况是自觉资质平庸的我们。

我们拼不了天份,拼不了才华,但我们可以拼时间,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谁能磕到底,谁就赢了。

成功就是和你的身体不断死磕的过程

开普敦大学研究锻炼和运动科学的教授诺克斯认为每个人的意志力潜能都是非常巨大的。

他说:疲惫不是一种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

所以极限运动员能不断突破常人眼中的身体极限。这些运动员知道,第一波疲惫感绝对不是自己真正的极限,只要有了足够的动力,他们就能挺过去。

原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六十岁后开始去哈佛大学留学,一开始他觉得自己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都无法再和年轻人匹敌,初进哈佛听课时,自己完全听不懂,而且当天的作业很少能在第二天凌晨两点之前完成,整个人特别着急焦躁,以至于经常牙疼上火,苦不堪言。

后来他对自己说: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还能和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年轻人一起学习,这么难都在坚持,于是就有了信心和斗志。

凭借着这份信念和意志力,他在哈佛求学第一年度日如年地死磕,弄得心力交瘁,精疲力尽。但熬完了一年后便慢慢适应了,第二年他觉得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最后他顺利地完成了哈佛两年半的学业。很快便又申请去了剑桥。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他从来没有因为年龄而胆怯和止步。

六十岁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颐养天年的岁数,要做的就是每天喝喝茶、下下棋、逗逗孙子、散散步。谁也不愿更不敢再去瞎折腾。

但对王石,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无论是攀登珠峰的成功,还是从零开始异国求学的经历,身体、年龄都未能成为他的阻碍。

到现在他都是如此,无论走到哪包里必须放的三样东西之一便是书。

走到哪看到哪学到哪。

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学习。学习这件事已然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就如同每天要刷牙洗脸一样。

吉姆·兰德尔说:一旦你建立起强大的毅力,契而不舍地向着自己的目标或梦想勇往直前,惯性就会成为你伟大的朋友。

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享受。

原来不是我们的身体不能承受,而是我们的意志力承受太弱。

时尚老人王德顺50岁的时候演哑剧,因为要用形体表现,就逼自己练功;60岁的时候要演活雕塑,得把肥肉练掉,就逼自己把肌肉练起来;到79岁的时侯走T台,光着膀子领着一队模特上T台,白发苍髯却胸肌赫然。他一夜爆红,赢得了最帅大爷、老型男等称誉,成为了一位非常励志的传奇人物。

当记者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设计、想象的一条路,我要走什么路,要达到什么效果,这是精神的要求反映在我的身体上,要求我的身体必须这样。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平庸,因为他们输在了止于平庸。

身体、年龄不过是自己贪图安逸、逃避失败的一个借口罢了。

不去做怎么知道不行,没有全力以赴怎么知道不能。

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成功就是在不停的挫败中死磕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至理名言我们从小念到大,而真正能够彻悟真谛的却鲜少有人。

公司上半年组织了一个写作训练营,集结了数万名写作爱好者一起学习,承诺能坚持打完100天卡并且投稿成功过三篇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励和签约机会。

在打卡期间的第一个月收稿邮箱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到多达数百封邮件,把公司的几个小编都累到趴下;而到了第二个月发现来稿数量快速下降,每天不到100封,到第二个月末的最后一个星期每天投稿量不足30;第三个月更少,每天不到10封投稿邮件,截止到打卡结束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投稿者只剩下固定的那四个人。

之后公司针对所有打卡和投稿的作者做了一个统计和分析,发现100天里只投过一次稿的占了70%的比例,而投过两次的占比不到20%,投过三次的不到10%,能坚持投三次以上的更少,不到5%。

显而易见,绝大数人在第一次投稿被拒后便选择了放弃。

而那些一直锲而不舍地投稿的寥寥几人最终得到了奖励也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和资源。

并不是这些最终成功的作者写作水平有多好,拿出他们第一次打卡和投稿的作品与那些只投了一次被拒的70%作者比较,水平相差无几,甚至有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还不如那些早早放弃的作者。

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不过是被拒稿的次数比别人多而已。

拒得多了,练得也就多了,拒多了自然也就摸索出了门道,练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

这个被拒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承受挫败感的意志力考验。

若想成功,你就必须有“拒稿虐我千百遍,我待投稿如初恋”的热情。

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科沃斯,曾花了多年时间调查了西点军校,调查了无数的体育明星,调查了无数的商界成功人士。

最后她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兴趣,不是勇气,不是长相,而是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坚毅能力。

她的这个发现震惊了美国人,如今,培养孩子的坚毅能力,已经席卷了整个美国教育学界。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输得起,你就赢了。你磕得住,你就成功了。

死磕不等于傻磕

我高中有一位英语成绩特别差的同学,却又是特别努力的那种。

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他在那里朗朗背读;课外时间也很少出去玩,就一直坐那默写单词。按理来说他的词汇量应该还可以,不应该这么差劲。

直到有一次问他借阅草稿腹纸,他默写的单词赫然入目,我们都已经学了六年的英语,而他背英语的套路还是从初中一年级的词汇量开始。

我瞬间恍然了,永远从零开始的学习节奏,没有针对性阶段性地攻克和练习,那也就只能止步于零了。

方法不对,死磕就会很累。

实际上死磕也有两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论:复盘和练习。

复盘: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之前做的事情做一次回顾,在回顾中总结以及思考。好的继续保持,不好的找出来,指正和规避。

做这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磕不少时间和弯路。也就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练习:以错误为中心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关于刻意练习心理学研究里就有一个最基本的练习时间边界。

研究发现,通过21天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某项习惯的第1-7天,你会感觉到“刻意、不自然”,这个阶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第8-14天是“刻意、自然”的阶段,如果不努力坚持,还是很容易回到从前。而到第15-21天,已经变为“不刻意、自然”,进入习惯性的稳定期。

所以当你经过21天的刻意练习后,你便进入到习惯阶段,接下来就是你去死磕精进的阶段,你能练到什么层级,全看你有多能磕了。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论选手艾力,他同时也是一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曾经为了练好自己演讲的能力,就采取了复盘加刻意练习的方法。

他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复盘、观察,找到需要改进的问题并用本子记录下来,不断地进行纠正练习,并且与下一次的公众演讲视频进行对比,直到某个问题完全不再出现时,才会把这个问题从本子上划去。

无数次这样的“刻意练习”之后,他不但对于新东方的课堂演讲驾轻就熟,而且还成为了一名演讲师,站到了拥有成千上万观众的新东方“梦想之旅”系列演讲的现场。

他对自己的成功坦言道:

世界上哪有什么成功独门秘籍,当你学会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时,成功自然也就离你不远了。

所以说借助不断的复盘和练习,你的死磕才能事半功倍,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和效率。

显然死磕都是建立在会磕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能磕也许能让你成功,但会磕却有可能让你更快地成功!

说白了成功就一个字:磕!

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父母和老师的保护,一个人去面对去学习去经历。甚至有时候,孩子大了,父母的知识或进步速度有可能也赶不上孩子,不能再给他们更具方向性的指导,孩子只能在人生路上自己摸索。

既然,未来的风雨不能替他挡住,那就送他面对风雨的办法吧。

延伸阅读:

冯小刚骂哭女服务员:生而为人,请你务必善良!

作者:桌子先生

来源:言情说

请怀有善意,因为你不知道另一个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妄自评价,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自有其理由。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01

冯小刚又上热搜了!

近日,一段在搜狐娱乐上冯小刚骂哭服务员的视频在全网传播开来。

视频中,冯小刚正在趾高气昂地大声呵斥一名女服务员,不管别人怎么劝阻,都不为所动。

据悉,冯小刚因为飞机延误在机场用餐,但他对机场提供的食物非常不满,转而对机场服务员大发雷霆。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人说,餐食这一问题应该向更上级的领导反映才对,而不是对一个基层的女服务员发这么大脾气。这样既无法解决问题,也是对服务员的一种不尊重。

是啊,一个大男人能把一个女服务员骂哭,真的是好有本事哦!

饭菜不好吃那就骂服务员嘛,飞机不好坐那就骂空姐嘛,电影没人看那就骂观众是垃圾嘛。

这样怼天怼地,真的很“老炮儿”!

可是你何必要出来呢?饭菜不好吃,就在家吃着徐帆老师亲手做的菜嘛,飞机不好坐就自己亲自买一架嘛,电影没人看,自己一个人欣赏岂不是更好?

恕我直言,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把所有的脾气都发泄到小人物的身上,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真的有辱公众人物的形象!

其实咱们冯导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

年初的一次京圈大佬聚会上,他让女演员苗苗跳舞,此举遭到了陈道明的抗议。

陈道明认为苗苗是个女演员,在聚会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她不是舞女丫鬟,而且苗苗穿着高跟鞋,也没有热身,不便跳舞。

最后冯导不听劝阻,还是让苗苗跳了。

前段时间冯导与崔永元的新闻也是闹得沸沸扬扬,本来《手机1》就有拿人家炒作电影赚钱的嫌疑,崔永元面临巨大的非议,得了抑郁症,《手机2》又准备开拍,这口气任谁可以忍得下?

当然,娱乐圈背后的真真假假我们无法得知,但单从此次冯小刚对这位底层女服务员的态度,就实在让人无法心生好感。

曾经有人说,“真正体现一个人修养的,是要看他如何对待收入不如自己的人”,也就是说看一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往往要看他对最底层人士的态度。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对自己没有多少价值,伤害他们没有成本,所以他此时的人品才是最真实。

其实,我们高高在上的冯导根本不知道从事服务行业者会在工作中受到怎么的委屈和心酸,也根本不知道他们内心究竟会经历怎样的煎熬。

当然,他也不在乎。

02

2016年夏天,北京连日暴雨。

外卖小哥刚子因为天气以及路况原因,送餐迟到了。

刚子站在门口跟顾客道歉:外面雨大,到处都在封路,我绕了好大一圈才赶到这里,你就收下外卖吧。

顾客却反问他:绕路跟我有关系吗?瞅瞅你长这样,你这长相永远都是送餐的样!穿着拖鞋来送餐,你咋不光腚来呢?

期间,他还用手不停地戳刚子的头,辱骂了刚子足足三分钟。

更过分的是,气出了,人也骂了,可当刚子提出让顾客把餐收下时,男子先是接过外卖,紧接着却狠狠将外卖扔在地上!

刚子还没反应过来,砰地一声,房门已经关上,只留下一句:不要再来敲我的门了!

他只能默默捡起餐盒,小心翼翼放回保温盒里,踩着淌水的拖鞋落寞离开。

这一单,他需要自己赔偿,而他还要靠着这点微薄的工资养活家里两个孩子。

无数网友看到这个孤零零的背影时都表示:真的很想抱抱他;特别心疼,心都要碎了……

试问,如果生活允许,谁又愿意在狂风暴雨中到处送餐,谁又甘心为了几块钱送餐费被人指着鼻子骂呢?

一位阿姨曾讲过她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她在沃尔玛超市排队等着结账,队伍很长,速度很慢,大家都等得很焦虑。

为什么慢呢?主要是因为那位年轻的收银员一直不在状态,刷货品上的条码特别慢。

这时,一位顾为因为结账刷卡出现问题,特别生气,于是开始骂收银员:“你服务态度这么差,真不知道你是怎么被录用进来的,我要投诉你”巴拉巴拉一大堆,越骂越难听。

阿姨猜测小伙子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她上前制止那个骂人的顾客说:“这个小伙子明显是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没办法好好工作。我们就耐心等待一下吧。”

没想到,那个收银员突然从结款台里走了出来,抱着阿姨开始嚎啕大哭。

他说:“我妈妈今天早上自杀死了。但我除了来上班,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我还有房租要交,还有账单要还,但是…我已经没有妈妈了。”

不要妄自评价或侮辱别人,他经历了什么事情,你根本不会知道。

从事服务工作的人有义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没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去践踏他的尊严,侮辱他的人格。

03

今年1月,杭州萧山一位外卖小哥的短信让人看得心酸不已。

当天凌晨四点,萧山下起了绵绵细雨。

这位外卖小哥骑行了二十多公里去送餐。

谁知,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以后,他拨打顾客的电话,却始终没有人接听。

小哥无奈之下,也不敢结束订单,只能将外卖放在门口,忐忑离去。

他不知道,更倒霉的事儿还在后面等着他。

送餐来的时候,还只是小雨,送完餐出来,小雨变成了大雨,夹杂着冷风,吹在身上,一阵又一阵的寒凉。

离家还有六公里时,电瓶车又没电了。

小哥只得下车,顶着寒风冻雨,徒手推着电动车,一步一步往回走。

人在深夜,人的情绪往往最脆弱。

尤其对刚刚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的外卖小哥来说,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已经到了极点。

孤身一人在深夜的雨中走,委屈的眼泪也崩不住了。

他近乎心灰意冷的给刚才那位顾客发送了短信:谢谢你,让我彻底告别这一行。

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尽是辛酸。

好在,顾客很快表示自己并非故意不接小哥电话,只是因为熬夜加班太累睡着了,没有听到电话响。

当他看到外卖小哥的短信时,立刻表达了自己最真诚的道歉,同时表示自己愿意补偿外卖小哥的损失。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外卖小哥需要深夜送餐,而顾客也得熬夜加班。

但能够在发现因自己的疏忽给对方带来的不便后,马上承认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已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品质。

工作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也是普通人。

一时的疏忽不要紧,他们最需要的其实只是我们多一分的理解。

04

其实,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往往会比普通行业承受的压力要更多。

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却鲜少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还记得那个在电梯里急哭的外卖小哥吗?

为了不被投诉,拿到每一单应得的几块钱薪酬,一个大男人竟然要急哭了。

台湾一名快递员,因为公司调配原因迟到了两小时,被顾客辱骂后被逼着磕头道歉。

看得出,这名快递员趴在地上已经痛哭失声,情绪接近崩溃,边哭边说着对不起。

旁人拉着让他不要跪了,可快递员仍然跪地磕头。

他难道就不需要尊严,不难过么?

可是没有办法,在生活面前,他和他的尊严也只能俯首低头,让人无比心痛。

曾有一位外卖小哥送餐到一栋写字楼,可是因为写字楼不让无关人等入内,小哥只能在接近40度的地面等待顾客下来。

没有穷过的人永远不会懂,那种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窘迫与无奈。

可是在生活面前,谁又比谁更高贵?

所以,对这个世界温柔一点吧。

请怀有善意,因为你不知道另一个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妄自评价,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自有其理由。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鲁迅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的文人传统所腐蚀的人

作者:朱学勤

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

对鲁迅,我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80年代最后一年起,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鲁迅

在片面信奉的年代所形成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无异于一场包办婚姻。除了意识形态读物,你能够读到的另一种读物就是鲁迅,你对20世纪上半叶的了解如果不满于教科书的灌输,那就去读鲁迅全集后面的注解。由此产生的热爱,是盲目的热爱,没有经过选择的热爱,与包办婚姻有什么两样?包办婚姻是不牢靠的,很容易被第三者插足。80年代一来,有多少精神世界的新鲜第三者打将进来?由此产生包办婚姻破裂,出现另一种选择,完全正常。经受了80年代的冲击,还固守在原来的状态,并不令人尊敬,而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

80年代结束,所有搅动起来的东西开始沉淀下来。这时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他那样肃杀的文风,我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梁实秋与胡适

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

此外,还有一个私心所为,那就是对文人趣味的厌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多多少少都会读到那股熟悉的气味,惟独鲁迅没有。而鲁迅,本来是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有资格过上那种精巧雅致的文人生活。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通常是文人用以吟花品月的地方,他填上的是几乎老农一般的固执。他是被这块土地咬住不放,还是他咬住这土地不放,已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出自中国文人,却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的文人传统所腐蚀的人。这是一件很平淡的事,却应该值得惊奇。

右起:鲁迅、林语堂、蔡元培、宋庆龄等

我曾经以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高度苛求过鲁迅。后来才明白,在一个没有宗教资源的世俗国度,鲁迅坚持在那个世俗精神能够支撑的高度上,已经耗尽了他的生命。想想看,中国人成天念叨鲁迅,有无一人敢于继承他的精神、他的风格?仅此一点,就说明了全部。人人都能谈鲁迅,却是把鲁迅高高挂起,把人晾在高处,任其风干。鲁迅的生前并不快乐,鲁迅的死后更为凄惨。

鲁迅是留下了缺憾的。

现在知识界用以平衡鲁迅的是梁实秋,是林语堂,是周作人。

而我以为,真正能够平衡鲁迅,在鲁迅之外树立另一价值坐标,同时也不辱没鲁迅的是胡适。

鲁迅与胡适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