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是如何被降维的
Few individual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ave had greater impact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than Benjamin Bloom---Guskey, Thomas R
降维这个词出现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指一个宇宙文明攻击另外一个文明的手段,是直接把另一个文明的物理维度降低,比如从三维立体的世界降低到一个二维平面的世界。被降维的世界瞬间坍塌,没有任何回击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小说情节,但是降维打击却每天都真实的发生在学校里,不过被打击的对象不是外星文明,而是我们孩子的思维能力。降维这时也不是指物理维度,而是指孩子们认知和思考的维度。我们来看看对学生低维度思考水平的塑造和锁定是在每一天的教室如何发生的。
首先,人的思考层次有维度低下之分吗?答案是,有的。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理论和韦伯的思考深度理论,人对事物的认知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认知层次的高低,反映了我们思考维度的高低。 以布鲁姆的理论为例,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分为:
1. 知识 :知道并能回忆其名字和内容。
2. 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意义。
3. 应用:能在给定的情景中使用所学的知识。
4. 分析:将信息分解,确定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总体间的关系。
5. 评价: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什么。
6. 创造:在新的情景中自由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
其中下面三级被称为初级认知阶段,上面三级被称为高级认知阶段。
布鲁姆的理论被国内翻译为教学目标分类法,其本质体现的是认知层次
学校课堂几乎把所有时间花在初级认知的培养上,学习形式是固定的理解,记忆,背诵和刷题。学习方式局限于抽象符号认知,几乎不会整合使用色彩,音乐,运动,触觉,韵律,味觉等具象感官刺激。高级认知能力,考试用不上,所以是无关的和被舍弃的。于是,学生就被剥夺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机会。这和肌肉一样,用进退废,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高级认知的能力,思维水平被限定在初级阶段。有一个笑话说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问学生:“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非洲学生问:“什么叫粮食啊”。“欧洲学生问“什么是紧缺啊”。美国学生问“什么是其他国家啊”。中国学生问“什么是思考啊”。如果这个笑话有夸张的成分,那么以下这个观察却是普遍认识:许多国际大型企业高管对中国员工的一个普遍看法是,他们很擅长于记忆一些信息和知识,问到专业领域的内容,或者设备的一些情况,他们总是很快的能回答或回忆起来。但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时,他们一般都比较沉默。这也许能部分的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代代人先是在认知上被降维,随之发生的是在认识事物时情感上的枯竭,然后在认识世界和生活时,所有的观念被固化到了枯燥的技术和信息层面。最后,在更高级的探索和创造上,能力和动力都完全消失了。
大多教学设计的顶点,不会超过第三级认知水平。拿英语来说,大多数学生上了十几年英语课,毕业后听说读写无一能用,考职称评级别时都恨不得能除之而后快或直接找人代考。他们英语掌握水平在最高峰时大概在认知水平的第二级上。真实丰富、饱含生命力的语言在教室里被降维了,变成了生硬枯燥无味单调重复的背单词分析语法和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中式英语题。我拿着一些中学英语考题问过一些美国的同事,他们都目瞪口呆的望着我,不知道这些荒谬的英语题该怎么做,有什么意义。顺便说一下,这些被“发明”的“英语”被一个美国翻译家总结在了「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在接受了十几年的英语教育和语法训练后,在生活中使用英语时,最基本的语法错误都难以避免(want 是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加上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除开文化意识层面的礼貌不谈,最起码的表述应为I want them, 或者是Can I please take them)。教语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语法,错误的方式,是浪费时间,顺便毁掉知识和兴趣。
如果把英语比作一个文明,降维教育所作的,不是让学生和文明里面有生命的人群打交道做朋友聊天、逛街做游戏、共事和讨论以增进感情和认识,而是让学生坐在一个隔离的房间里面学习怎么解剖他们的尸体,学习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名称。如果说语言是工具(像交通工具一样),降维教育所作的,是让学生整天都在教室学习一个汽车零部件的名字和组装规则,而从来不会让学生坐上汽车去开一公里。你以为花了十几年学的是英语语言(首先是听和说的能力,其次是文化、价值和世界观的载体),其实在学校已经被调了包,顶多学习了些符号文字,而且还是让老外一头雾水的Chinglish。十多年的时间精力资源,都打水漂了。浪费还不是最糟糕的,糟糕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神圣的好奇心”被消耗殆尽了。”教育”成功达到目的,学生对这门语言的反感可以用“我是XXX,不用学英文”来表达了。
英语如此,其它科目大致也如此。哀默大于心死。很难看到大学毕业了还对自己学过的内容孜孜不倦激情追求的个体。大多个体都在一个技术层面随大流划划船,领一份工资混一口饭吃,把精力转向其他能娱乐自己的地方,无非享受一个专业领域探索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认知层次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和参考书目中是没有的。近年来,抵不住老外的推荐,有的学校也作一些介绍和学习。这些花花绿绿从本质上来讲,有点像拼多多上的产品,晃眼一看,好像有模有样,让人感觉挺有希望的。但在一个目标既定的教育中,大多的这些学习都具有运动和表演的性质而没有长期实质意义。目标决定形式,背诵和刷题哪怕低效,但在荒诞的情形下,还是被看作高分利器。但是,在美帝,整个K12 的教育都构建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也能部分解答为什么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不突出,甚至看上去很差,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仍旧人才辈出,创造力惊人。其实这只是一个误解,因为运算能力只是一个低阶的认知能力。在一个电脑运算能力早已超过人类的时代,西方更看重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 第21--23题考察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思维能力
每一次人类技术进步都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16世纪开始,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让人类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让少数人在一代之间就能继承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一切经验。这表现在文艺复兴中涌现出的一批像达芬奇米等大师级别的百科知识全书式的人物。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对能源的驾驭和机械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力负担中解放出来,人性由此获得了更多的闲暇,在众多的新兴领域积累起了超过以前所有世纪的知识和经验。 十来年前,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就不用担心工作问题。现在,云端,大数据和AI已使得信息随手可及,对信息的占有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以前,教育意味着把一个领域和行业里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学生毕业即可以进入这些行业。但现在,传统领域和行业正在高速的消失着。未来十年的大部分工种是现在社会上还没有出现过的。但是,教育往往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
面对一个新世界,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呢?西方教育界得出的共识是,要去发扬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里蕴含的价值,因为其他的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这些价值集中的表现为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能力,而这些正是高阶认知阶段要培养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和环境下,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做什么呢?许多人觉得很无奈,或者是让孩子随大流。但是面临环境,人永远有作为的空间和能力。主动性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本质。只要愿意面对和承认问题,就有去解决或补救的机会。在国际学校工作十来年的经验里,我不断的探究着这个问题,尝试着从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寻求答案。现在,我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家长们能认识兴趣的生发机制,和孩子的天性合作,帮助他们培养高阶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意识,预备他们进入一个被技术日益革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