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书笔记2

此文承接上文: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书笔记1(上)

昨日睡得很晚,与上文提到的群友在群里,又唇枪舌剑讨论了将近两个小时。首先将我们的讨论总结一番,讨论的许多问题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这本经典中都有涉及。

总结下来,昨晚的论争主要有两个模型:

一个是群友提出来的,我来回答;

一个是我提出来的,对方回答。

此外,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论断。

首先来看第一个模型与情境:

@黃 待 你来当村长,你怎么按需分配?

世上永远不会实现按需分配的方案。做不到啊!

----------------------

以下是我的回答:

万维刚老师的方案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就是灾难会结束,情况会缓解,这是前提;

如果资源进一步紧缺,可以设想,都要死光,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案,都是一个死字。

但价高者得是肯定实行不下去的,最终还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因为他们不必征得对方同意,这就是元规则,制定规则的规则。

相信人民

相信人民在危难时刻会识别领导力并自动聚集在周围,迸发出所有美好的能力。但如果他们嗅不到领导力,人民就四面散开,犹如一团散沙。

领导力是什么?

发出正确的信号,激发善,抑制恶。

如果能发出正确的信号,那么,在病毒把社会有可能带入的多种均衡中,人民自会拥着你领导着他们进入好的那个均衡,而不是那个坏的均衡。

确定标准、审核身份、维护秩序、尊重专业这类自属必为之举,但领导力的最重要成份是发信号。

----引自王烁老师微信公众号文章《相信人民》

继续正面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药给谁?再不分,两人都快死了

到了那个境地,也不是没有方案。只有一瓶药,给觉得更认同武装管控的那一位(这其实是辩论中的话锋,假设两个人在是否允许武装管控上有核心分歧,一方坚决反对,要武装对抗武装管控,另一方表达认同。)

或者由那位村长说了算,当然这不是什么好事,只是悲剧性分配而已。

没人活该去死,但只能各安天命。村长能够说了算,并不是因为村长道德高,而是因为村长的方案,发出的信号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力量,达至暴力最强。

所以武装管控,按需分配,实行配给制,不止是谈良心,同时也是最可行,最聪明的办法。

我不喜欢暴力说了算的社会。但我喜不喜欢都无能为力,如果考虑良心、伦理,那么关键是如何达成的暴力最强?是因为村长发出了正确的信号,展现了领导力,还只是因为他最初拥有最多资源?

至于我的选择,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村长不靠谱,要搞价高者得,就取而代之。

极端情况下只能极端处理,没有更好的办法。按价高者得?别逗了,活都活不下去,还遵循契约原则?

但不那么极端情况下,则是有许多不同选择,譬如万老师说的那种,事后再做出补偿,大家都能表示理解。

还想到了《三体》II《黑暗森林》,逃出绞杀的几艘飞船其实就面临相应的困境。最聪明的做法是做好自己的保护,不先开第一枪,但必须为生存而战时,就战吧,各安天命。

而另外的两种做法一是鸵鸟政策,必死;

二是主动攻击,即使胜利也要背负良心谴责。

还有我看过的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对于各种极端情况下的伦理选择有非常深入,精彩的讨论。

最后,谈谈按需分配,对于按需分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后的按需分配;另一种是物质极大匮乏,仅仅保证活下去的按需分配。前者当然很难做到,但是后者却常常是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

----------------------

以下则是我非常认同的另一位群友,针对上述的诘问,模型给出的看法,非常精彩,也兹录如下:

讲的非常好!

此时此刻,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一个人,遇到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的观点或者理论,呈现不屑的态度,那么他可能因狭窄的视角,很难进步。我虽然愚蠢而又无知,但我有耐心了解我不认同或者对立面的信息,从而得到一点点收获。我希望我每一天都被颠覆,对我来说比起存量增量才重要。听不进去反对意见的人才是“听着舒服就行”的人。

2.学知识千万别当做真理学,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看不到边界的人缺少智慧。“万能理论”遇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立马就歇菜。

有了经济学视角使我眼界开阔,颠覆了过去的认知,看待问题有了新的角度和不一样的见解。但它终究只是一种视角。如果只用这一种视角看世界,那么眼中的世界就是失真的。

3.现实世界太过复杂,影响事情的变量实在太多,如果你说放开价格管制一定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那我只能说这个说法真的不负责任。zf制定一个政策为什么这么难?还要试运行,有那么多发达国家的先例都摆在那里,还有很多经济学家的理论依据。因为影响结果的变量太多了,时代不同,国情不同,谁也无法保证一个政策能100%达到想要的结果。

看看我国的政策,学学里边合理的地方,别总是觉得自己想的是最优解,自命不凡往往是因为了解不够啊兄弟

不同情境用不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4.关于商人的善与恶,某些人的观点真是让我三观碎了一地,比如说“百度竞价排名不是作恶”“倒卖救灾物资利国利民”之类的。商人对社会肯定是有贡献的,他们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等等,这些都不值得被歌颂,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且他也得到了他应得的。这有什么好歌颂的?咱们再说说恶,有些商人为了赚钱做的恶就被抵消了吗?被伤害的人就活该成为别人赚钱路上的垫脚石吗?商业是最大的慈善,献祭几个活人算什么?对吧?

人性确实有恶,但总把它放大说事,就偏颇了。在我们的世界,有太多人性善恶的争论。难道我们只能在这条路之间选边站吗?

是做一个劝人行善的道德勤勉者,还是做一个感叹人性本恶的犬儒主义者?我们应该听戈尔丁的,走第三条路。人性的本性,这事并不重要,但怎么避免人性毕露,这事比较重要。

生命攸关的时候,按需分配。煮成粥一起喝。

-----------------------------

以上是讨论中的第一个模型,以下则是第二个模型推演,是由我发起的:

我指出:

要论证不同方案的优劣,首先看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才有判断的标准。

对方答:

死人最少的方案,按需分配死人多

我答:

那肯定不然,不妨构造一个模型,将万维刚老师讲的前提条件考虑进去,看看哪种更可能导致死人多。

我构建的模型:

村庄的米可以供100人吃10天,米在一个商人手里,村庄有50人,有穷有富,25天后才能与外界联系上,这时候我们来看事情演化,假设各自都能按自己立的规则来

我的推演:

1,万老师的方法,武装管控,按需分配,配给制,前20天,理论上大家都可以活下去,但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救援,但是会估计,会做计划;

2他们没有上帝视角,但知道情况不乐观,如果敞开吃,其实最后五天都没有吃的,有可能都死;

3,他们武装管控后,会做最坏的打算,将情况料想的更糟糕一些,想着没有救援的时间更长一些,譬如设想50天才能得到救援,需要将20天的份额熬到50天;

4.采用的基本方案就是将一天的粮食2.5天用,平时不去瞎折腾,减少能量损耗,有病就尽量治,治疗不好就死,减少相应的口粮,如此熬下去,各安天命。最后如果一家人有人熬不下去,可以基于自愿,牺牲自己,成全家人。

我演绎万老师的方案就是如次

对方的质疑:

@黃 待  怎么让所有的人都尽量少吃,坚持到有粮食进来?

50个人,怎么分配粮食?我们把人分为1到50号,谁得多少粮食?

第一天,1到50号,谁得多少粮食,平均分配吗?

老人需要的粮食少,青年消耗大,需要的粮食多,也是平均分配?

青少年活下来都不够,老人能省下粮食,最后几天,青少年都死了,对吧?

我的回答:

平分,是的。

但不是一次给到位,而是一次给三到五天的量;

没有人够,只是活着而已,在饿死与吃饱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范围。

这个甚至可以查,人一天最少需要的能量,饿肚子可以存活的时间。

不喝水,可以活4到7天,能喝水不吃饭,可以活10几天。
但是如果完全不睡觉,只能活5天。
这说的是正常人的状态。只喝水不吃饭极限是10天
七天不吃饭只喝水,会引起“水中毒”即电解质失衡

-----引自百度知道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5823350161208884.htm

预算的是熬五十天,实际到25天救援就来了。

接着对方又问:

如果不能交换,那么老人就全部吃完,也不会给其他人,是吗?

我答:

自己看,省下的归自己,也可以给家人朋友,只要没死,就有发放。自己决定

对方问:

可以给家人,不没收了?分配和自主选择是不能并存的。

我答:

先没收,再这样分配,再自主选择。分配给你的那份是吃是省是送人,自主选择。

对方问:

那不还是价高者得?还不是市场机制?

何必多一道手续,多麻烦一点,是这个理吗?

你已经帮我选了啊,用市场的价格机制。

因为可以卖钱,所以老人会尽量节省粮食,给更需要的人;而青少年因为可以买到粮食,所以能多活几天。

我答:

管控下的市场,主体是管控。

差别很大,首先资源所有权变化了,资源不再集中在商家手中;其次定价机制改变了,不再是拥有者自行定价,价高者得,而是平均分配。

有交换不代表就是市场机制。

扯淡吧,卖啥钱?就是图活下去,那时货币已经如废纸,有的是物物交换而已

对方的论断:

可以双方自由交易的的就是市场

我反问:

接受管控,是否算自由交易?是否算市场行为?

这时我意识到我与他的分歧点在哪了,在于对于价高者得的含义的理解。

他理解的价高者得的含义是只要存在基于自愿的自由交换,就叫价高者得,就是市场机制;而我理解的价高者得的机制有如下两个前提:

1,私有财产权仍然神圣不可侵犯,不允许武装管控;

2,彼此间依据自由自愿原则相互交易,都像机器人般遵循契约原则。

基本就这两条,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两个标准

 我反对的是这样标准下的价高者得的做法,在万老师设想的更好方案中,我相信交换还可以存在,并不是完全控制人的一切交易行为,只是在自由交换前需要重新分派资源。

对方问:

为啥要多此一举,自由交易前要重新分配,一开始就按照价格来,不好吗?

我的回答与演绎:

这并不明智。之所以还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为了让前一套标准中的价高者得可以实行得下去。

我来演绎一下,

1,商人有米,他人没有,他与他人交换,大概不会要钱,而是物物交换,他也估计会有50天要熬,但为了留有余量,他大概会做80天的打算,首先保证家人朋友,大概10人,这部分物资就占据了总物资的80%;

2,另外20%算200份,他会与药品拥有者,觊觎的美貌异性进行交换,而且会在其米饭告罄的时候,一把让其变成奴隶,至于其他没有他急需的资源的人那就让其死,死一个人少一份需求,财产还可以立马归自己家族;

3,最终活下去的就是这位商人,其家族好友以及换来的其他奴隶,估摸15-20个,存活率15-20%。

如此而已,就这么荒谬

这就是我觉得极大似然下,遵循我理解的价高者得的规则的结果,当然,现实不会这样发展,现实比这个更残酷。

大家不是机器人,活不下去就会抢,抢而不被允许就会杀,杀来杀去也许最后无人生还,即使活下一些人,也是人吃人后的结果,也难以见容于救援后将要融入的文明社会。

在面对关于价高者得是什么标准的时候,对方没有明确回答,隐隐选的是后一种标准,就是允许交换的标准,这其实就没有什么大的分歧了。

哪种机制更好一直是看约束条件的,这就是构建模型的必要。你总喜欢说不要二元思维,一切都要看条件,一到价格机制就变成了原教旨主义,认为这肯定最不坏,这是一种双标。

对方的回应:

老黄,修医院,集权好,价格机制不好;但是供应物资,价格机制好;不是集权不想搞好口罩,而是他们做不到。

我们以前说的都是供应物资,所以我坚持价格机制;如果讨论修医院,我双手赞同集权来修;

市场造原子弹,那不行,集权来造汽车,肯定不行。

------------------------------

以上就是昨晚花了两个小时讨论,今天花了两个小时总结的结果了。

就这个话题,有群友围观,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你们怎么变得那么极端,变成辩论赛一样,只能选择两级,而不能政府控制的时候掺杂着市场机制?

国难面前大部分物资选择政府统一管控,小部分市场。

分米那块,不能老少统一平均数量,老人小孩肯定分得比年轻,中年人少,他们需要干更多活,这时候是多劳多得,用市场思维

口罩这东西就得国家控制,用排队摇号,而不是说每人平均,你不预约,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你不需要。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汶川地震的时候,县长就是直接让人管理所有商铺超市,征用后统一管理

市场机制真那么好用的,那些卖假口罩怎么看?

-------------------------

我觉得他说的蛮有道理的。昨天的微信文章,发在另一个群里,也有一位认真的群友回应,他没围观我们昨晚的讨论,只是看了文章,他仍然站在薛兆丰老师那一方,他的发言如下:

@黃 待 看了你的文章,我依旧支持取消口罩限价。理由如下:

1,目前限价后的结果已经很明显,排队抢购低价口罩,导致人员聚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2,目前全产能8000万只/日,如果该工作的人员都正常工作,日均用量至少2亿只/日,供需严重不均,价格是扩大产能最好的刺激手段;

3,你举例中的地震与本次疫情有重大不同在于,地震一般时间上只有几天,即便汶川地震持续时间2分钟,主要影响时间不到15天,短期的价格限制影响不大,同时当初汶川地震时也并未限制价格,这次疫情预计持续时间会超过4个月;

4,关于战时制度,各国基本上也不会限制价格,只是对于部分物资(如黄油、石油、钢铁、粮食)优先供应军方。

5,8000万人优先供应,那些无法买到口罩的,难道等死?发放口罩意味着很多人无法获得口罩,这个才是重点。高价卖会增加供应,价格会慢慢降。如果限价,意味着供应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有人无法获得

6,黄牛的产生是为了平抑需求与价格,从经济学上来说是正面的。我曾经在另一个群里对国难财的解释是:满足国家的紧急需求而获得财产收入。

------------------------

结合起来看,很有意思,譬如关于汶川地震的应对,战时制度的理解,都有差异。每人应该独立思考,自己分辨吧!

以上都是前奏,下面才是读书笔记的主体: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一本经典,作者托马斯.谢林是被诸多老师,像万维钢,王烁,刘润老师等提到的大家。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2005年与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 他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奈特(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谢林1921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2016年12月13日,谢林在他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家中去世。

谢林和奥曼这两位学者的工作又进一步发展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并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奥曼从数学的角度、谢林从经济学的角度,都感到从博弈论入手有可能重新塑造关于人类交互作用的分析范式。最重要的是,谢林指出,许多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奥曼也发现一些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利用正式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进行深入分析。

谢林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础之上,与主流的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博弈论。

学术贡献

在其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中,谢林首次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讨价还价理论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尽管当时谢林并没有刻意强调正式建立模型问题,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而定形,而他所定义的概念也成为博弈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胁就源自谢林的可行均衡概念。

谢林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

《冲突的战略》(1960年出版)、

《战略与军控》(与摩尔顿·H·哈尔佩林合著,1961年出版)、

《武器的影响力》(1966年出版)和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1978年出版)。

最新著作为2006年出版的《承诺的战略及其他文论》。

1981-1983年,谢林教授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二氧化碳评估委员会委员,并且是“气候变化:对福利和政策的影响”的作者。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8%B0%A2%E6%9E%97/3376010?fr=aladdin

我读了这本书第一章的前四节,充满了精彩的论断,我将我做的笔记,摘录的让我击节赞叹的内容附上:

以上是我从这一章前言以及两节中摘录的内容,还阅读了两节内容,其实与这次关于是任由价高者得,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还是进行管控的争论更为相关。

这两节的标题分别是:

市场行为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让我摘录其中的一些语段,作为对这场争论的回应:

市场行为

1,对于市场的态度

2,对于市场运行的描述与评价

3,并非追求私利的行为

4,这些行为的特点

综上,市场行为并不能概括人类所有的行为,也不能解释许多并非追求私利的行为。

人类的行为活动有丰富的互动性,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也关心他人的行为。

人们在意集体结果,但是自己的决策和行为通常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只受到整体模式中一个有限范围的影响。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1,经济学的特殊之处:研究的是人们作为自愿参与者相互影响时的交易行为

2,自由市场是好的的假设前提

3,创造运行良好的自由市场的苛刻条件

4,市场失灵的不完全清单

5,不喜欢但运行良好的的市场以及对市场作用的评价

综上所述,市场并不是只要有自愿的交换就叫市场,或者就能运行良好;运行良好的市场也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目的,不一定要接纳,更没必要毫无原则的肯定。

何时需要使用市场,何时需要培育市场,都值得深入思考。

但认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使用市场手段就能达到最好的愿望,或者得到最不坏的结果,只不过是智力上的懒惰与愚蠢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