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读书随笔之《古董局中局》
许多古董表面都有一层包浆,人心就像古董,久了才能看出来。
马伯庸的四卷版《古董局中局》看完已有几个月时间了,很喜欢这部书,它以古董为线索,用国宝讲述人心变化,字里行间潜藏着许多深意。本期,且先与诸君体味一二。
鉴古易,鉴人难。
这句话很精辟,古董是死的,其真与其假,许多时候就在那儿,决定真假的往往与鉴定的人心有关。有些时候,真的被说成假的,而假的却被视为真物,也是莫大的讽刺。阅读到此处时,颇有感慨,在我们历史上,有那么一段时间,确实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时代,那段时间也是人心难辨的时代,诚可谓悲哉!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知足常乐,此话最为普通,然却最为至理,但做起来却不太容易,谁能真正做到“知足”呢,而又能时时保持初心呢?也许正因如此,当人们每回说起知足常乐才会那么地羡慕与向往。
字随心意,心不净,这字也写不好了。
很多时候,流传着“字如其人”的说法,在我看了亲王的这句“字随心意”时,蓦然觉得如此说法更为合适。心,净与不净,决定着写字的好坏与否。此话虽有些玄虚,但细想来,确实如此。有过练书法的朋友也许会懂得,当心境良好之时,状态特别好,而一旦心境糟糕,对字便也是亵渎了。
以人辩物,就已经落了下乘。
辨别外物,说起来很复杂。为何?世间纷繁,人与人错综交错。纯粹辨别某一物体时,首先最应该的是要抛开外物的干扰,如果一开始被外物干扰,那就不能心无旁骛地分析它,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不会精确。
碑者,人手所写,人手所凿,人手所拓。所以碑里有魂,是活的。相记和录像能留其形,难留其神,非拓不足以承其意。
这段话很是精彩,即便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于诸如拓碑这类的工作,亲自上手,远比所谓录像和相记要来得好。至于为何?原因还是在于,用真心而已。唯有真心才能对得起那些经受住千年的石碑。
考古是为国史鉴定,为民族掌眼。
亲王的这句话太妙了,考古就是为国史、为民族掌眼,为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基因。有些人会调侃说,考古是官方的“盗墓”,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唯有考古,才能鉴定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其实每样东西里头,都藏着一个道理。看透它的道理,可比计算器价钱更有意义。
这个道理不管是谁,都会同意。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万事皆有理,为人情两难”。道理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每次人们总是能客观对待吗?不见得,正是如此,才有人情两难之说。
人活在世上,总得坚持点特别蠢但你自己认为对的事。
听过很多这么说,世人总要讲求机巧,但有些时候,坚持自己认为很对但却貌似很蠢的做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许多技艺都是如此,匠人单传,秘不开放,结果一旦遇到不肖子孙,就此失传。后世所见,不过只鳞片爪而已。
说来,悲哀,中国传承千年,许多匠人手艺失传了不知几多。好在,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正一点一点地去做,去弥补,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时代了。
北平和西安虽然都是古都,风格却有微妙的不同。北平的大气,是现世的,是一幅光芒四射的工笔彩画;西安的气质,却仿佛与人隔世相望,如同一件古老的青铜器,包浆被岁月磨得圆润,发着幽邃深敛的光芒。
很佩服也很喜欢亲王的这样的对比说法,北平犹如一幅光芒四射的工笔彩画,而西安则是如同一件古老的青铜器,包浆被岁月磨得圆润,发着幽邃深敛的光芒。每次去古都西安,内心涌上来的可谓澎湃。你怎么看呢?
对真实的敬畏,是每个人良心深处的一条底线。有这条线在,赝品再多,也压不倒真品。
赝品与真品存在的分界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良心深处的底线,如何对待,便是其内心真与假、善与恶的底线。
这些故事里,或是贪婪,或是痴缠,或是无情,或是无奈,明里讲的是四件器物,其实已跟掌眼鉴定关系不大,甚至和真假也都无关,说的全是人心。正所谓鉴古易,鉴人难。比起那些器物,这人心才是最耐琢磨的。
还是那句“鉴古易,鉴人难”。人心难测,真假亦显得复杂而难辨。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岁月的冲蚀之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江山尚且如此,何况人心。
千古之下,什么才是永恒的呢?这一问题答案是什么呢?
人的罪责,结果却要这些无辜的瓷器来承担。我从一开始的伤心到愤怒,从愤怒到绝望。在这个国家,懂得珍视的人太少了,这些精品永远都在历经劫难。战乱时渡劫,和平时还是渡劫,政治运动时渡劫,经济发展时渡劫。
历史上每次政权更迭,每次政治发生变化时,那些文化产品永远都是受害者。即便和平时也难免,“渡劫”一词,读来很是心痛。
每一个艺人,其实都有在专业领域的矜持和骄傲。
换一句话,每一位艺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些傲娇与神气,这估计也就是这些匠人内心最大的自豪吧。
坚持原则这件事,说来容易,只有亲身体验了才如手试井水,凉暖自知。
“坚持”这件事,确实如此,只有做下来才能体会得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古董也罢,绘画也罢,它们就像是一面诚实的镜子,照出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贪婪和疯狂。
这是古董局中局最后一部中的话,很是深刻的话。古董和绘画,一方面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们内心的反映。
都说人心向善,倒不如说是人心向利。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说法可谓纷纭。是非对错先不论,我比较喜欢的是,人性无关善恶,唯关利益。利益,有大小之分,有深浅之别,然后无论何时,利益始终存在于人心之中。
不知诸位感觉如何?
浮游沧海
先秦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