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盛斋─四百年老汤不断的酱羊肉铺
著名回族学者王孟扬 遗稿
(王老长子王力德先生授权刊载)
北京这个古都有着许多著名的饮食业,其中回民经营的占很大的比重。例如解放前著名的清真饭馆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广福馆、馅饼周、福生食堂;以五香酱羊肉出名的月盛斋,以烤肉著名的烤肉宛,以包子著名的西域楼,以饺子著名的金家楼、以炒红果(即山楂)著名的红果张,以水晶糕著名的青色(读如骰)张……等等,都是各有专业,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声闻遐迩。笔者前半生住在北京,兹就记忆所及,试图叙述一些著名清真饮食业的沿革情况。
月盛斋──四百年老汤不断的酱羊肉铺
北京的牛羊肉业,无论是生肉,或者是熟食,自明代以来一向操在回民的手中(因明朝曾赐予回民以专业的敕证,俗称龙票)。在牛羊肉的熟食业中,月盛斋是历史最老,声誉最大,在同业中是首屈一指的(与之相埒者,还有门框胡同的酱牛肉)。
截止公私合营以前,月盛斋这座名牌营业,始终是自东自伙,独力经营,很少雇用外人,除了保持利不外溢的作用外,也具有技不外传的保守思想。月盛斋的东家姓马,弟兄五人,老大、老二、老四早已亡故,到笔者记事时,只有老三、老五和老六主持营业。老五的正室是我的嫡亲姨母,他们的独生子马震,和我是姨表兄弟,耳目所及,我对月盛斋的沿革,知之较详。
据月盛斋经理人讲,这个酱羊肉铺,创始于明代中业嘉靖年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清真饮食业中最古老的一个。据说当年煮肉的大锅只有一口,到清代中业咸丰年代,因经营发达,又添了新锅一口。在迁业以前,制肉工房靠里面的一口锅,是从明代传下来的老锅,靠外面的一口,则是清代的锅,两口锅因使用年久,似乎已被油脂浸透,即使将锅拭净,煮以清水,仍会罩上一层油脂。尤其里面的一口锅。煮出来的肉,更是肥美异常,所以熟悉的顾客,总是要买里锅的肉。最著称并为业主所常夸示于人的,即是从明代开业以后,里锅的五香老汤从来没有断过根,总是陈陈相因,因而永远能保持传统的独特香味,这个传统一直被传为北京饮食业的佳话。
月盛斋旧址设于正阳门户部街,即现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这条街紧靠由天安门东侧三座门南至大清门(入民国后改为中华门,现已拆去)的皇城东墙,清代设户部衙门于此,于民国后户部改为警察厅,而街名沿袭旧称不变。月盛斋的酱羊肉之所以出名。固然由于它的品质特高,与众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在明、清两季都要以它为内廷的贡品。据说明代皇帝祭天的时候不用猪,内廷多食用牛羊肉。到了清朝,满族入主政权,这个东北发祥的民族,过去是以游牧为主的,牛羊肉更是他们主要的肉食,所以月盛斋在两个朝代均有皇朝的大量采购,它的酱羊肉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了。
月盛斋过去是半年营业半年闲,实际至多只开业八个月,即是在每年立夏前一旬,就开始停业,谓之“歇夏”,至当年立秋后一旬甚至到秋分,才开始营业,谓之“添秋膘”,至秋季开业一经揭锅出肉,真可以说是香闻数里,户部街及东交民巷一带,浓香四溢,大大引起人们的食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
月盛斋的酱羊肉,比起生羊肉的市价,要超出六至八倍,售价虽高,但采购者并不因而却步,其原因是成本也很高。第一,羊只要选用适龄的西口大羊(西口羊就是张家口迤西内蒙古的黑头白羊),羊只来了以后,要用精料饲养三个月,待其膘肥体壮,然后宰杀;第二,肉要经过精选,举凡脖子、软肋,欠坚实肥美的肉一律不用,而且要剔尽板筋、肉膜、肉核等废料,这样,一只五十斤的羊,能用的肉不过三十余斤。肉选好后,仍要经过多次洗涮、挤淤血、轧实、去湿各道手续,然后烹制,这样,三斤肉酱成后,只能制出成品一斤;第三,调料除用上选的花椒、大料、桂皮、鲜姜、草果一类材料外,据说还有什么乳香、没药之类,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比率,煮到什么程度下什么香料,都有一定的规程,其配方及掌握时间火候,均由主要业主掌握,概不外传。由于以上的情况,因此售价虽昂,仍然受到一般顾客的欢迎。

月盛斋在解放前虽然名气很大,但是身临其境,则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间门面的小铺,和附近的邬利文洋行、邮电大楼,以及森严的警察厅相比,显得很寒伧。过去北京有句谚语是:“穷修门面富修灶”。修门面意味着虚张声势,修灶意味着多出产品,营业发达。北京的许多名牌生意,都是这样重实质不重外表,月盛斋也不例外。在我幼时看到月盛斋局促地立于高楼大厦之间,总不禁想起过去德国威廉一世要扩建皇宫时,附近的民房都收购了,独有一家老夫妇两口所开的一间豆食商店,硬是不搬。威廉为了表示他的“民立”气概,未予强迫,后来在新建的皇宫外墙一角,这个小小的豆食商店,竟昂然地与高峻的皇宫并存,一时传为佳话。岂料后来月盛斋竟然也有类似的一段遭遇。
那是在一九三五年,北京邮电大楼需要扩建,其预定基址,包括月盛斋在内。邮电局就商同月盛斋业主马三爷,愿在前门大街北头路东,拨给宽大铺面房一所,要月盛斋迁地营业,将旧址让出,而马三爷为了保持传统祖业,虽然前外大街比较冷辟的户部街要好得多,硬是拒绝不搬。于是,邮电局就要用政治上的压力,马三爷把我找了去,要我给想想办法。我便以中国回民公会的名义(我是该会理事),写好意见书,去找当时的北平社会局长雷嗣尚,我向他介绍了这个古老营业的历史,在北平饮食营业中的声誉和价值。我认为这个古老的名牌商店,应该保存下来,以保持北平特有的风物面貌,并把威廉皇帝保存小豆食商店的先例,向他陈述了一遍。雷嗣尚最后答应了我的要求,月盛斋于是才得以在原址继续营业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
月盛斋自从三位老掌柜相继去世之后,由其子侄一辈的马霖、马震和马雯继续主持营业。解放以后,月盛斋的业务不断发展,原有的设备和供应量,已经大大不敷群众的需求。北京市有关部门,通过民主协商,取得了马霖弟兄的同意,在正阳门五牌楼跟前、西河沿和珠宝市汇合的衢口,修建五开间二层大楼一座,做为营业新址,仍以马霖为主持人,马震、马雯为技师,并招收工人,培训徒弟,马霖兄弟打破保守观念,把每年的传统制作技术,公开传授给后一代人,使得这个素著盛名的清真熟食商店,进一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