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山赋院公益四期第七课:骈句实训与虚字提引词汇的练习方法(讲师:大同)
西江月
2020-05-10
阅读 63
关注
旧塾在练习骈句制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它注重的是以强化训练为手段,这需要初学者要有一定的耐心与毅力。关于这方面的训练有三个方法:
其一是“成句翻展法”,成句翻展法”主要是训练骈句的吟读节奏与语感;
其二是 “母字成骈法”, 母字成骈法”则属于一种综合训练
其三是“一句贯通法”,一句贯通法”主要是针对虚词训练的。
①“成句翻展法”
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这主要是为练习一句中多个虚字的使用功夫了。
“成句翻展法”亦可翻为隔句,亦可只到长句即止。原意可守可变,不一定要按原句的思路。但要语句通顺。如此训练,直到手熟为止
其一是“成句翻展法”,成句翻展法”主要是训练骈句的吟读节奏与语感;
其二是 “母字成骈法”, 母字成骈法”则属于一种综合训练
其三是“一句贯通法”,一句贯通法”主要是针对虚词训练的。
①“成句翻展法”
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这主要是为练习一句中多个虚字的使用功夫了。
“成句翻展法”亦可翻为隔句,亦可只到长句即止。原意可守可变,不一定要按原句的思路。但要语句通顺。如此训练,直到手熟为止
成句:“当歌怜景色,对酒惜芳菲”——唐,贾至
练习例句:
压为壮句:由是歌怜景,酒惜春。
压为紧句:歌怜景色,酒惜芳菲。
翻为长五言句:歌怜于景色,酒惜于芳菲。
展为长六句:当歌总怜景色,对酒愈惜芳菲。
展为七言句:当歌总怜于景色,对酒更惜乎芳菲。
展为长八言句:既当歌自怜于景色,常纵酒更惜乎芳菲。
展为长九言句:既当歌岂不怜此景色,然纵酒何能惜于芳菲。
展为长十言句:长歌当泣总相惜于秋月,一酒能仙何生悲于春风。
展为长十言以上句:泣之以长歌乃见景而添悲也,痴乎于杯酒且弄芳以相惜焉!
选择“成句”时,最好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
练习例句:
压为壮句:由是歌怜景,酒惜春。
压为紧句:歌怜景色,酒惜芳菲。
翻为长五言句:歌怜于景色,酒惜于芳菲。
展为长六句:当歌总怜景色,对酒愈惜芳菲。
展为七言句:当歌总怜于景色,对酒更惜乎芳菲。
展为长八言句:既当歌自怜于景色,常纵酒更惜乎芳菲。
展为长九言句:既当歌岂不怜此景色,然纵酒何能惜于芳菲。
展为长十言句:长歌当泣总相惜于秋月,一酒能仙何生悲于春风。
展为长十言以上句:泣之以长歌乃见景而添悲也,痴乎于杯酒且弄芳以相惜焉!
选择“成句”时,最好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
2、“母字成骈法”: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如先在“一东韵”中选择。通常只是选择较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个韵。
“例:母字东”
做壮句:于是东壁降,翰林光。
做紧句:东皋(gāo)上士,北阙中流。
做长五句:东君之苦乐,秋客之悲欢。
做长六句:散东阁之黼黻(fǔ fú),披尧天以文章。
做长七句: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
做长八句:观东麓有常醉之翁,料南山无可吟之色。
做长九句: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
轻隔句:东山有道,应采篱下之风;北阙无情,莫观堂上之色。
重隔句:桃溪散乎落红,东风渐去;柳岸欺乎游子,夏露方浓。
平隔句:不避东闾之斮(zhuó),惟其尚直之臣;即吟南浦之言,可为相知之士。
“母字成骈法”,应大致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要符合骈句节奏。
2.要符合句式的术语定义。即若是做“长九句”,则是指长句式中的九字句型。
3.骈对尽量争取工整。
4.两句节奏点的字的平仄要求较严格。
5.做“壮”句时,需要有提引词。
6.句子中只要有“母字”即可,其母字的词序安排没有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可将母字置于句中的任何位置。
7.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如先在“一东韵”中选择。通常只是选择较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个韵。
“例:母字东”
做壮句:于是东壁降,翰林光。
做紧句:东皋(gāo)上士,北阙中流。
做长五句:东君之苦乐,秋客之悲欢。
做长六句:散东阁之黼黻(fǔ fú),披尧天以文章。
做长七句: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
做长八句:观东麓有常醉之翁,料南山无可吟之色。
做长九句: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
轻隔句:东山有道,应采篱下之风;北阙无情,莫观堂上之色。
重隔句:桃溪散乎落红,东风渐去;柳岸欺乎游子,夏露方浓。
平隔句:不避东闾之斮(zhuó),惟其尚直之臣;即吟南浦之言,可为相知之士。
“母字成骈法”,应大致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要符合骈句节奏。
2.要符合句式的术语定义。即若是做“长九句”,则是指长句式中的九字句型。
3.骈对尽量争取工整。
4.两句节奏点的字的平仄要求较严格。
5.做“壮”句时,需要有提引词。
6.句子中只要有“母字”即可,其母字的词序安排没有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可将母字置于句中的任何位置。
7.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8.要求不能骈枝(合掌)。
如例句中的“于是东壁降,翰林光”——此句的“东壁”,是取的星宿名称,即壁宿,是代表文章之运的星宿。再如例句的“东皋上士,北阙中流”——“东皋”是代指田园,“北阙”指的是朝廷。例句的“散东阁之黼黻,披尧天以文章”——其中的“东阁”指的是大学士殿阁之意。而“黼黻”与“文章”是取的本意相对仗,古代把“黑白杂成而谓之黼,黑青杂成而谓之黻,青赤杂成而谓之文,赤白杂成而谓之章”
例句的“北漠餐毛血之风”——是取用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是用的李陵降匈奴的典。例句中的:“不避东闾之斮,惟其尚直之臣;即吟南浦之言,可为相知之士——上句是用了《吕氏春秋·贵直论》中的典,下句的“南浦”指送别的渡口,“南浦之言”即“南浦之诗”。
我们做骈句练习,不一定要字字有出处,句句带典。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骈句的节奏感,句式理解正确,句意通畅,平仄协调这些基础方面。
如例句中的“于是东壁降,翰林光”——此句的“东壁”,是取的星宿名称,即壁宿,是代表文章之运的星宿。再如例句的“东皋上士,北阙中流”——“东皋”是代指田园,“北阙”指的是朝廷。例句的“散东阁之黼黻,披尧天以文章”——其中的“东阁”指的是大学士殿阁之意。而“黼黻”与“文章”是取的本意相对仗,古代把“黑白杂成而谓之黼,黑青杂成而谓之黻,青赤杂成而谓之文,赤白杂成而谓之章”
例句的“北漠餐毛血之风”——是取用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是用的李陵降匈奴的典。例句中的:“不避东闾之斮,惟其尚直之臣;即吟南浦之言,可为相知之士——上句是用了《吕氏春秋·贵直论》中的典,下句的“南浦”指送别的渡口,“南浦之言”即“南浦之诗”。
我们做骈句练习,不一定要字字有出处,句句带典。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骈句的节奏感,句式理解正确,句意通畅,平仄协调这些基础方面。
3、一句贯通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用于虚词的训练。常用18个虚词如下:
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例:“平湖阔”——此为训练句
先将以上常用的虚词加入这个三字句中:
之:平湖之阔 而:平湖而阔 乎:平湖乎阔
其:平湖其阔 且:平湖且阔 所:平湖所阔
为:平湖为阔 以:平湖以阔 乃:平湖乃阔
何:平湖何阔 若:平湖若阔 焉:平湖阔焉
也:平湖阔也 因:平湖因阔
接下来,就要找出以上不合理的句子。
再接下来,把上面这些句子中虚词合理的也找出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合理。有似通非通的,归纳在不合理的部分。
然后在不合理的句子前后添加字词,或者改变顺序,将其变为合理句。要求也同于上面的两种训练法,要求是骈句节奏。一些塾师也会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变不合理句为合理句,同时还要求学生自行骈对为一个完整骈句。同时还要注意练习以不同的虚字在一骈中使用,比如用“而”对“以”或者对其它虚字。
比如不合理句:“平湖而阔” 前后加字并成一骈,并使之变通顺——观平湖而阔心胸,纳正气以分肝胆。
这个方法主要是用于虚词的训练。常用18个虚词如下:
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例:“平湖阔”——此为训练句
先将以上常用的虚词加入这个三字句中:
之:平湖之阔 而:平湖而阔 乎:平湖乎阔
其:平湖其阔 且:平湖且阔 所:平湖所阔
为:平湖为阔 以:平湖以阔 乃:平湖乃阔
何:平湖何阔 若:平湖若阔 焉:平湖阔焉
也:平湖阔也 因:平湖因阔
接下来,就要找出以上不合理的句子。
再接下来,把上面这些句子中虚词合理的也找出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合理。有似通非通的,归纳在不合理的部分。
然后在不合理的句子前后添加字词,或者改变顺序,将其变为合理句。要求也同于上面的两种训练法,要求是骈句节奏。一些塾师也会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变不合理句为合理句,同时还要求学生自行骈对为一个完整骈句。同时还要注意练习以不同的虚字在一骈中使用,比如用“而”对“以”或者对其它虚字。
比如不合理句:“平湖而阔” 前后加字并成一骈,并使之变通顺——观平湖而阔心胸,纳正气以分肝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提引发送”词汇的练习方法
我们先来温习下“提引发送”的名词解释: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例句:“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提引类。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提引发语,在诗中几乎没有,但在词中长调,一些领字有类似于“提引”的功效。但是在赋文中则非常普遍。其原因在于赋是属于文章这个大类的,而文章除了要抒己之情外,还有载道论理的功用。
单若体物抒情,可以有一定范围的跳跃式思维,并且这常常算是诗词的一种结构美。篇幅短小,重意象并且极度浓缩概括,这些诗的特点,注定了与做文章是有相当区别的。
而赋文的篇幅长,容量大。并且即要状物抒情,又要载道说理。特别是骈赋律赋,因为是骈句成文,而骈句本已是一种浓缩概括的句子,那即要人们容易理解并使通篇文气连贯的话,那“提引”语是万不可去掉的。如果说骈句是珍珠,那“提引”与适当的散句,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绳线。否则只是散珠一盘而已。并且“提引”不仅仅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起到作用,并且在一段之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亦同样有用。熟练掌握“提发”的使用,本没有固定的陈法,全在自己随文而定。
渔父辞剑赋
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 宋言(唐)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在兹。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
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忧心尽展,凭刳(kū)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繇(yáo,古同“由”)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叟乃莞尔兴言,搘zhī(同支)颐话志。本期浩淼以排难,讵(jù,岂、怎)可怆惶而徇利。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且异老夫之意。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若以爵禄为念,荣华是亲。则械尔躬而赴国,持尔剑以防身。整棹西归,自受执圭之赏;论功北面,宁亡切玉之珍。盖由恻隐为心,艰危是济。方图散发之乐,岂假吹毛之锐。情高而俗虑难量,语罢而鸣桹(láng,船舷赶鱼入网之木棍)忽逝。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
异乎义立一朝,名超万古。决云之异状徒逞,皎日之深诚不取。则知美范蠡而述鲁连(齐国合纵家),信斯人之可伍。
我们先来温习下“提引发送”的名词解释: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例句:“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提引类。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提引发语,在诗中几乎没有,但在词中长调,一些领字有类似于“提引”的功效。但是在赋文中则非常普遍。其原因在于赋是属于文章这个大类的,而文章除了要抒己之情外,还有载道论理的功用。
单若体物抒情,可以有一定范围的跳跃式思维,并且这常常算是诗词的一种结构美。篇幅短小,重意象并且极度浓缩概括,这些诗的特点,注定了与做文章是有相当区别的。
而赋文的篇幅长,容量大。并且即要状物抒情,又要载道说理。特别是骈赋律赋,因为是骈句成文,而骈句本已是一种浓缩概括的句子,那即要人们容易理解并使通篇文气连贯的话,那“提引”语是万不可去掉的。如果说骈句是珍珠,那“提引”与适当的散句,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绳线。否则只是散珠一盘而已。并且“提引”不仅仅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起到作用,并且在一段之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亦同样有用。熟练掌握“提发”的使用,本没有固定的陈法,全在自己随文而定。
渔父辞剑赋
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 宋言(唐)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在兹。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
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忧心尽展,凭刳(kū)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繇(yáo,古同“由”)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叟乃莞尔兴言,搘zhī(同支)颐话志。本期浩淼以排难,讵(jù,岂、怎)可怆惶而徇利。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且异老夫之意。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若以爵禄为念,荣华是亲。则械尔躬而赴国,持尔剑以防身。整棹西归,自受执圭之赏;论功北面,宁亡切玉之珍。盖由恻隐为心,艰危是济。方图散发之乐,岂假吹毛之锐。情高而俗虑难量,语罢而鸣桹(láng,船舷赶鱼入网之木棍)忽逝。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
异乎义立一朝,名超万古。决云之异状徒逞,皎日之深诚不取。则知美范蠡而述鲁连(齐国合纵家),信斯人之可伍。
如果我们去掉这些提引语再去读,转承之间,就显得生硬无比。
要注意,此篇虽仅300多字,但是用的提引发语竟有10余处。有单字的,两字的,三字的。所以说,提引发语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其实完全可以在文章中,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而自做“提引”,比如“叟乃莞尔兴言”中的“叟乃”,“岂不以识达精微”中的“岂不以”。总而言之,在灵活使用。
现代电影有一种手法叫“蒙太奇”,即大量剪切穿插倒叙等等,这样的手法若用太多,则会让观众如堕烟雾之中,不明所以。现代小说也有类似的手法,比如倒叙,插叙。这样的手法用太多,而又缺乏必要的提示成分的话,读者也会反感。
同理,我们做赋做文章,若转承不明朗,则容易使文章陷入格调不明,主旨不清的境地。所以说,有人认为——骈赋律赋就是对联串成的文章。这个认识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必须注意到那个“串”字,没有这个“串”字,就变成“凑”了。而怎么“串”?怎么“串”好,则是必须要过提引发语这一关的。
总而言之,提引语是根据文章内容来决定的,不是刻意安上去。刻意用的过频繁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执意不用,则是自我意识太重的表现。且莫以为,我写的文章我自己明白就可以了。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使作者的文字能够顺理成章,是提引发送语的重要功能。)
至于提引语的理论方面,古私塾多是参考唐代的《文笔要诀》而做的归纳。
文笔要诀的作者是唐代的杜正伦
文笔要诀开端即说:“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以上语即指出“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此即提引语的重要性
要注意,此篇虽仅300多字,但是用的提引发语竟有10余处。有单字的,两字的,三字的。所以说,提引发语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其实完全可以在文章中,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而自做“提引”,比如“叟乃莞尔兴言”中的“叟乃”,“岂不以识达精微”中的“岂不以”。总而言之,在灵活使用。
现代电影有一种手法叫“蒙太奇”,即大量剪切穿插倒叙等等,这样的手法若用太多,则会让观众如堕烟雾之中,不明所以。现代小说也有类似的手法,比如倒叙,插叙。这样的手法用太多,而又缺乏必要的提示成分的话,读者也会反感。
同理,我们做赋做文章,若转承不明朗,则容易使文章陷入格调不明,主旨不清的境地。所以说,有人认为——骈赋律赋就是对联串成的文章。这个认识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必须注意到那个“串”字,没有这个“串”字,就变成“凑”了。而怎么“串”?怎么“串”好,则是必须要过提引发语这一关的。
总而言之,提引语是根据文章内容来决定的,不是刻意安上去。刻意用的过频繁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执意不用,则是自我意识太重的表现。且莫以为,我写的文章我自己明白就可以了。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使作者的文字能够顺理成章,是提引发送语的重要功能。)
至于提引语的理论方面,古私塾多是参考唐代的《文笔要诀》而做的归纳。
文笔要诀的作者是唐代的杜正伦
文笔要诀开端即说:“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以上语即指出“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此即提引语的重要性
关于提引语的练习方法,古时主要以“换用”与“新造”为主。另外辅以“造句选用”练习。
1.“换用法”
所谓换用,即选古赋一篇,然后先正确标出提引部分,熟读之后将原提引部分,换为自己的新词。要求是不能曲解,割裂原文含义。换用时,可不拘原词字数,达意即可。即原词为两字者,即可换为一字,亦可换为三字不拘。只要意思通畅即可。
【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忧心尽展,凭刳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
【繇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
【叟乃】莞尔兴言,搘颐话志。本期浩淼以排难,讵可怆惶而徇利。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 且异老夫之意。
【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
在正确标出提引词后,将其替换。如【稽其】可替换为“溯其”。 【繇是】可替换为“是则”。 【叟乃】可替换为“叟遂”。【况乎】可替换为“况又”
2.“新造”法。
此练习方法稍微复杂一些。通常是甲某选而乙某作,即需要两人配合。如甲某选一古赋文,需乙某不知者,即乙某未学习过的作品。然后甲某将其中的提引词汇以纸覆之,予乙某读。读熟之后,由乙某作词。然后揭而检效,以析其异。
3.造句选用练习
这个练习方法是根据以上的提引词汇分类,而逐条练习。比如练习“承上”这个分类:
首先就要仔细分析这些词汇“是故,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然后体会其解语:顺上述而成下文用。
然后先做“承上”的“上”这个部分,再做“承”这个部分,
比如:做上句: 霜至两鬓尽染,雨来百绪渐生。
承句: 于是扶黎杖而长慨,消豪情以不鸣。
要求作承句时,一定要有提引类词汇。然后再上句不变,分别再做不同的承句,要求提引词汇不重复使用
1.“换用法”
所谓换用,即选古赋一篇,然后先正确标出提引部分,熟读之后将原提引部分,换为自己的新词。要求是不能曲解,割裂原文含义。换用时,可不拘原词字数,达意即可。即原词为两字者,即可换为一字,亦可换为三字不拘。只要意思通畅即可。
【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忧心尽展,凭刳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
【繇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
【叟乃】莞尔兴言,搘颐话志。本期浩淼以排难,讵可怆惶而徇利。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 且异老夫之意。
【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
在正确标出提引词后,将其替换。如【稽其】可替换为“溯其”。 【繇是】可替换为“是则”。 【叟乃】可替换为“叟遂”。【况乎】可替换为“况又”
2.“新造”法。
此练习方法稍微复杂一些。通常是甲某选而乙某作,即需要两人配合。如甲某选一古赋文,需乙某不知者,即乙某未学习过的作品。然后甲某将其中的提引词汇以纸覆之,予乙某读。读熟之后,由乙某作词。然后揭而检效,以析其异。
3.造句选用练习
这个练习方法是根据以上的提引词汇分类,而逐条练习。比如练习“承上”这个分类:
首先就要仔细分析这些词汇“是故,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然后体会其解语:顺上述而成下文用。
然后先做“承上”的“上”这个部分,再做“承”这个部分,
比如:做上句: 霜至两鬓尽染,雨来百绪渐生。
承句: 于是扶黎杖而长慨,消豪情以不鸣。
要求作承句时,一定要有提引类词汇。然后再上句不变,分别再做不同的承句,要求提引词汇不重复使用
上句:霜至两鬓尽染,雨来百绪渐生。
承句:至乃闻环佩而意乱,见江湖而心惊。
再如:上句:霜至两鬓尽染,雨来百绪渐生。
承句:此乃心系于世,意哀于情也。
这个练习,通常只需要在一个分类的提引中,选择几个常用的词汇来作就可以了。另外按严格的要求,是要求押韵的,但一般初练习者,可不要求押韵,当是骈文句就可以了。
承句:至乃闻环佩而意乱,见江湖而心惊。
再如:上句:霜至两鬓尽染,雨来百绪渐生。
承句:此乃心系于世,意哀于情也。
这个练习,通常只需要在一个分类的提引中,选择几个常用的词汇来作就可以了。另外按严格的要求,是要求押韵的,但一般初练习者,可不要求押韵,当是骈文句就可以了。
另外务必注意,这里的练习,仅仅是为了练习提引词汇的正确使用,并不是说,以后在实际成篇写作中,每一个骈句的承句都要安上这些提引词——这样的话,就是太死板机械地理解这个练习了。要知道,提引之类的词汇,只是用在分段叙述时,或者是一个大段中的意节需要转换时。
第七课作业:
1.简答:
(1)何为“成句翻展法”?
(2何为“母字成骈法”?
(3)何为“提引”?
(4何为“发送”?
2.请将成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唐王维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1.简答:
(1)何为“成句翻展法”?
(2何为“母字成骈法”?
(3)何为“提引”?
(4何为“发送”?
2.请将成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唐王维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更新于 2020-05-10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