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梁建清:带娃与读书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每当我在家带娃玩耍的时候,心中总会想起陆游的这两句诗。适逢寒假,屋内温暖如春,我和我的两个儿子猫在家里,一起嬉笑打闹,一起玩耍游戏,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又欢乐。
我有两个儿子,老大四岁八个月,老二两岁两个月。老大长得温柔可人,说话口齿伶俐,人家都说随我;老二虎头虎脑,狡猾可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长得像他爸但比他爸可帅多了。他爸当医生,工作很忙,少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带娃的重担自然是我挑得多。
带娃着实累,时间久了,妈妈就会对儿子那“十万个为什么”有点不耐烦;带娃的确欢乐,可是两个儿子在一起,要想一直欢乐和平,也是不可能的,总是和平与战争相间,敌人和朋友的角色互换。
老二不是老大的对手,总是被老大抢去了玩具, 还挨一顿打。结果是老二又气又恼,哭得梨花带雨;老大还愤愤不平地说他抢得有理;我呢,一面安慰老二,一面嗔怪老大,结果是老二越发觉得委屈,哭得更起劲了,而老大不但不服还振振有词;整个氛围顿时乱作一团。
日子一天一天过,孩子在慢慢长大,带娃虽然辛苦但也欢乐,可总是觉得不够充实。少了些什么呢?我突然想起一句宣传语:读书伴我成长,书香浸润心田。如果来一场愉快的亲子阅读,那么带娃的场景会不会别有洞天?
我给儿子买的第一本书是彩图拼音版的《安徒生童话》。
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总是超乎想象的浓厚。还几乎不识字的大儿子打开书,只看里面的插图,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如获至宝,全神贯注地看着每一幅图,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试图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想,他在读图的时候,心里也一定想象出了一个与安徒生童话不一样的故事。
每一篇童话的插图,只有两到三幅,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几天,儿子就不满足于只看图,而是强烈要求我给他讲一讲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真是一个极好地开启阅读之旅的契机。我心中欢喜,让两个儿子分坐在我两旁,从他们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故事讲起。
我用手指着文字,慢慢地,认真地讲着,两个儿子的眼神随着我的手指游动,偶尔看一看插图,入迷地听着......
“天气真冷,下着雪,刮着北风,一位失去妈妈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
两个儿子听得入迷极了,他们似乎看到了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女孩,听到了可怜的叫卖声。这超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好奇心促使他们听进去。我继续讲着,孩子似懂非懂地听着,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
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疑问连珠涌来。
“餐桌上有美味的面包和烤鸭(其实是烤鹅),小女孩为什么不吃呢?”“那个火炉会烧着小女孩脚丫吗?”“咱们有火柴吗?咱们也划着一根火柴,里面会有圣诞树吗?” ......
孩子毕竟太小,讲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悲惨了些?
倒不如讲一讲《皇帝的新装》,那个一丝不挂,满街游行的皇帝如此滑稽,孩子一定喜欢听。
“两个骗子为皇帝穿上'新衣服’......皇帝在富丽的华盖下游行......”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突然叫出声来。”
“皇帝有点发抖,因为他觉得老百姓说的话似乎是对的。不过他对自己说:'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于是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继续往前走。而那些大臣们跟在他身后,手中郑重地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衣裾......”
儿子听完故事,又看书中的插图,乐得哈哈大笑,边笑边跳,还模仿图中皇帝游行时的动作。
这些故事又为我们提供了游戏素材,不读书的时候,儿子就会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家里的玩具当成道具,还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对故事加以改编,表情和动作超级夸张,真是有趣极了。
《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小意达的花儿》《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飞箱》......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下去。每一天,上午、下午、晚上各用半小时来读故事,每个故事只要重复几遍,儿子就能将故事复述出来了,并且会随之产生无数的疑问。
一本《安徒生童话》,我们读了一个月的时间,书中的故事儿子已烂熟于心,再重复就有些不耐烦了。因此,我又买了《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唐诗三百首》及“四大名著”等书。
“四大名著”是我买给自己读的,每一本书的前面有几幅彩色插图,画的是名著中最有名的几则故事,大儿子也饶有兴趣地翻翻看看,好像看不太懂,就来问我。我告诉他“四大名著”是哪四本书,他把书名记住了。我想,所谓“读书种子”,就是这样润物无声播撒进孩子心田的吧!
带娃与读书,并行不悖,其乐融融。我期待两个儿子快快长大,能读更多更好的书,让书籍滋养着他们茁壮成长!
荐稿人:吴健(山东省乐陵市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兼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荐稿单位:乐陵教师读书会
作者单位:乐陵市实验中学
■作者:梁建清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