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96期:读书学习藏着埋种子的美好和找月亮的奇妙,不要学蜘蛛蚂蚁知了,不要做沙漏海绵布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96期#
从2002年走上讲台开始讲课,到现在为止时间差不多过去20年了。最近这几年,每年讲课的天数都在100天以上,在10年以前,0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我讲课的累计时间就超过了1万小时。我觉得好的课堂讲解过程是一个发动过程,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让他们在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更深入的持续学习中去;同时好的课堂讲解还是一个启迪过程,那些闪光的思想和信念好比天上的明月,每个人的心灵就是一片天空,老师并不是要给大家心里装一轮明月,而是要扫除天空中的乌云,或者说是沙尘或雾霾,让同学们自己找到心中自己的那一轮明月。
我曾经在课堂上听到过一位老师讲这样的话,他对同学们说:今天我给大家讲课就像埋种子,把很多种子埋在大家的心里边,将来条件合适了,这些埋下的种子当中一定会有一两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忘记了埋种子的人是谁,但是你会亲身体会到开花结果的那种美好。听完这个类比,我心里充满了感动,我想有一天自己走上讲台成为老师了,也要认认真真做一个合格的埋种子的人。
大家会发现,好老师往往都是善于做类、喜欢做类比的人。类比的过程不光传达了认知的智慧,而且还包含着感情,还有意志品质、心理能量的提升。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这种类比的方式,对于传播隐性知识效果特别好,意义特别大。在传播显性知识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标准、流程、体系、框架,可以做模型分析、参数分析,然后设计出精美的PPT呈现方式。不过大家要明白,这样的事情无论做得有多精妙,它仅仅就是在传授显性知识。
如果说要进一步传递隐性知识,那么就需要老师本人率先垂范,亲自给大家做示范,并且讲一讲自己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特别是在讲解和传播过程中,调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生动而深刻的类比,这样的类比对于传递隐性知识,启迪智慧非常重要。
我记得在讲到读书学习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平讲平说”做过这样的比喻,“有的人像蚂蚁,很辛苦很努力,但搬来搬去都是别人的东西;有的人像蜘蛛,很专注、很投入,但是编来编去编的都是自己那点东西;还有的人像知了,嗓门很大,叫得很响,但是说来说去就没什么东西;而我们大家应该学习蜜蜂,不辞辛苦,博采众长,然后再经过一番加工处理,酿造出甜蜜的智慧成果”。
在说到学习进步的时候,不用想那么多理论模型,也不用想那么多抽象的原则,只要想一想蚂蚁、蜘蛛、知了和蜜蜂这几种动物,然后立刻我们就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一下就能记住,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就是类比传播的好处:简单直接,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便于表达。
说到这,我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的一个有趣的比喻,这个比喻是关于读书学习的,我觉得讲得很到位,在结尾处跟大家分享。
读书学习的人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读者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儿痕迹也没留下。
第二类读者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一些。
第三类读者像过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
第四类读者像是宝石矿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
我觉得沙漏、海绵、矿石、布袋,这几个比喻都特别到位。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