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介绍及其收藏意义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 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 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最早发明于1446年法国的边陲小镇佛朗德斯(Flanders),到清朝康熙年间,由法国罗丹家族传人皮尔斯·罗丹传到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备受推崇,制作的珐琅彩器物也非常多,当时宫中珐琅器物上的绘画工作多由画院人士兼任,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
对西方科学与艺术感兴趣的康熙皇帝十分喜爱这种画珐琅器,所以,也许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清宫造办处珐琅作除了制造传统的掐丝珐琅,即景泰蓝以外,也开始自制画珐琅器。康熙五十五年广东巡抚杨琳推荐的珐琅器匠师潘淳、杨七章进入内廷造办处;康熙五十八年从法国聘请法国珐琅艺术家格雷弗雷来华,在造办处担任指导。造办处制造的画珐琅器既有铜胎画珐琅器,还有玻璃胎画珐琅器,并且开始在景德镇烧造的白瓷上画珐琅。大概是由于瓷器更适合使用的缘故,由此开创了又一个新的瓷器工艺也是珐琅工艺的品种—瓷胎画珐琅,或称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瓷器继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都采用了最成熟的工艺。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 贵,一直有着“一件珐琅彩,十件官瓷器”只说。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朝的宫廷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 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珐琅彩在古时被称作“古月轩”瓷器,深受珐琅爱好者们推崇,价格也是节节高升。
早在明代景泰年问,业内就有用从国外进口的彩料在铜胎上画珐琅彩的工艺,人们称其为“景泰蓝”。到了康熙朝的后期,制瓷界把在铜胎上绘珐琅彩的技法移植运用到在瓷胎上画珐琅,创烧出惊世骇俗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的图案。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