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那些在台湾的镇江人,有多么想归乡
大约前几年的一个江苏文创交流活动上,结识了台湾的老师。苏老师从事文创设计许多年,创意不断,并且比较健谈,知道我是镇江人后,格外亲切,提到在宝岛上镇江人的后代也有不少,不少她的朋友都是镇江旅台同乡会的会员。
加了微信之后,苏老师经常发给我一些在岛镇江人的资料,如长辈们对旧时镇江的记忆,如老镇江的味道,如当年镇江城的掌故……很多内容都表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虽然过往了许多年,但老一代镇江人把这份记忆传给了后代,把一份归乡的心也传给了后代,一些保留的资料如今看来都异常珍贵。
知道我喜欢收藏镇江人的老物件,去年,苏老师还寄给我一对五、六十年代在岛镇江姐妹的订婚证书,翻阅这些资料和老物件,历史照进现实,一种沉甸甸的时空感充满心头。
1955年镇江人吴凤英在高雄的订婚证书。
1963年镇江人吴凤娟在高雄订婚。
归乡吧,在宝岛上的亲人们。
她曾有一次对我说:你不知道,那些在台湾的镇江人,有多么想归乡……
01
这些背井离乡的镇江人,记忆中的镇江味道,都那么深刻。
一位童老先生写过老镇江的茶食,特别提到“爵禄”茶食店,说这家店所做闻名大江南北的京江脐子、蛤蟆酥、云片糕、馓子(又称“麻油馓子”)是最好吃的,尤其是云片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
童老先生说当年有人要搬家了,左邻右舍都会买两条云片糕当贺礼,家搬好了,家主也会做一些小菜请这些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新居吃顿饭,既不铺张浪费也有很浓的人情味。
镇江人喜欢吃素菜,城里有一家素茶馆所做的素包子远近闻名,所包的馅儿非常考究,除青菜外还有栗子、白果、芝麻、豆粉味道鲜美。在镇江,过去做菜都是不放味精的,全凭食材的本味。在镇江焦山念过佛学院的星云大师,一直记得素包子的味道,当年坐禅一天,才能吃到两个素包,这也令他感到满足。
1949年的镇江
说到焦山,不能不提到过去初夏时焦山附近江中出产的一种鲥鱼,这种鱼肉嫩味鲜,尤其是鱼鳞饱含脂肪,烹煮时不必去鳞,唯一的缺憾就是离水即死,而且一不新鲜就不好吃了,所以懂吃的老镇江人话说“不新鲜的鲥鱼狗都不吃”。上焦山吃鲥鱼,是一大享受。
家乡的男士都温和敦厚属于乐天派,生活上重于享受,早上喜欢上茶馆吃个早茶,先来几块肴肉(硝肉),配上一碟切得细如发丝的嫩姜,一碟镇江醋,吃起来更有味。
吃过肴肉,再来一碗煮干丝,然后是蟹黄汤包或是糯米烧卖,最后还来一碗汤浓且白的肴肉面,这些都是镇江最有名的点心;
下晚到烧饼店做两块满是芝麻的擦酥烧饼“草鞋底”当晚茶,晚上还得泡个澡堂子,不光是洗澡,还得来个修脚捶腿全套的享受,所以老镇江的茶馆澡堂特别多。
民国《申报》里的八家镇江浴室。
家乡的妇女都能做一手好菜,做的狮子头(占肉)特别好吃,狮子头嫩得像豆腐,下面衬的青菜鲜美可口,真能把眉毛吃掉了。
老镇江人也喜欢吃野菜,马兰头儿、三芽菜儿(秧草)、芦蒿苔儿,腌的三芽菜真是鲜美无比。有一种大菜每一棵都有一个四、五岁小孩那么高,真是名副其实的大菜,菜茎洁白、菜叶深绿,这种大菜是专门用来做腌菜用的。
镇江人会吃,春天河蚌烧青菜、螺丝头儿烧韭菜、春笋烧刀鱼,鲜得你舍不得放筷子;夏天笋瓜毛豆子儿炒大椒,分不清是热得汗直流还是辣得汗直流,不过保证人是胃口大开;秋天螃蟹斩占肉;冬天水芹菜炒百页,茨菰烧肉,还有咸鱼、咸肉、风鸡、醉蟹四季不同,风味各异,镇江人是真会吃啊。
螺丝头儿烧韭菜
秋天螃蟹斩占肉
02
在旅台的镇江人中,有个名气极大的,是抗战时为四行仓库国军献旗的杨惠敏,她在岛内镇江人圈里名气极大,过去她住在崇实女中附近,她的弟弟妹妹都上过军校,其弟军校毕业后为国捐躯了。
崇实女中所在的山下,建有一座天桥叫“黑桥”,不知道本来就叫黑桥,还是因为火车来来往往所冒的烟把这座桥熏得乌漆抹黑的,才叫“黑桥”。
去了宝岛的镇江人杨惠敏。
黑桥
电雷学校就在崇实女中附近的小山上,是培养海军鱼雷艇干部的学校,抗日战争中贡献很大,后来海军将领中不少出自这座学校。润州中学也坐落在这里。
顺着运河往城里走,双井巷口的镇江女子职业中学设有商科、蚕桑、纺织等科系,是一所很完善的女子职业学校。拐到斜桥街,江苏省立镇江师范附属小学就在斜桥街八叉巷口,抗战时有名的空军英雄陈怀民就在这里上过学,隔壁是江苏省保安司令部。
斜桥街很长,南头是中山路红旗口,北边是大西路,两边巷子很多,名字也都很奇怪:王通寺巷、大八叉巷、马棚巷、果子巷、双井巷、弥陀寺巷、水陆寺巷、磨刀巷、演军巷,老镇江的巷子名都很有故事,有人写过一副对联:范公公拖板桥搭浮桥千秋利民,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古箍桶。
金山寺是老镇江记忆里最深刻的地方,这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寺庙,附近千倾良田以及两岸沙洲的芦柴滩,都是金山寺的庙产。庙内寺僧众多,清规戒律极严,从一件事就可以窥见:数百僧人齐集食堂用膳,吃的是粥,但却一点声音也没有,进出膳堂用膳均由食堂主持僧敲罄为号。
每年腊月初八佛祖诞辰,金山寺必会煮腊八粥供善男信女食用,用以煮粥的甘果非但种类繁多且都是上品,所以煮的粥非常可口,虽然是供善男信女食用,实际上去吃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食后知客僧请入禅房小坐,奉上香茶,再奉上一本缘簿,大笔一挥,那个数字就代表身份地位,你想还能少得了么?
过去金山附近有两个大厂,一个是镇江面粉厂,出产金山牌面粉,畅销各地;另一个是缫丝厂,临近年轻妇女发多都在该厂做工。
离金山不多远就是小码头街,小码头因为是江边码头,多的是木材商行,日伪时期日本人在这里见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酒精厂”,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厂地改为江苏省警察训练所。
穿过观音洞和五十三坡,就可以看到伯先路边有一栋漂亮的西式洋房,铁栏杆围墙,院内花木扶疏,大门石柱子铸有“蒋怀仁”三个大字,这是一位名西医诊所,有一首歌谣:“肚子疼找蒋怀仁,冲开水烫小人。”
蒋怀仁诊所(90年代)。
伯先路右转就是西门大街,街上银楼、绸缎庄、南北杂货号、茶食店,应有尽有,百货杂陈,好像全镇江人度喜欢来这里买东西似的,尤其快过年过节的时候,人潮如涌,非常热闹。
有几条横街如小街、山巷、日新街也很热闹,有名的菜馆“宴春”、镇江最大的酱园“恒顺”,也在这条路上,“恒顺”的房子很高很大,一边是门市部,一边是很大的院子,四面的围墙和房子一样高,院内青砖铺地一层不染,数十口大缸,缸内都是做酱油的原料,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驰名京沪的酱油萝卜头、五香萝卜头、宝塔菜、酱油、醋等要数这家酱园最好。
03
这些年镇江的锅盖面名气很大,但在旅台镇江人心里,过去不叫锅盖面,而是叫“镇江和面”。
这种面店差不多街头巷尾都会有这么一间,一口大锅用来下面,锅盖比锅小得多,浮在水面上,锅边一口大缸,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水缸上一个放面用的匾子,另外就是杆面用的面板,面板很大,靠墙放置,上面有一根粗大的竹杠,一头插进墙上开好的洞内,一头伸出面板外,人就坐在竹杠上面,把放在面板上已用水和好的面,反复不停的跳来跳去的压,然后在擀成面皮,用一把特制的面刀切成宽细两种面条。
大刀切面和镇江和面。
早上或下午要吃面,用个碗倒点麻油、或是挑块猪油,加点酱油,随时就可到面店里去下面,宽、细、带汤、干拌随你喜欢,店里还备有烫好的蔬菜,如青蒜川芎,放在已下好的面上,真是色香味俱全,有螃蟹的季节,把螃蟹煮透,将蟹肉剔下来用猪油熬成蟹油,用蟹油下面,更是鲜美。
人对故乡的感情实在是很奇妙的,离开了,总是难忘。
苏老师说,很多旅居岛上的镇江人,心心念念的想叶落归根,走到生命终站时还是希望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唯有故乡,是永远永远不能忘的。
这种情感,又是可以传承的,比如祖父母的故事,做的家常菜,回忆的文字,这些可能会被冲淡,但根不会断,它们写在籍贯那一栏,写在姓氏那一页,写在乡愁那一篇。
历史发展有它的必然规律,宝岛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具体时间说不准,不过照目前的局势来看,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我们肯定能亲眼看到亲人们的回来,到那时,我们同唱一曲《归乡》。
点击分享:
《归乡》火了,在这首镇江人最难忘的歌里,背后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