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帝道、王道、霸道和无道 2024-04-29 05:31:33 第十六课其实解答了人类的一个终极的问题:人往哪儿去?答案是万物殊途同归,都奔着回归本源这个一致的目标而去。为了能够到达这个目标,芸芸众生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模式叫做长生模式,一种模式叫做繁殖模式。不过人之外的其他生物一般只能二选一而且天选不能自选,而人则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之一或者二者俱选。选择了修行长生的人和没能够选择长生只能繁殖的人就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群。修行的人不仅仅自己修长生修能力还得保护其他人群的安全、维护其他人群的秩序,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行进。这是作为领导人的合道合理合法的根本依据。所以上一课讲到的修炼七重境界,大部分不是讲个人修行,而是带着天下人一起修行的境界。谁会以王天下这条途径入道?只有帝王家,对于东周时期,则是周王室。周王室自替代商得天下领导权至老子的时代,由于王室的渐衰,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领导天下的合理合法性。周王室之所以还没有垮塌,只是依靠惯性在支撑。作为周王室根基的礼制体系其实已经“礼崩乐坏”。老子作为天师,他努力要重塑周王室,培养出得道的周天子。所以上一课讲过修道的七重境界之后,马上又由修道回到了天下治理。这一课列举了天下的四种治理模式,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和无道。《老子》第十七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上和下的区别在有形和无形的边界。阳气清扬为气在上;阴气浊沉为物在下。修行者向虚向阳在上治理天下;常人属阴身重在下为天下之本。人群根据修炼这个标准划分为治人和治于人两大部分。这种分法,是人群合道而治的第一步。如果天下没有得道之人来治理,那么,就不可能有“太上”的理想状态。得道之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圣人治天下,用的是圣人对大道的理解和得道的大能。治理理念合于道、治理能力源于道、统治法理得于道。合道而治的状态,后人命名为“帝道”。这种治理状态下的社会形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下知有之。即基层的百姓知道有个圣人在罩着自己,但是感觉不到这个人的存在,每天按部就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怡然自得。圣人以道治天下,不会对百姓指手画脚进行指导和安排,而是退居幕后,关注着天下,发现有偏差的时候,纠偏一下就可以。所以前文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很好理解了。圣人治理是放养式的。对应中医,圣人就是上医,治未病。天下没有病的时候,就能维持着未病的状态。求道之人,可以称之为贤人,贤人治天下,用的是贤人对道的理解和能力。治理理念主要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崇尚贤人,试图通过感化来改变百姓的自性,使之达到可以治理的状态。周公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孔子也对这一类型推崇不已,认为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这种治理模式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仁政爱民。后来人把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称之为“王道”。“王道”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亲而誉之。即基层百姓对领导人的态度是“亲”和“誉”。贤人治理天下,就像中(中等水平)医,治将病。贤人对百姓,采取的是喂养的方式。求强之人,可以称之为能人,能人治天下,用的是能人对力对权的理解和能力。治理理念主要是以强治弱,以法治国,以惩戒的方式从反面威慑百姓,试图通过恐吓来改变百姓的自性,使之达到可以治理的状态。在老子时代还没有这个治理模式的先例。老子似乎预见了后世会出现这种模式。后世的商鞅、李悝、韩非等人的变法,就是改“仁政”为“暴政”,通过立法惩戒而治国。后人把这种治理模式称之为“霸道”。“霸道”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畏。能人治天下,就像扁鹊,治已病,只能下猛药。能人对百姓,采用的是圈养的方式。求利之人,可以称之为贪人,贪人治天下,一切以获利为准则,所以,这类人治国,既没有理念也没有底线,怎么获利怎么来,看到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跑。老百姓在这类治理者的眼里,就是可以任意剥夺利益的对象。这种天下的治理模式,只能称之为“无道”。这种社会状态下,百姓对治理者的态度是:侮之。贪人,所贪不一定是财,也有可能是才是难得之货是美色是美誉等等,李煜赵佶这种艺术家领导人,本质也是贪,只有贪,才会痴,才会迷。贪人治天下,使天下病,是天下的病根所在。天下的四种治理模式,其实决定权不在天下百姓,决定权在治理者。关键在治理者所能达到的高度。贤人不能胜任帝道治理模式,能人不能胜任王道治理模式,贪人更不能胜任任何治理模式。当然,老子所处的东周,正处于贤人治天下出现问题,而各个诸侯尚未开始变法的时期,属于天下治理理论的空窗期。老子当然希望能够培养出圣人实现帝道之治。但是帝道之治的案例实例或者说历史记录是不足的,老子对帝道的推行缺乏信众,王室的弟子们的境界不够,没有一个实例放着让他们抄作业,他们想象不出帝道的状态来。所以这一章的最后,老子讲了帝道的社会领导人的情况。十七十八两章其实如果连起来看的话,第十八章则是讲了后面三种治理模式的情况。所以本课的最后一句,放在第十八课一起讲。《老子》第十七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赞 (0) 相关推荐 15、何人能担负托於天下的大任——走进《老子》 15.何人能担负托於天下的大任--走进<老子> 老子在十二章提出:圣人要采取简朴的生活方式,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担负托於天下的大任.那么,圣人如何才能担负起,可托於天下的大任哪 ... 何谓爱民有道? 何谓爱民有道? 商鞅先后以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孝公,原来全部都是投石问路 公元前381年12月6日,21岁的秦孝公正式即位,其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甫一上任,立即向诸侯各国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寻求强秦之路.不久,一个叫卫鞅 ... 学医知己:西医霸道|中药王道|针灸帝道 学医知己:西医霸道|中药王道|针灸帝道 西药是霸道,中药是王道,针灸是帝道。 作者:杨琳 曾经有人和我说过:西药是霸道,中药是王道,针灸是帝道. 古代的城池四周都有城墙,用来抵御外敌.为了方便城里的居民出入,还修了城门,并派兵把守.守兵就是卫气,居民就是津液营血,城门就是汗孔. ... 荀子日课132丨王道、霸道与强道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开始<荀子日课>第132讲.欢迎留言交流.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 ... 商鞅见秦孝公,为何要先谈帝道、王道,最后才献上自己的霸道? 帝道.王道.霸道之别,是战国中期方始诞生的话语. 所谓"帝道",如上古尧舜让国之事,未为信史.但战国中期,平民学术兴起,尚贤让国的"帝道",确曾是一时时尚. 如 ... 论语日课352:王道靠仁义,霸道靠实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14.15)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诡诈而不正派.谲(jué),诡诈.襄公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七课 吾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吾"字. 吾wú形声,从口,五声.金文"吾"由 ... 英语绘本:小猪和它的花园(出自美国小学英语教材2第二十七课) Little Pig and His Garden 小猪和它的花园 Ever so long ago, there was a little pig who lived by himself in ... 第十七课 画 山起笔 山体的脉络称之为山脉,作画时用皴法为依托,不能忽视.有画石的基础后,画山就容易多了.画山起笔先勾勒轮廓,先勾左边,再勾右边,然后勾山的脉络,把山的前后.正侧.山脊起伏都表现出来,起手不仅要注意山的层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