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家族
追踪寻祖,实乃人世间之长情,今有谢氏后代子孙撰文续写谢氏家族迁徙生活轶事,以留待后世子孙所了解。我乃泗门谢氏之后代。
谢氏先祖,系炎帝之后。炎帝生于姜水(金陕西省岐山、武功一带),故姓姜。
西周末年(公元前827-782年),沿第六十三世申伯以周宣王舅父佐周中兴,封于谢邑(史称陈留郡阳下,今河南省南阳一代)《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菘高》,就是当时的宰辅大臣尹吉甫为申伯送行时所做。其后,申伯后裔就以国为氏,申伯也就成为谢氏得姓始祖。因姜谢实为同宗,为维护血统,泗门谢氏历来有“姜谢二姓不联姻”之族规。
三国时,申伯三十五世谢缵(字伯登),任曹魏典农中郎将,职责是掌管农业生产、民政、田租,官阶与太守通。谢缵为官式寓居洛阳,死后由其子谢衡扶柩归葬阳夏谢家堂村(今属河南省太康县),至今墓碑犹存。
始祖裒公,一名铎,晋代名儒,吏部尚书,生有六子:奕、据、安、万、石、铁,西晋司马氏统一中国后,谢衡任西晋国子祭酒。永嘉之乱时(公元311年),中原士民大举南下,谢衡也携全家由阳夏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之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县)定居,史称东山会稽谢氏。虽然谢缵未曾到过江南,但东山会稽谢氏历代奉谢缵为始祖,谢衡自然也就成为东山会稽谢氏二始祖。
谢氏初到江南,门第并不显赫。后有谢衡的孙子谢安,东山再起(从浙江会稽郡东山奉诏来到建康,出任官职,后世成语由此而来),指挥淝水之战使得晋室危而复安。晋孝武帝赠谢安为太傅(太师傅),又追封为庐陵公。还封谢安弟弟谢石为南康公、谢安子谢琰为望蔡公、谢安侄子谢玄为康乐公。一门四公,荣耀无比,东山会稽郡谢氏遂成为与琅牙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此后的两个多世纪里,谢氏见于史册者有一百多人,进入统治阶级权力中心的三品以上大员有三十三人。一直到隋朝大兵过江,谢氏才随着南北朝的结束而没落。
五代时,谢缵十九世子孙谢造(字简兴,号日新)任太州同知,从始宁迁居台州临海。南宋时,谢造十世子孙谢深甫,官至右丞相,死后被追封为太傅(太师傅)、魏国公。宋理宗时期,谢深甫次子谢渠伯之女谢道清成为宋理宗皇后,因此理宗封谢渠伯为太师、魏王。南宋百余年,临海谢氏先后有四人被封为国公,四人赐予王爵,临海也就成为东山会稽郡协始中兴之地。
元兵南侵前夕,太皇太后谢道清恐怕临海谢氏聚居的地方有所不测,命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难。谢深甫六世谢长二从临海“八叠”迁居至余姚泗门。
明朝成化十一年,谢长二的十世子孙谢迁中状元,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朝代,官至谨身殿大学士,死后被追封为太傅。谢迁弟弟谢迪中在弘治十二年中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谢迁的仲子(二儿子)谢丕中于弘治十八年中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泗门谢氏遂成为姚江望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泗门谢氏得贡生以上功名者五十余人,有一百二十余人授予各类官职。从谢长二迁居泗门以来,泗门谢氏已经繁衍到二十八世,人口近五千人(迁居外地的不计)。泗门遂成为东山会稽郡谢氏得再兴之地。
从元代至明国,泗门谢氏因各种原因迁居外地的也不少。北京、上海、武汉、,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常熟,安徽的亳州,江西的景德镇,省内的杭州、湖州、衢州、宁波、绍兴、上虞、临安、象山、海盐、萧山、诸暨,以及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都有泗门谢氏的后裔。在江苏新沂一带,泗门谢氏的后裔发展到近万人,成为当地的望族。
湖南浏阳谢氏:始祖裒公,一名铎,晋代名儒,吏部尚书,生有六子:奕、据、安、万、石、铁,居浏阳者,多为奕、据、安三公后裔,于明末清初自粤迁来。奕公裔析居浏阳石嘴头、太平山、七居坳、白沙寨上等处;据公裔析居沙田湾、栗树排、上洪、宝盖洞等地;安公裔析居溪头、观音堂、团山背、石阬里、杜家洲、荷花平、军山、白沙大平及平江石排里、万载株木桥、夏家岭等地。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共建宗祠于浏东观音堂华阳塅。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38年),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三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四修。奕公汉聪房支派:“道学应时起英才待日登金兰发秋秀玉树占春先德厚辉光远恩深嗣绪绵”;奕公俊浩房支派:“世上启程梅仕贤声必开仁让恢先绪谦恭拔美才”;奕公成报(杰)房支派:“洪永承先志家传复旺声义方长启盛贞利日怀清”;据公成福房支派:“成元朝起毓求文清陞碧章焕永用明庭家馀善庆国普深仁”;
据公达生房支派:“孔佳周海眷京长衡祥芳大德光前烈永远绍书香”;据公子野房支派:“兆凤祥耀昌绪长奕世芳大德光前烈永远绍书香”;据公达传房支派:“继永得仲友时裿达仕兴文章华尚国世代沐恩深”;安公立纪房支派:“君正天心顺世代献朝廷文章先耀达诗书起贤英”;安公华远房支派:“偲锡福生久如升新碧天方来中立定其珍起发先”;安公居俊(焕)房支派:“居振沐廷钦荣兴朝大清文贤俊德显定作万堂春”;安公日高房支派:“思奇敬锡乔生九如陞新维命福善积储”;安公天锡房支派:“天达志玉荣生九如陞新维命福善积储”;安公旻房支派:“成元士文章生玉润家声凤麟赓济美兰桂远传芬”;安公法宁房支派:“尚铉昆子奕世荣昌忠和永远兰桂传香广德发达华彩名扬加声有锦万正星良”;安公大五房支派:“清逢希晋代奕世绍书香传家惟孝友报国本文章”;安公良善房梓兰支派:“启伯昇忠厚文显国光华英贤隆上品俊德耀名家”;安公良善房学谕支派:“元才耀西晋科发显东京道德能济世性善建嘉贞”;安公怀善房乐勤支派:“采展耀西东文章五凤风声华希祖德事业焕宗功”;安公怀善房乐敏支派:“道学传宗祖名贤光万邦芳兰锺秀瑞贵显定荣昌”;安公法强房世还支派:“文廷仕朝盛世富永兴隆传家惟忠厚学业必恢宏”;安公燕诒房支派:“清正朝能举恢先绍晋芳允恭应克让忠信颂声长”;安公荣贵房支派:“建登瑞贤文芳名德世有英才大运宏开”;安公天佑房支派:“佑通宗昌志日存英元策士上生仁锡正景贤光先绪传家世代启书绅”;安公均玉房支派:“开万兴东福声名日久长忠厚传家宝世代衍书香”;安公念二郎支派:“贤声远达福禄悠长家有馀庆世代荣昌”;安公益进房支派:“存东增和才德兆兴聪听彝训远绍书香欣逢景运大振纲常望隆士庶名显朝堂”;安公益达房支派:“伯献列国才能优长聪听彝训远绍书香欣逢景运大振纲常望隆士庶名显朝堂”安公益捷房支派:“伯辉光华家有善庆聪听彝训远绍书香欣逢景运大振纲常望隆士庶名显朝堂”;安公子乐房支派:“明廷联尚献盛德耀文昌声华光裕日科甲振宗祊”。浏阳谢氏通派:“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奈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冠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美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资料有待补充。
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东山系望于苍生。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陶冶情操。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势力强盛,相继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他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太元年间,前秦大军南下,江东震惊,他又派谢石、谢玄前去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收复一些失地。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时,谢氏受到排挤,他出镇广陵。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人宋,历官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谢惠连,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龙烟缥缈乌衣室;凤烛辉煌宝树堂。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 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明朝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托佣诛盗,群仰勇娥。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谢道韫。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谢小娥。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谢枋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谢万程。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上联典指晋朝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上联典指宋朝的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溯谢氏之源,出于吕望之后,望,姜氏也。为太岳后,岳又炎帝后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为姓。至周宣登极,求后于申,申伯以女应之,称为元舅,封于申,城于谢。考谢属陈留郡,故陈留为谢氏发祥之地,陈留堂号本此。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传说魁斗村谢姓人家的远祖是猎户,原本居住在仙游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一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猎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迁到这里,长久地居住下来。此处,就是如今的魁斗村。魁斗村人杰地灵。历史上魁斗村谢姓人家“世敦诗书,人多好义”,人才辈出。三世子孙谢孟,乃元朝状元及第,才华横溢,睿智过人,被后人赞誉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孙谢鸣珂,时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为人嫉恶如仇,爱民如子,被世人赞誉为“民之父母”,受到当朝皇帝的颁诏褒嘉。十三世谢维,读书成诵,聪敏过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屡立战功,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谢维乃民族英雄。
典故、趣事:
谢公屐: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复底布鞋)、长靿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千金”的来历: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十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内举不避亲: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来。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拒淫示淫过,一门俱显贵:谢迁,明朝余姚人。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武进)富户任家教;富家女儿见谢迁少年博学,举止优雅,而有爱慕之意。有一次趁父母外出时,到谢迁住处,细诉自己仰慕之情。谢迁面对着这么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访,而且主动向自己表达心意,他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严肃的劝导少女:“女子未嫁,应当洁身自爱、举止庄重;你单独来找我,一来:落人你父母家教不严之口实;二来:若遇轻狂男子,使你丧贞失节,更将终生蒙垢、受人轻视,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好男子内心尊重、敬爱的是端庄贤淑的女子,而不是轻佻、率性而为的人。请你快回去,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富家女听了,猛然醒悟,幸亏谢迁是正人君子,自己才未受轻薄;但想到自己的轻率让人误解,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掩面而去。谢迁第二天就向富家辞职归返。
桃红柳绿: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谢灵运体:(公元385~433年),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著名南朝宋国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哲学。谢灵运一生着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朝,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但该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迁或影响在外,留下的大多在接连的战乱中死亡殆尽,因而在当代的河南省谢姓居民中,大多认定是在明代时由山西洪洞等地回迁而来的,并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当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相传明末李自成军几乎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因此他们才在人清以后有奉命人迁之举。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后在雍正年间一分为二,并因有东西之分而称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当地的谢姓人口如今已达数千,尊谢义为始祖,并说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疯癫无后外都有后代传世。其中五人的后代现居西谢营,二人的后代居东谢营,一人迁居鲁山县桐河嘴谢营,一人迁谢庵。后来,在西谢营居住者又有人迁唐河谢岗、谢庄、谢冲、双桥等地,居鲁山者迁唐河营苍台谢家庄(旧称老鸹窝谢庄),居谢庵者迁瓦店等地。自民国以来,由此外迁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谱之举。他们分布在当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鲁山、方城、湖北枣阳、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响的谢姓支派。
与南阳谢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带的谢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回迁而来的。他们尊奉元处士谢成为始祖,而谢成也被认为是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三十四世孙。谢成之后,这支谢姓人又分居于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其中居谢家堂者是谢成次子谢叔宗的后代,是在谢叔宗孙谢斌、谢志时因避水患而迁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谢成第三子谢季宗的后代,是在谢季宗之子谢敏、谢忠时迁居的;谢成长子谢伯宗仍留居柏岗一带。为了记述各支派的发展繁衍过程,该支谢姓人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开始编修家谱,后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重修,至 1883和1985年再次续修,成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蓝本。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的“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今天,生活在浙江南部一带的谢姓人便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是由谢裒及其三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的后代发展而成的三大宗支。其在历史上除元朝时期诸人外,又有南宋重臣谢深甫、理宗谢皇后、明朝“状元宰相”谢迁等人知名于世。此外,今绍兴市一带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尊奉的祖先或是谢夷吾或是谢衡,亦即两位会稽山阴谢氏或会稽东山谢氏的开基祖,说明当地谢姓人在血统上还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北宋时任会稽知府的谢斯立曾被一些人认为是台州临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区。谢斯立的后代传至谢升一(壶山)时又迁居潮州,从而在广东东南部一带发展,而台州临海显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至今,在当年的上述几支谢姓人居住或知名之地,依然是当地谢姓人居住的最为集中之地之所在。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其在当代大约分布在全省的66个县的200多个自然村中,其中如安溪县城厢的过溪谢厝村、南洋村、员室村、石古村,参内乡的员潭村,以及福安城山、连江白河、龙岩、古田、仙游、莆田、泉州、宁德、南安、晋江、永春、惠安、石狮、厦门、宁化、永定、漳浦长汀等地,都有较多的谢姓人居住。其居住在安溪者相传是由兴州固始迁来,初居永安里东皋乡,至三世谢马成时又迁厚安。该支谢姓人在后来的传衍中颇为显赫,在宋代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谢仲规时曾被赐与紫金鱼带,人称金鱼谢氏或金鱼世第,其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谢衙巷,在今泉州市城厢仍见其名。
龙岩一带的谢姓人相传也由兴州固始迁来,尊奉东晋豫州刺史谢万为远祖,最初迁居之地是宁化石壁,其后在谢澄源时迁曲溪口,再迁上杭古田上家邦、谢家坊,直到元朝末年由谢万十二郎迁龙岩上坪坞笼坑,而万十二郎也成为龙岩谢氏的开基祖。
与龙岩近似,居住在今惠安一带的谢姓人相传迁自兴州固始朱皋镇。当时同迁的是兄弟四人,分别定居在福州闽县、晋江、惠安溪西、永春坂头等地。其中初迁惠安者失其名讳,被其后代尊为十八公,占籍于二十二都民安里科龙溪西。后来,十八公娶庄五娘,生谢光,并为之娶徐十四娘,生子三人,繁衍至今。在其后代中,居住在今东园镇上仑村的谢姓人尊谢执中孙谢昆山为开基祖,已传23代,有700多户、1700多人。他们使用共同的字辈,自谢昆山以来依次是:“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此外,他们自清末以来还编修了家谱,留传至今者主要有《上仑村西头刊家谱》、《长房刊家谱》等,其中的一些还由其移居马来西亚等国的族人带至海外。
宁化一带的谢姓人多属于客家谢姓,县中的石壁是其祖先迁来时的中转站。其中一支的始迁祖谢文乐相传是申伯的四十九世孙,如今已传51代,亦即申伯的第100世。其自第28代起开始使用字辈,所用字辈依次是:“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现在所使用的字辈基本在“良”至“崇”之间,亦即其始迁祖的第四十二至五十一世孙。
居住在永定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以及宋元之际的弋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的传人,始迁祖是元末人谢四九郎,初居永定洋背。其后代除在当地生息繁衍外,自第 15世起又有人开始向外迁徙,到达台湾、印尼、四川、福安、漳州等地,仅在15—20世之间就有外迁者66户,其中有42户迁往台湾。如今,迁居台湾的人主要居住在高原村等地,人数已达数千户之多,而留居当地的人数则远远低于这一数量。
漳浦一带的谢姓自称是谢枋得的后代,或以他的字号相称为“叠山派”。始迁祖谢光启初居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石边,后与三个儿子武庆、承庆、元庆再迁十五都锦湖城,称“西谢”,后又分衍洋尾石、鸟墩、茂林、东蔡、下墟、后雄、赤湖下品、城边、古史巷、埔仔,以及广东随丰、澄海、台湾等地。其中居住在后雄村一带者,所居之地原称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以“敬爱堂”为堂号,所用楹联是“东山叠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锦水长”,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口近千。他们还使用共同的字辈,即:“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另外,迁居台湾的人有一些居住在彰化县二水乡,是前国民党高官谢东闵的祖籍所在。
居住在长江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约在明代时由建宁迁来,初居馆前乡双坑口村,现在则主要居住于新桥镇三坑口村一带。其始迁祖谢德麟初来时仅携子谢满子一人,至今已传21世。为了便于宗亲之间的血缘关系维系,该支谢姓人也编写了自己的字辈谱,即:“希君永应日。晋代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
仙游一带的谢姓人相传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后唐建州节度使谢英之子谢祐时因家祸而迁居县中的苏里湖山度坑,娶妻黄氏,生子谢文炜、谢文炳。宋神宗时侍御史谢温及南宋进士谢洪、谢源、谢泽可、谢汝翊、谢升贤、谢懿德等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莆田、福清、漳州、永泰、永春等地,因所居之处多属兴化府管辖范围,故又被称为兴化谢氏。
(四)广东省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其中如居住在潮汕梅州一带的谢姓人都自称是谢升一(壶山)或谢逢春、谢寄生之后,其详情已见以前各章所述,在此不赘。所应提及的是分布在该省海丰、陆丰、丰顺、汤坑、潮阳、潮安、澄海、惠来等地的谢升一后代,以及迁居江西、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或国家者,还有一些联谊活动,仅在1999年底的一次祭祖扫墓仪式中就有来自海内外的万余人参加,可见其分布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
(五)海南省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在此之前,出自杭州富阳谢氏的谢景温被贬至海南并去世于雷州,其第三子谢东望等人为守墓之故而留居于遂溪县槟榔村,后来又有人迁居甘蔗园村、文昌县山湖村等地。至于谢景温弟谢景平,以及南宋时临高知县谢景惠、晋江人谢渥等人,其后代相传也有在临高等地者。此外,在儋州市龙湖村集中居住着千余位谢姓人,相传由高州或电白迁来,但其祖先似乎与上述诸人无关,大约有另外的血统所出。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他有子四人,其中长子谢仁福的后代在后来迁居福建、广东等省;次子谢仁寿定居宾阳县,其后又有人迁居来宾、马山、上林、宜山等地;第三子谢仁双定居横县,后来又有人迁居灵山、贵县、钦州、平南、玉林、陆川等县;第四子谢仁全定居全州冷水滩一带,后来又有人移居湖南等地。近年,该支谢姓人曾在宾州谢氏家庙组织联谊会,进行各地宗亲的联络、修谱等工作,并与英、美等国及台湾的谢姓宗亲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民国时期,该支散居各地的谢姓人曾集中在一起排定新的字辈,以便接续已经用完的10个字辈。其所续字辈共有20个字,亦即:“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现在已传至“世”字辈以下,而以此辈最为年长。
与岳池谢姓不同,居住在荣县的谢姓人以元末人谢隆福为始祖,最初居住于福建、浙江一带,后在谢余盛时迁居江西瑞金鸡公寨,又于谢永昌时迁居荣县,当时已是清朝初年。如今已传十余代,遍布于县中各地,并使用自己的字辈谱,即:“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
居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申伯五十八世孙谢伯琳之后,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住于高安,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迁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镇桂花村),其后又有迁居合川、遂宁埃山(土扁)华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铨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庙冢、安徽、台湾、越南等地者。其中桂花屋基因是其初迁之地,一直有外迁者来此寻根,近年还联合编修了家谱。
双流、巴县的谢姓人具有相同的血统,相传原籍广东连平,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其始迁祖谢子越率领人川,初居简州西乡坝,后迁华阳老窑沟(今双流境内),并留居于此,其后裔又有迁巴县西里曾家场者,如今已传十余世。
(八)贵州省
贵州省亦即古代的夜郎国所在地,而“夜郎”二字根据当地史家研究,实即“谢郎”,亦即居住在深山溪谷间的谢姓人。该支谢姓人大约是申国灭亡后南迁的申伯后裔,自东汉以后多以谢为姓,成为夜郎国的统治者,直到唐末五代时期都是如此,唐代所谓的“三谢蛮”所指也是他们。故而,在汉唐间的历史上,该支谢姓人曾出了东晋宁州刺史谢恕、唐代夜郎郡公谢龙羽、黔州刺史谢元深、南寿州刺史谢强、邛州刺史谢汕、胖州录事参军谢文经等著名人物,宋代以后又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一支身份特殊的谢姓人。
(九)湖北省
湖北是谢姓人较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源流为人所知者尚少,仅有居住在孝感、大悟一带的人自称是明朝初年人谢伯六的后代。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其后又有人迁居今址。但自谢伯六而上出自何处,其现存家谱并无记载,其裔孙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寻根也未有结果,看来只有发掘其他家谱中的记载才能解开疑团。
(十)山东省
山东省谢姓分布较广,目前所知者已有单县、曹县、郓城、金乡、潍坊、兖州等19个县市。其中居于单县者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远祖尊奉由其进一步分衍而出的信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窿其长孙谢信孙时客居汴京(今河南开封),至五世孙谢兴又迁舌单县,成为县中谢氏的一支。此外,谢枋得次孙谢仁孙迁居山西洪洞,五世孙谢升迁单县西南40里谢家寨,成为当地谢姓的 S一开基祖。至于其他各地的谢姓人,也多有尊谢枋得为远祖者,或自称始祖来自山西洪洞,与单县谢姓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近年来,他们曾经召开宗亲联谊会,共同商讨成立全省性宗亲组织等事宜。
(十一)山西省
山西省谢姓为人所知者,一支居住于临猗、万荣一带,尊奉宋朝人谢毅为远祖,而以其曾孙谢天吉为鼻祖。相传谢天吉在元代曾任兵马大元帅,选尚公主,称驸马公,去世后葬于临骑东庄,其子孙也落籍为当地人。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万荣,分居于大谢村、小谢村、谢村、大谢庄、东装庄、,大甲村等地。如今,除谢村、小谢村再无谢姓人居住外,其余都是其裔孙聚居之地。其中大谢庄原有一座被称为“七业堂”的谢氏祠堂,奉祀移居而来的兄弟七人,七兄弟之后至今仍以所在的次序“门”相称。
(十二)陕西省
陕西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境内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中居住在东南部安康一带者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武平迁来,始迁祖名为谢世显。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当地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地,如今已传至15代,有1600余户、6000余人。该支谢姓人在清朝曾出过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等三位进士,另有七人中举,自称陕南望族。他们由于与福建武平中山镇谢氏之间具有确切可考的渊源关系,因此多与之有密切联系,并在族谱中记载了始祖谢世显以前的血缘传承情况,其根据便来自武平的族谱。该谱称武平谢氏始祖是南宋初年人谢九二郎,其远祖由兴州固始迁江西,而他则由江西迁龙岩上坪,再传15代至谢映斗时迁居武坪,当时已是明朝末年,而谢世显亦即谢映斗孙。正是由于有这种斑斑可考的血缘关系,安康谢氏在修家谱时也不忘祖根,并依据武平祖籍家谱中所载20字字辈续补了新的20字字辈,使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辈诗,即:“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如今,该支谢姓人仍在使用这一字辈,并已传至“先”、“德”辈以下,可知所用的仍是武平字辈,仍在传承着这种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
河南光山、新县、罗山、息县、固始、商城一带的谢氏,1945年合谱,定派40字,依次是:中耐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尔彝常;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前光。
南谢蛮和西谢蛮。
汉代至晋代,谢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繁衍外,还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东汉时有谢姓改为射姓者。东汉末,大鸿胪谢服,奉旨出征。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将其改姓射名咸。从此谢服及其子登、援便不再姓谢而姓射了。
历史上谢姓的迁徙和分布,大多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有被动迁移和积极迁徙等多种形式。比较积极的因素有:族中有人在朝中做官,为了仕宦的方便,举家向做官的地方迁徙,进而留居在那里;或者因功高受封而迁居受封之地。另外,读书人四处求学和商人们的各地贸易,也有定居他乡的可能。另一方面,比较被动的因素有:国家灭亡、民族矛盾加剧、战乱、灾荒等等,都会引起大规模的迁徙。当然,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如因在官场上失利避免受迫害,因仕宦失误而家族受累发配远方,因与邻里结仇而迁徙相避等,也是谢姓人小规模迁徙的主要原因。至于因家族势力发展太快,人口太多,不得不分庄另居,或者为改变生活环境而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徙,在历史上也是时有发生的。
如陈郡阳夏谢氏的第二代人谢衡,虽然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但在西晋末年因避乱迁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至他儿子谢鲲时又一度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谢鲲弟谢裒,则因出任吴国内史而居于吴 (今江苏苏州)。谢裒子谢奕,则又在担任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令时迁居剡县。此后,这支谢姓人便分布在这一地区,并在上虞(今属浙江)和始宁形成两大居住中心,一直绵延至今。宋朝时,谢衡三十二世孙谢波迁居会稽漫池,三十三世孙谢某居水沟营,三十七世孙谢善观居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此前,在唐僖宗时,谢衡的后人中还有一支迁居江西鄂都,数传至谢新,元朝时任梅州(今属广东)令,徙家于此,被后人尊为梅州派开基祖。此外,由于这支谢姓人进一步分衍的缘故,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还被尊为这些新支派的祖先。如由于谢衡始迁会稽,便被尊为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五世孙谢肇被尊为稽金公支派始祖;四十世孙谢枋得被尊为叠山派始祖,等等。又如会稽山阴谢夷吾的后代在唐代时有人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今仍有不少人生活在这些地区。
五代时入闽的谢氏有两支:一支始祖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后裔。谢安世孙谢致中,唐僖宗时任左散骑大夫,生九子,其“季子英,后梁时仕古闽参军、节度使”,留居福建。谢英的后裔,分布于仙游、莆田、永泰等地。一支始祖是谢荫隆,他“于后晋开运甲辰(944年)自豫章临川迁建昌军城,续以荒年,移居邵武水东坑”。谢荫隆的后裔,分布于闽北的邵武、将乐、沙县、明溪、永安一带。
两宋时期,中原居民有一次大规模的南迁,时间在“靖康之变”前后,流向是长江以南,主要是江浙地区,络绎于南行道上的移民队伍中,也有不少谢姓人。
北宋靖康元年冬(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抢掠大批珍宝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同年10月,南宋政府自商丘南迁扬州,又逃到镇江,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这一时期,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多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是到江浙一带,也有逃到江南其他地区的。在这批大迁移中,有不少是中原地区的谢姓人,其中有史书记载的是谢克家。谢克家是蔡州上蔡(今属河南)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随宋室渡江后,寓居浙江杭州,高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宋代,谢氏还有继续迁入福建者。据谢氏《报德堂谱》称:“(谢)澄源,原名四十五郎,自光州固始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溪,子十一郎,宋建隆二年(961年)迁连城曲溪口,复迁上杭州谢峰溪。”这一支谢氏,分布于龙岩、连城、上杭、漳州、泉州及粤东等地。宋孝宗淳熙年间,谢均兰由固始迁永定山前。宋理宗时礼部尚书谢宗贺之子谢琚,知邵武府事,遂在福建定居。宋理宗时殿中侍御史谢星,字林寿,因不顺从权贵被贬玉融州(今福清),致仕后隐居于平潭君山岚下村,其后裔称“东岚谢”,分迁于漳州、泉州、长乐、闽侯、福清等地。还有谢受甫,字玉贤,宋末由江西洪都迁顺昌水南。
谢氏经过多次迁徙、繁衍,至宋代,已遍布南方各省,今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区都有许多谢氏聚居点。谢氏在南迁的同时,由于官职调迁、游学、经商等原因,也有徙居北方各省的,至元代,已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北省及东北的一些地区也都有谢氏的聚居点。
唐代时,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生息繁衍,有些也生活在中原各地,从而在分布上与以前相比更为广泛。另据唐《贞观八年条举世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世族谱》、《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这一时期的谢姓主要有会稽和陈留两大望族,各以谢夷吾和谢缵为祖先,说明上述两支谢姓人在汉魏南北朝以后仍在顽强发展。不过,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有99姓、237望、369人出任宰相,但没有一人出自谢姓,说明谢姓人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与此前两个时期相比已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与唐代或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有所不同,宋代或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谢姓获得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更是如此。当时谢姓的知名人物,仅见于正史的就有谢文节、谢元壤、谢方叔、谢谔、谢麟、谢德权、谢皋、谢绛、谢淳、谢良佐、谢泌、谢涛、谢深甫、谢枋得、谢崇平、谢景温、谢贝见、谢炎等数人,见于其他记载的又有谢茂希、谢伯景、谢履、谢伯宜、谢词、谢允昌、谢季成、谢皓、谢文龙、谢(氵是)、谢升、谢黻、谢佃、谢安时、谢潜、谢举廉、谢逸、谢(艹过)、谢如意、谢洪、谢发、谢勋、谢孚、谢英、谢孝义、谢师稷、谢汝明、谢公旦、谢梦生、谢子强、谢斑、谢升贤、谢应瑞、谢堂、谢昌元、谢徽明、谢翱等人,与唐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在血缘上大多是或自称是谢夷吾、谢缵的后代,在籍贯上除传统的会稽、陈留两郡及所属各县外,又有福州、富阳、龙溪、资州、歙、嘉兴、晋江、光泽、惠安、寿春、金堂、许州、政和、新喻、临川、开封、资阳、颍昌、丰州、长溪、仙游、遂宁、弋阳、天台、泉州、永嘉、当阳、祁门、建宁、瓯宁、邵武、武宣、长汀、永康、咸州、浏阳、建安、宁乡、临海、崇仁等地,若以当代行政区划分则是浙江、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安徽、湖北、江苏等省,其中又以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最多,反映了它在祖居地和新住地共同发展且以东南各省为中心的基本规律。
总的来看唐宋时期的谢姓,其基本特点正如以上所述。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发掘其中的特殊性,便会发现其最为知名的人物应是唐代的谢偃、谢肇,宋代的谢涛、谢良佐、谢逸、谢翱、谢枋得、谢深甫,以及宋理宗谢皇后等人。诸人所在的谢姓家族,如卫州谢氏、江西兴国谢氏、浙江富阳谢氏、寿春上蔡谢氏、临川谢氏、长溪谢氏、信州弋阳谢氏、台州临海谢氏等无疑也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当然,由于在宋代以后私家修谱之风盛行,许多谢姓人也像其他姓氏的人一样编修了自己的家谱,并在其中记录了自己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能够得以从另一个方面对其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记录在家谱中的谢姓家族当然也不乏影响重大者,其中如先后居住在仙游、莆田、潮州一带的宋会稽知府谢斯立、潮州总管谢升一等人所在的家族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元朝时期谢姓的迁徙
宋代以后,元代时期,谢姓的发展再度陷于沉寂。在此之前的金朝中,曾有谢库德、谢夷保和谢里忽三人名载史籍,但他们大抵有另外的血统来源,或者直接是少数民族姓名的汉字译音,与其他朝代中的大多数谢姓名人并无相同之处。这种情况大约开启了这一时期谢姓的新的先河,所以到元代以后的谢姓名人,见于史书记载的也只有谢让、谢端、谢一鲁、谢伸温和谢睦欢等人,即使加上见于其他书中的谢景章、谢俊民、谢晖等著名人物,其总体数量也依然难以与此前的宋代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倒与唐代有相似之处,说明谢姓在发展中于这一时期曾呈现了波浪式的规律,其巅峰是在宋代,而唐代和元代都是其低潮时期。
另外,从历史上一些谢姓名人的籍贯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分布特点。如东周时期的谢息是鲁国人,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西汉时的谢殷封章乡侯,居住地在今湖北荆门西;后汉时的谢甄是汝南召陵人,其地在今河南郾城东;谢弼是东郡武阳人,其地即今山东莘县;谢该是南阳章陵人,居住地在今湖北枣阳南;谢夷吾是会稽山阴人,其地即今浙江绍兴;两晋南北朝时的谢衡、谢安、谢万、谢灵运等都是陈郡阳夏人,其地即今河南太康;唐朝的谢偃是卫州卫人,其地即今河南浚县;五代时的谢瞳、谢文节都是今福建福州人;宋代的谢涛、谢绛是富阳人,其地今属浙江;谢履是福建惠安人,谢季成是福建晋江人,谢良佐是河南上蔡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谢勋是福建建安人,谢谔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南)人,谢方叔是威州(今四川理县)人,谢折贤是福建仙游人,谢翱是福建蒲城人,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谢深甫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元朝谢让是颍昌(今河南许昌)人,谢应芳是江苏武进人;明朝谢徽是长州(今江苏苏州)人,谢肃是浙江上虞人,谢琏是福建龙溪人,谢绶是山东乐安人,谢铎是安徽太平人,谢迁是浙江余姚人,谢榛是山东临清人,谢有儒是湖北蒲圻人,谢杰是福建长乐人;清朝的谢济世是广西全州人,谢清高是广东嘉应(今梅州)人,谢升是山东德州人,谢墉是浙江嘉善人,谢朝恩是四川华阳人,谢家福是江苏吴县人,谢宝胜是安徽寿州人,谢启昆是江西南康人,谢家乐是浙江钱塘人。由上述可见,在东周至清朝期间,谢姓人的分布呈越来越广泛的趋势,而且相继到达今天的河南、湖北、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四川、陕西、河北等地,说明这些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是谢姓人的分布中心。当代谢姓分布特点表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特点。
迁居台湾香港和澳门
在台湾,谢姓是位居第13位的大姓。谢姓人的迁居台湾,谢氏自大陆徙居台湾,最早者在明朝后期,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姓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于清康熙元年国怀抱。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姓人。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其中有谢某徙居今台南市,死后葬在新丰区埤(pi)仔头。还有一位谢姓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现在的桃园市。
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20起。例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有一谢姓人与黄、冯、邱诸姓,合筑茅港尾保五社课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贵领导台湾农民起义时,有广东籍移民谢必凤及其家族,协助清朝官兵平乱。
康熙年间,有一位谢姓移民,到达大若P榔西堡的学甲庄开垦。
康熙末年,有谢、蔡、杜、陈四姓人,合垦今苗栗县后龙镇。
乾隆元年(1736年),泉州人谢榜,进入现在台北县林口乡嘉宝树的宝斗厝 (cuo)坑开垦。
乾隆十六年(1751年),谢俊元捐建麻豆镇北极殿的齐房。 乾隆二十年(1755年),谢启湖与洪、邱、杜、余等姓人,修建水堀头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谢尚赐与乡人邓、赖、曾、邱等姓,设置里港天后宫的义渡。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有谢朝及谢夸、谢标、谢建、谢群、谢钦先后携眷渡台,居住在彰化县二林堡路上厝乡,以务农为生。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谢明显居住于麻豆保虞朝庄,与庄民同立武庙香灯禁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谢章和与其他姓的人,呈请官府严禁棍徒诬控。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谢荃观将其
父所遗水田一丘(在大加腊中心庄),出典于邱鲁士。
乾隆年间,谢秀川由桃园入垦大(王献)岭;泉州人谢友远,与陈振声到达台北县石碇乡的鹿窟村路开垦。
嘉庆十三年(1808年),谢(缪-纟)(liu)与杨启元等人,合建东螺西堡的北斗街。
嘉庆末年,谢品八垦水底村中三股。
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谢姓人,基本上全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及广东的沿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自称是叠山公(即南宋末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后裔。近现代,谢氏入台人数更多。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的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这些人奉命重新改姓谢。
370多年来,谢氏在台湾已扎下深厚的根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是全台湾的第十三大姓,人多而势众,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新竹、高雄、花莲、澎湖、南段等市、县还建立有谢氏宗亲会。
至于在香港和澳门,也有不少谢姓人居住。他们大多是历史亡的广东谢姓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当然,在近年以来,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姓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姓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姓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移居海外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谢姓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谢氏徙居海外,除了南宋时的谢升卿改姓名为陈日(日巨火)迁往安南(今越南外),最早始于明代。明英宗天顺年间 (1457—1464),订州(治所在今福建长汀)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神宗万历庚子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 (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清朝至近现代,有更多的谢姓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历尽艰辛,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谋生求发展。多数是从台湾出发,也有直接从大陆迁往海外的,移民的目标主要是东南亚,也有到亚洲其他地区及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及欧洲的。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拉丁美洲的巴拿马、苏里南,欧洲的法国、英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侨居海外的谢氏,为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泰国有谢易初、谢国民、谢慧如、谢枢泗、谢其昌、谢伯诚等。谢易初,祖籍广东省潮汕澄海县外砂区蓬中乡,于本世纪20年代与其弟谢少飞在泰国建立卜蜂集团,以饲料及养殖业起家,至50年代逐渐成型。目前,卜蜂集团的负责人是谢易初的四儿子谢国民,业务有农业、工业、水产养殖、种子及化工产品、外贸、房地产开发、服务、石油化工、机动车制造、电话及卫星通讯服务等九大系统,拥有的公司超过400家,遍布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土耳其、印尼等地。其中,在中国所设立的合资及独资企业超过70家,投入的资金累计超过40亿美元。据有关资料显示:谢国民的财富约 60亿美元,在世界华人“50位超级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五位。谢慧如,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官塘镇实湖,14岁赴泰国打工,后创办泰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时拥有财富约10亿美元,1996年83岁病逝。他不仅是泰国屈指可数的富侨,而且是著名的慈善家,他在泰国及故国桑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捐献,每年以千万计,曾获泰皇御赐四等皇冠勋章。谢枢泗是著名实业家,曾被泰皇赐封男爵,并获白象勋章。谢其昌为和艾市前市长。谢伯诚是著名的儒家哲学士。
印度尼西亚有谢桂芳、谢建隆、谢建智、谢建友等。谢桂芳为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曾任兰芳共和国(今印尼的加里曼丹)第八任大总统。谢建隆,祖籍福建省,出生在西爪哇马札琅卡,青年时期曾以修补车胎为业,做废纸生意。1957年与弟弟建智、建友等开设了阿斯特拉国际有限公司,经营汽水、香茅油及农产品。60年代后期从事汽车买卖,并在印尼装配日本汽车,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印尼最大的汽车装配商。由于其长子谢重生经营不当,曾造成 13亿多美元的损失,但现在谢建隆的财富仍超过10亿美元,走世界华人亿万富豪之一。美国有著名学者谢益谦、旧金山华人权益促进会执行主席谢国器等。澳大利亚有飞艇发明家谢缵泰,祖籍广东开平。苏里南有财政部长谢欣。
从大陆迁往海外各地的谢姓人,当初在国内的时候有同宗共族的人安排一切,一旦远离宗族,客居他乡,方才体会到亲情的重要。于是,来自各地、本非同宗的谢姓人,基于血浓于水,又是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共同感受和同宗族谊的亲切感,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宗亲联谊团体,藉以作为彼此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合作团结的手段,共谋宗亲间的福利。
谢氏宗亲联谊会,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四十多个。其中如新加坡南洋谢氏总会,创办于1929年,至今已有63年的历史。在 1989年10月15日,该会在新加坡海京海上大酒楼,举行了纪念总会成立60周年暨互助部成立37周年纪念大会,会后还出版了纪芯特刊。再如泰国谢氏宗亲总会,下辖合艾等宗亲分会,1982年10月派团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谢氏宗亲第三届恳亲大会,两年后又承办了第四届恳亲大会。此外又有美国旧金山谢氏宗亲会,加拿大多伦多谢氏宗亲会,美国三藩市谢氏宗亲会,马来西亚谢氏联宗总会,香港谢氏宗亲会以及台湾北县、桃园、新竹、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台东、花莲、基隆等地的宗亲会等。在此基础上,由香港宗亲会和美国三藩宗亲会联合倡议,1977年8月,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在美国旧金山宣布成立,随后召开了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其后,在1979年 10月、1988年10月和1989年10月,又分别在台北和美国旧金山召开了第二至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确定大会会址设在台剑匕,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聘任谢东闵为名誉会长。在以后的几次会议上,又决定创刊《世界谢氏通讯》、设立海外青少年宗亲回国求学奖助金、聘请各地热心宗族事务者执任总会荣誉职务、组织谢氏源流研究会、统一制定会徽、协助各地成立宗亲分会、编印谢氏历代文献等。总会会址在台北市阳明山谢氏大宗祠,亦即台北市士林区岭头仰德大道一段12巷39号。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 (清)谢蓉峰 谢立甫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本十册南开大学
注:明正统始修,此为十修。该族散居于江苏如皋、金坛,河北通县等地
全国·谢氏通谱 (民国)谢炳灵主修 谢绍事编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宝树堂重刻本广西图(存三十册)注:谱记湘桂沿边谢氏宗人
全国·谢子春后裔谱系□□卷四川遂宁一派出所(存二卷)注:该族散居于湖北、四川等地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谢怀贤纂辽宁本溪小市镇谢家岁子村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 (清)谢大才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丹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 (清)谢公文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玉树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 (清)谢圣池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三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顺德 谢楚宝等主修清光绪二年(1877)木活字本 国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 11)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谢迎梅等续修清光绪六年(1880)宝树堂活字本二十二册国图 人民大学(存卷1—14)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源流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毗陵谢氏瑞云堂刻酌古准今本南京大学美国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光照等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宝树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01885—912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八卷谢承恩纂修民国六年(1917)宝树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21786——817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二十二卷谢约纂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宝树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JP56;又一部923215—26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二十三卷谢安度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玉树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书名据目录题 六修本 上图:JP67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谢礼和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玉树堂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12—18、21、22 四修本 上图:JP65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二十二卷谢五福纂修民国四年(1915)玉树堂木活字本二十三册存卷1—9、11—22 书名据目录题 五修本 上图:JP66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六卷谢庆成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宝翰堂木活字本六册 上图:JP64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六十卷首一卷尾一卷谢锡平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三十册书名据书签、书名页题 上图:922577—606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 (清)谢达和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木活字本一册存卷36 上图:106
江苏武进·谢氏源流附龟巢先生崇祀录 (清)谢兰生纂清光绪十九年(1893)咏梅轩谢氏活字本 一册 国图
江苏武进·毗陵谢氏宗谱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谢兰生等修清光绪间活字本 二十六册 国图
江苏武进·毗陵谢氏宗谱六寸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谢锡平 谢灏朝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卷3—6)注:此谱始修于明正德六年谢天锡
江苏武进·毗陵谢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谢约编纂 谢顺福主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毗陵谢氏宝树堂木活字本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云南图
江苏·丹徒谢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谢恩浩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留余堂木活字本四册 书名据谱序题亡图:JP57
江苏·江左谢氏家谱不分卷清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120
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四卷
谢耀文纂修民国九年(1920)宝树堂木活字本二十三册存卷1千12、14—24 书名据书签、版心、书名页题 上图:86
江苏·无锡锡山谢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谢凤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宝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上图:921818—45
江苏·无锡,武进·谢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毗陵玉树堂锡山宝树堂铅印本二十册书名据书签、版心、书名页题 上图:JP59
江苏江阴·峒岐谢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谢鼎镕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毓芝堂重修活字本二十册 国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谢氏家乘人物传一卷艺文补一卷 (民国)谢鼎镕辑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 一册吉林大学
江苏江阴·澄江青(咸角)谢氏宗谱二十卷谢富金主修 谢凌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宝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JP60
江苏江阴·澄江青(咸角)谢氏宗谱二十卷谢富金主修 谢凌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宝树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谱序题亡图:JP60—1
江苏江阴·峒岐谢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谢七宝主修 谢鼎镕纂修民国三年(1914)毓芝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卷首书名页题云间原本 上图:长470842—61
江苏江阴·峒岐谢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谢舱主修 (清)谢环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毓芝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71
江苏江阴·峒岐谢氏家乘艺文补不分卷谢鼎镕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一册书名据序文题 版心题冶盒丛刻 上图:长470826
江苏江阴·长泾谢氏支谱民国宝树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上图:JP61
江苏宜兴·宜邑谢氏六修宗谱 (清)谢映楼等纂修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江苏宜兴·具墅谢氏重修七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谢圣斌主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增补活字本 十册历史所哲经堂
江苏宜兴·义安谢氏宗谱清孝思堂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11— 16、18—24、30、32 书名据书签题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94
上海·谢氏家乘不分卷 (清)谢文锡纂修钞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清咸丰十年(1860)·修 上图:善帜15由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续谱十卷 (清)谢肇型重辑 清光绪六年存著堂活字本十册历史所注:明光成化六年谢莹始修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再续谱十卷补遗一卷 (民国)谢鲁珍 谢联瑶纂修民国四年(1915)存著堂木刻本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浙江图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 (清)谢楹源纂修清宣统二年(1909)敬业堂排印本六册历史所注:谢直庵始修于明成化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族谱不分卷清钞本 三册浙江图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二房谱十二卷 (民国)谢庚纂 民国七年(1918)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浙江余姚梨州文献馆 注:清光绪六年始修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三房谱十二卷 (民国)谢桂荪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永思堂木活字本八十册浙江图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续谱十卷 (清)谢克爱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存著堂木活字本七册 存卷1—6、8 上图:119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大房谱六卷 (清)谢元寿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承仁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JP55;又一部927305—10,六册
浙江余姚·姚江四门谢氏宗谱叙摘录钞本 一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JP54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二房谱十一卷谢嗣庚等纂修民国七年(1918)葆光堂木活字本十三册书名页、卷首版心题阁老第排印本 上图:902934—46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二房续谱不分卷 (清)谢嗣达等纂修清光绪六年(1880)葆光堂木活字本二册 上图:201/A;又一部201/B,二册;又一部201/C,二册; 又一部201/D,二册;又一部201E,二册; 又一部 201/P,二册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二房谱不分卷谢嗣庚等纂修民国七年(1918)稿本七册 残本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83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三房谱民国初稿本 四册 存卷8、10—12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84
浙江余姚·谢氏家谱不分卷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书名据谱序题 上图:133
浙江余姚·谢氏三房玄十公支不分卷民国十七年(1928)永思堂木活字本一册书名据书签、书名页题 上图:904492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 (清)谢芳洲纂修清宣统二年(1910-)敬业堂木活字本六册上图:JP52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后塘河房再续谱十卷补遗一卷谢联瑶纂修民国八年(19”)存著堂木活字本十册 上图:920393—402;又一部902947— 56,十册
浙江余姚·四门谢氏后塘河简明谱不分卷谢联瑶纂修民国八年(1919)存著堂木活字本五册上图:9。3757—61
浙江鄞县·鄞东五路溪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谢孝顺 谢友皓等纂修民国五年(1916)陈留堂续修木活字本 四册浙江天一阁
浙江象山·勺溪谢氏宗谱—卷 (清)虞峻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钞本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岙底谢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凌霄重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手钞本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勺溪谢氏宗房谱一卷 (民国)王庆余重修民国三十年(1941)钞本 三册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勺溪谢氏宗房谱一卷 (民国)杨世华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三册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绍兴·古歙谢氏统宗志八卷 (明)谢廷谅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家刻本 国图(存卷1、卷3、卷6)
浙江绍兴·谢氏世谱不分卷 明钞本 二册 国图
浙江绍兴·状元桥谢氏宗谱不分卷 (清)谢云衢等辑 清乾隆六十年(1795)修
道光十年 (1830)钞本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孟葑谢氏宗乘六卷校补一卷(清)谢家福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稿本
二册 浙江图 江苏苏州市博
浙江绍兴·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谢秉初 谢椒生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宝树堂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明初谢(王+佩-亻)始修
浙江绍兴·谢氏宗谱三卷(民国)谢武通 谢功义纂修 民国八年(1919)宝树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此谱始修于清道光间
浙江诸暨·暨阳甘溪谢氏宗谱四卷 (清)谢正国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新燕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谢氏宗谱二卷 (清)谢培福等修 谢潭沧编清光绪四年(1878)宝树堂活字本二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甘溪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谢泰林等续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新燕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谢氏续修族谱 (清)谢氏族人修清光绪间宝树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谢挹芬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宝树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东岚谢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谢铤编钞本福建师大浙江上虞·盖东
谢氏族谱不分卷谢秉初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宝树堂木活字本十六册上图:JP63
浙江上虞·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 (清)谢晋勋纂修清道光五年(1825)宝树堂木活字本五册上图:904493—97,五册浙江上虞·盖东
谢氏族谱不分卷 (清)谢莱纂修清咸丰六年(1856)宝树堂木活字本四册残本 上图:118/B浙江上虞,古虞谢氏新宅谱四卷谢挹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宝树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902930—33
浙江·东山谢氏世系图不分卷 (明)谢钝纂修 (清)谢家福订补清光绪十年(1884)桃坞谢氏刻本一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911650
浙江嵊县·谢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注:谢元景始修于明崇祯十二年
浙江兰溪·谢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浙江东阳·宝树谢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谢继周等纂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139
浙江东阳·宝树谢氏宗谱四卷 (清)谢鸿械纂修清嘉庆十一年(1806)木活字本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705
浙江东阳·宝树谢氏宗谱清咸丰四年(1854)木活字本一存卷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138
浙江东阳·宝树谢氏宗谱清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本一册存卷4、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137
浙江浦江·浦阳谢氏宗谱□□卷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刊刻本浙江浦江县档(存卷4)
浙江常山·陈晋谢氏宗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大十(土弄)村注:此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刘嗣响
浙江常山·陈留谢氏宗谱二卷 (清)谢配鹏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潆圩村陈旧坞
浙江常山·谢氏宗谱七卷首卷末一卷 (民国)谢风官重修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占家山村注:此谱始修于清光绪九年
浙江常山·谢氏宗谱一卷 (民国)王逢图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陈旧坞(共两部)注:此谱始修于清康熙五年
浙江常山·谢氏宗谱□□卷 (民国)刘宗盛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大(土弄)村(存卷1)注:此潜始修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刘嗣响
浙江常山·谢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谢肇干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永旺村山头·注:此为七修
浙江常山·谢氏九修族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徐云徒修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潆圩村陈旧坞
浙江常山·谢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谢火龙重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芳村镇石壁底村野猫洞(存七卷)
浙江遂安·遂邑义峰谢氏宗谱 (清)胡理儒纂修传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6,卷首 上图:195
浙江遂安·遂邑义峰谢氏宗谱 (清)胡理儒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6 上图:202
浙江宁波·谢氏家乘摘录不分卷钞本 一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JP53
浙江临海·枧桥谢氏宗谱九卷清同治九年(1870)天台承德堂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浙江临海·枧桥谢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齐谓贤纂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5、6、 8—12)
浙江临海·台临八叠谢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崇实纂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八叠乡八叠村
浙江松阳·陈留谢氏宗谱二卷清咸丰九年(1859)木刻本浙江松阳县谢村乡南坑村注:本书一名《南坑谢氏宗谱》
浙江平阳·陈留郡谢氏宗谱不分卷 (清)谢天庭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亡图:117/A
浙江平阳·陈留谢氏宗谱不分卷 (清)谢月甘纂修清咸丰十年(1860)周山聚德堂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亡图:116
浙江会稽·谢氏家谱钞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版心题(氵窦)疆支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修 上图:JP50
浙江·暨阳甘溪谢氏宗谱四卷 (清)谢光明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949)新燕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25558—61
安徽旌德·谢氏重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谢泰保纂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四册
安徽博安徽歙县·古歙岩镇大塘谢氏重修家谱三卷 (明)谢鸣皋纂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谢氏统宗志》本科图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安徽歙县·谢氏统宗谱一卷 (明)谢友可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一册历史所
安徽歙县·古歙谢氏统宗志八卷 (明)谢廷谅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刻本 国图(存卷1、3、6)
安徽歙县·歙北黄山茅村谢氏家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木刻本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残存一册)
安徽歙县·歙北黄山芳村谢氏家谱一卷 (明)谢师教纂修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谢氏统宗谱》本科图
安徽歙县·歙北黄山谢氏仁彦公派宗谱明万历间刻本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安徽歙县·歙西伦堂谢氏家谱明万历间刻本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残本一册)
安徽歙县·范川谢氏重修支谱十二卷 (民国)谢其兴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十五册历史所注:清康熙四十四年谢师文始修
安徽歙县·古歙谢氏统宗志八卷 (明)谢廷谅等纂修明万历间刻本 七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910978—83(84)
安徽歙县·新安谢氏族谱不分卷钞本 二册 书名据目录题 清康熙年间修
上图:914960—61
安徽歙县·歙西范川谢氏支谱十二卷谢炳华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十五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921067—81
安徽祁门·王源谢氏孟宗谱十卷 (明)谢惟仁纂修明嘉靖十六年(1537)刻本 二册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浙江图安徽博(存卷1—5)
安徽·祁门金吾谢氏宗谱四卷明刻本 一册 国图
安徽祁门·中山谢世家谱序不分卷 (清)谢二玉编清抄本 一册安徽图
安徽·祁门金吾谢氏宗谱不分卷 (明)谢镒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二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10976—77
安徽祁门·王源谢氏孟宗谱十卷 (明)谢显纂修明嘉靖十六年(1537)刻本二册存卷1—5、9、10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14963—64
安徽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怀宁宝树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卷首)注:此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年谢正帮、谢正(日+汤-氵)。此为四修
安徽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谢渭滨 谢祖述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宝树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2、5、6、7、 15、卷首、卷末)
安徽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卷民国十九年(1930)宝树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卷7、8、11、12、 19、20、23、24、27、31、36、37、 39、41、42、45、49)江西萍乡,萍北灌树下
谢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谢席轩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树堂刊本一册江西图(存卷首)
江西万载·潭溪谢氏族谱□□卷清嘉庆宝树堂木活字本 四册江西图(存卷7、9、19、20)
江西万载·潭溪谢氏族谱□□卷清嘉庆宝树堂刊本 一册江西图(存卷2)
江西万载·潭溪谢氏族谱□□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据宝树堂原本纂修二册江西图(卷1、20,前编卷2、17)
江西万载·潭溪谢氏族谱后编三卷 (民国)谢籽春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宝树堂木活字本 一册江西图(存后编卷3)
江西铜鼓·谢氏族谱□□卷首一卷 (清)谢春荣纂修清道光九年(1829)奕要堂活字本六册江西图(存首卷、卷5、7、10、12— 13;又一部存卷7、10)
江西铜鼓·谢氏重修族谱□□卷首一卷 (清)谢竹林等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留堂木活字本 四册江西图(存卷首、卷11、12)
江西丰城·谢氏族谱 (清)谢境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文德堂刻本八册科图
江西·袁郡谢公祠牌位册一卷 (清)谢历科等纂清光绪十五年(1889)陈留堂刊本江西图
江西玉山·岩坪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清)谢若潮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4)善继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书名页题陈留家乘 上图:JP68;又一部911532—37,六册
江西南丰·陈留郡程山谢氏支
谱二卷 (清)谢鸣谦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木活字本一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JP62
江西·瑞金叶坪谢氏八修族谱不分卷谢馨庭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四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205/A
江西·瑞金叶坪谢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谢茂才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204
江西·瑞金北关谢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