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人张先和尼姑谈了一场恋爱后,写下一首词,引无数女人共鸣
先看一首词: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中,有一句我们很熟,就是那句“云破月来花弄影”。那么,我现在问你,这首词是谁的?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因为相比宋朝历史上的知名词人,比如苏轼、欧阳修、晏殊、晏几道、辛弃疾、李清照等,写这首词的人没他们出名。虽然此人知名度没有这几位的高,但我们不能不说他,因为他太有特色了。
此人就是北宋风流词人张先。他有三个特色:
首先,他的朋友圈很牛。他的朋友圈里大咖云集,梅尧臣、欧阳修、苏轼、晏殊、王安石、宋祁、梅尧臣、赵抃、苏轼、蔡襄、郑獬等等,都是他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晏殊把他视为知己,欧阳修和他互黑,王安石给他点赞,苏东坡和他“相爱相杀”。
你说有没有特色,简直太有特色了!
其次,他可能是北宋词坛上活的最长寿,也过得最滋润的一个人了。据我所知,无论是唐朝的诗人,还是宋朝的词人,大多身世沉浮、坎坷,境遇都不怎么样。但北宋词人张先是个例外。
他一生都富贵,仕途也得意,一生都很顺,没什么操心事,每天不用为了五斗米折腰。每天要做的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填填词,约上三五好友去旅游。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张先不用为钱发愁,过得是网红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看他的词不是诗酒之乐、吃吃喝喝,就是男欢女爱。
他的第三个特点是风流。他应该是北宋最风流的词人了,柳永都比不了他。他整日留恋在妓院里,日日美女相伴,风流快活。
苏轼送他一句话: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问题是张先如此风流,却活的很长寿,甚至以80岁的高龄娶了一个18岁的小姑娘为妾。据说他娶了小娇妾后,为了炫耀自己爱妾的青春与美貌,同时证明自己老当益壮、魅力四射,他还举办了一场宴会。
宴会上张先搂着娇滴滴的小姑娘那叫一个春风得意,赋诗道: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刚说完,就在大家一片喝彩之中,一个声音传来: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声音是谁的呢?没错,就是大词人苏轼。
张先,不愧是风流才子啊,不过最能表现他风流倒不是此事,而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一个无比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据说张先年轻的时候,在郊外遇见一个美貌年轻的小尼姑,一见钟情,马上就撩上了。尼姑虽然已是出家之人,但可能未看破红尘,居然喜欢上了这个风流的才子。
但尼姑毕竟是出家之人,不自由,每天早课晚课的,师傅管的又严,几乎没有机会出去约会。风流才子张先可不管这些,相思实在太痛苦,于是他每天都去尼姑庵里找她。
一个大男人跑到尼姑庵,东窗事发是迟早的。果不其然,尼姑庵的师傅很快就发现了二人的奸情,于是把小尼姑锁在一个池塘正中的孤岛上。孤岛上有个小阁楼,四面都是水,几乎与外面隔绝。
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风流的张先,他每天晚上趁着夜深人静、没人的时候,就悄悄划船过池塘,然后顺着小尼姑从阁楼上放下梯子上楼了。
二人就这样浪漫的在月色中幽会。月光下的小情侣,就是如此。
就这样偷偷摸摸享受一段时间后,终归还是被发现了,二人的事情也闹大了。张先被家人逼迫管教,而小尼姑被送到了更远的地方,从此,天各一方,二人再也没有相见的可能。
为此,张先无比的伤感,为了纪念这段情感,他还专门填了一首《一丛花》: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说:
一个闺阁中的女子,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思念到底何时才能结束?
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了吧!
离愁别恨,如同那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
池塘里,碧波荡漾,一对鸳鸯正在戏水,看的人越发的愁绪。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这孤独的夜。
月亮爬了上来,明月能否寄托我的相思。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而我呢?
总之,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十分哀婉动人。张先将自己化作了闺中的女子,其实,就是他相恋的那个尼姑。以她的口吻写了出来。通过纷飞的柳絮、戏水的鸳鸯、飘零的桃花杏花等等,来抒写自己独居深闺的无尽相思和绵绵不绝的愁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结尾那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不仅写出了闺阁中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道尽了千百年的人性,写出了相爱又不得在一起的失望和愁闷。正因为意蕴丰富,以至于引发后世无数女人的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