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鹿种,更是国宝级动物

今天,我将介绍 3 种中国所特有的珍稀鹿种,它们都属于中国的国宝级动物。绝大多数人对其中两种鹿的名称能脱口而出,除了梅花鹿,另一种就是麋鹿。

麋鹿

麋鹿

尽管大家都听说过麋鹿,但对麋鹿真正认识的人恐怕不多。无论是马鹿、水鹿、驯鹿还是驼鹿,只要体形大的鹿往往都会被冠以“麋鹿”这个误称。那么到底哪种鹿才是真正的麋鹿呢?

麋鹿有个著名的别称,那就是“四不像”。这说明它们的外观在鹿科动物中与众不同。首先,麋鹿的角“似鹿非鹿”,这是因为它们的角形特殊,角的主干先分出前后两大主枝,前面的主枝也就是眉叉,不仅能分出多个小叉,而且比后面真正的主枝还要粗且长,这点有别于其他鹿类。

它们喜欢涉水或泥浴,而且冬季亦是如此,可见温暖潮湿的平原湿地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地。 麋鹿主要以嫩草、禾本科植物和树叶为食。

冬夏两季的麋鹿体色是截然不同的:冬毛饱满, 呈灰褐色;夏毛稀疏,转为红棕色。不同于成年麋鹿,幼鹿的体背有显著的白色斑点,这与多数的鹿类幼崽是一样的。

麋鹿的头“似马非马”,这表示它们的面部类似马脸那么长。此外,麋鹿的颈背有一条显著的黑褐色纵纹,这能使人联想到马的鬃毛。再次,麋鹿的蹄子“似牛非牛”,这是由于它们的原栖息地是水草丰盛的沼泽湿地,宽大的蹄子能帮助它们踏行于松软的泥沼。

麋鹿的尾巴“似驴非驴”,它们的尾巴虽然像驴尾,但远不如驴的尾巴长,不过 60~75 厘米的尾长在鹿类当中却是破纪录的。即便麋鹿与其他鹿类在形态上有诸多区别,但许多人看到这种动物后却觉得其没有想象中的神奇。不过,麋鹿作为我国的“国宝”,背后却有一段深刻的历史。

我国北起辽宁,南至海南都曾是麋鹿的历史分布地,但早在约 1000 年前,野生麋鹿就已绝迹于野外。到了清末,在北京南苑的皇家猎苑(今南海子麋鹿苑) 中还圈养着最后的麋鹿种群。当时西方国家驻北京的领事、公使、教士早已意识到这种动物的稀有性,于是通过明索暗购,先后把数只麋鹿搞回自己国家的动物园进行展览。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所剩不多的麋鹿在混乱中四散而逃,有的被捕,有的被杀,此后中国的麋鹿完全消失于历史的动荡中。但所幸被运往英国的 18 只麋鹿通过半野生的散养方式,已经顺利开枝散叶,到 1948 年已成功繁殖为 255 只。半个多世纪后,1956 年伦敦动物学会终于将“流亡海 外”的麋鹿归还我国,我们终于有机会目睹这种富有传奇经历的动物了。如今, 国内动物园饲养麋鹿的现象很普遍,但由于没有详细的介绍,久而久之人们似乎淡忘了麋鹿原来还有这段曲折的经历。

目前,我国所饲养繁殖的麋鹿已被顺利重引回到北京、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希望我国的野生麋鹿能尽早恢复昔日的繁盛。

白唇鹿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活着另一种中国所特有的鹿,那就是白唇鹿。

这种鹿身材粗壮,蹄子宽大,粗硬的被毛近似棕黄色,臀部具有明显的 土黄色斑块,乍看之下与马鹿别 无二样。不过仔细观察它的唇部, 能发现其吻部两侧与下唇皆为纯白色,颇似小毛驴的嘴唇。因此,它们才被称为“白唇鹿”。

白唇鹿仅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包括甘肃、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属于高山动物,生活 在海拔 3500~5000 米的高山灌丛或草甸区。它们 成群活动,可集数十只,主食高原上的草本植物及灌木的嫩枝叶。

这头雄鹿的角长得并不对称,不仅左右角的叉数不同,生长方向还是一前一后,原因还尚不清楚。不过,这对如同利剑一般的“武器”直冲在胸前,多少还是令人胆寒,万幸我不在护栏内。

北京动物园就有。但遗憾的是,北京动物园竟无雄鹿。传说,原来的雄鹿因误食游客投放的食物导致身 体每况愈下,最终这个小家庭只剩下雌鹿了。

我曾走访过不少动物园寻找雄性白唇鹿,不料所到之处不是没有雄鹿,就是已被锯角。最后,通过朋友的协助才得知,在太原动物园还有一只角形完好的雄性白唇鹿。

赶到太原动物园的食草动物区,我被眼前的孤鹿震撼到了——它的体形高而健壮,轮廓不亚于东北马鹿。此外,还能观察到白唇鹿的角与马鹿的角区别明显,白唇鹿的角有 4~6 叉,主干略微侧扁,眉叉与次叉的距离较大,第 3 叉是最长的。不过最令我感叹的是它那对足有 1 米多长的锐利骨角,看起来颇有雄性头领的威严。

黑麂

照片拍摄于黄山野生动物园,园中设有两个展区,分别展示不同的黑麂种群,展区景观以黑麂的原栖息地为参照,完美呈现了这一美丽的物种。

在黄山野生动物园,这里有一种被当地人自豪地誉为“安徽大熊猫”的珍稀本土动物,也是我国所特有的珍贵鹿类。不过,这种鹿与前面所介绍的任何一种相比,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鹿角也小得可怜,它们就是黑麂。

黑麂在分类学上属于鹿科麂属,虽然它们的体形没有狍大, 但在麂属成员中算大型的,体长 90~110 厘 米, 体 重 21~26 公斤。 黑麂因拥有一身油光滑亮的黑褐色体毛而得名,不过头颈部与体 背的颜色不同,是棕褐色。

最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前额部生有鲜艳 的红棕色长毛,“发型”看起来就 像熊熊火焰,甚至把 3~5 厘米的 短小角干也埋没其中了。黑麂的尾巴在麂属中是最长的,上下两 面黑白分明,当受到惊吓而逃窜的时候,尾巴会向上翻翘,露出白色的一面,以作警示。

黑麂属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动物,分布于我国的 江西、浙江、安徽、福建,主要栖息于海拔 1000 米的高山森林中,常会单独活动。

雄麂没有其他大型鹿类那样的多叉长角,即便角柄与角干的长度加在一起也只有短短的 7~12 厘米。

如果你眼力好的话,能发现它嘴角露出的一块微小的白色物体,这是它的上犬齿边缘。

黑麂性格孤僻,偶尔成对活动,通常会选择清晨与黄昏时间觅食。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是木本植物的叶与嫩枝,也吃花和果实。但令人深表疑惑的是,有研究人员曾在黑麂的两个胃里检测出碎肉,当时有多人进行了鉴定。难道说黑麂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吃肉?这不禁令我想起有摄影师在非洲通过红外相机抓拍到麂羚叼着蛤蟆经过的画面。至于真相为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国内有 5 家动物园饲养着黑麂,其中只有 3 家动物园有大规模的繁殖种群。 在国际上,黑麂也是非常稀罕的珍稀鹿类。

记得我第二次来到黄山野生动物园, 正透过网笼观察里面的黑麂时,身边走来一位当地游客,她问我这是不是梅花鹿。我告诉她这种动物叫黑麂,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山里经常打的麂子啊!”我连忙解释黑麂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非麂子。女游客一脸若无其事地说:“管它是麂子还是黑麂,真吃了也没人知道。”听了这话,我的心猛地一沉,我国的科普宣传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喜欢本文,请给作者支持。

关于作者:

动物摄影师,动物科普撰稿人。多年来,走访了全国多家动物园,为日益稀少的中国本土动物拍照记录,只为留住它们的影像资料。向大众宣传保护本土动物的重要性。写有《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一书,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微信公号:ziranguanch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