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军神》求改变
因第一次试上的极不顺利,所以再上《军神》,在痛定思痛后,结合伙伴们给我的建议,我积极地作了一些改变。由于巴蜀下达教学内容时,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班级都上了这一课。在紧急叫停的情况下,也只剩下两个班可以用来试教。其他学校早就上完,不要妄想还可借班尝试。这意味着,我只有两次试错机会。第一次已然失败,加上最近我几件事情碰巧赶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准备,也没有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思考。唯有改变。于是,我重新定位了本节课的基调。根据巴蜀小学的要求,我上的是常态课。 我眼中的常态课,便是依据我们这个地方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去用可以落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么,让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下得以真实地发生,应该成为我这堂课的应然追求。因此,“实在”必须是我下一次上课追求的目标。于是乎,我对第一次试上的一些没落实好,或难以落实的“预学单”和“导学单”果断放弃了。不是这些工具不好,不是这些工具在常态课中不能用,而是我还没想出可以让其更优化,能发挥更大价值的学习工具。在短时间内,我也没这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于是便用了平常教给学生的常规预习方式来代替了学生的预习。课堂上使用的导学单,也被我们这里的常规课的教学方式取代了。因此,本堂课的设计风格为“朴素”。想明白了这点,便只能在解读教材和了解学情上下功夫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能从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由于预习的内容并没有因为这堂课的需要而刻意去多做什么,又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只能是聚集最关键的句子(如下 ),走进人物内心。相机出示时代背景,帮助体会刘伯承的镇定自若;运用对比、视频、角色体验,情感朗读的方式走进人物内心。这将是本课可以成为亮点,也可能平淡无奇的地方。结果怎样,语文要素是否能得到软着陆,就得靠老师在课堂上的适时引领机智了。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3.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便根据第一次试上的学生反应进行进行分析。第一次课,在开课初,学生对神和军神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在此处谈论此话题意义不大。又因课堂容量较大,难以用于结课时来回应学生对军神的理解。所以,放弃此环节在开课时的使用。这次试讲中,随着学生对刘伯承内心的体验逐渐加深,最后来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军神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今天,试的效果还行。去掉了之前开课时“谈神”环节,我便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检测预习,随后,识字读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接着进行走进军神环节。但,一直纠结的主要内容的概括还是没有想得清楚。考虑到在试上课时有部分学生对主要内容概括得不够准确,所以我一直在检测生字词时,努力想给学生搭建支架,今天效果是显现了一些。 但我们团队在议课时,有人提出按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能独立概括主内容了,所以不用支架。想想也有道理。这个问题,还得想想,或许了解一下正式上的班级的学生的情况会得到答案。嗯,就这么办!还有那恼人的板书,我最先想的鱼骨图被巴蜀在预学时用了,所以,后头设计的板书,因各种问题被团队否定。今天的板书,我省掉了脉络和描写方法,以学生说的关键词为板书,但是由于较杂,不美观,且筛选有问题,还得重新打算。在充分考虑伙伴们的意见的同时,我还得再行思考思考。至于上课时,摆脱不了一贯“性急”的影子,还没有真正走进刘伯承的内心,倾听有误等问题,那还真得看上课时的状态和自我修炼的水平啦。我现在能保证的是,上课时,至少我是不会走神的!只是,不知道巴蜀团队如何看待我这堂“朴素”的课?静等!接下来,我得停下来思考思考,正如戴姐姐、梅二姐、江华姐们语重心长的嘱托:“静,你得静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