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 麾(麾村)丁(丁沟)路
【往期回读】
麾(麾村)丁(丁沟)路
麾村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路,往来通行之道也。路从何而来?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真是精辟绝伦,又深含寓意。今天我要说的路并非鲁迅先生笔下的路,而是一条现实中的路,一条长不过十来里、麾村通往丁沟的路。
因婆婆家在丁沟镇上,自幼常往返于麾丁之间;后又在丁沟上了六年学(如果再加上在校“闹革命”两年,那就是八年),每周必行其间,别无他选。如此年复一年、往来不断,用我的双脚在这条路上不知丈量了多少遍,无形中对其已产生了深深的眷念——这是一条历经沧桑、几经变迁的路,一条承载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同行的路。
小时候跟妈妈到婆婆家去,走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崎岖小道。从麾村出发向西,走田埂地头,跨木桥坎沟,经柳庄朱桥,过韩巷安央,七绕八拐,方能抵达丁沟,真是名副其实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晴天好日的还好,倘遇有雨雪天气,路皆泥泞,一跐(cī)一滑,极易摔倒。有一次走到孙吾庄时老天突然下起雨来,在一条紧挨河边小路上,我一不小心,脚下一跐,差点掉到河里。母亲手疾眼快,一把拉住我,但我还是吓得哇哇直叫。还有一次雪后天晴,本以为下的是“干雪”(气温较低,雪下下来暂不会融化),我们穿着棉鞋就高高兴兴地上婆婆家去了,谁知出了庄以后才知道,路上的积雪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些路段积雪甚至漫过膝盖,即便套着别人的脚印缓步前行,棉鞋、棉裤上还是沾满了雪。如此高一脚低一脚的艰难跋涉,直到中午才到婆婆家。婆婆赶紧帮我们把裤子上的雪掸掉,找了双鞋换下我脚上的棉鞋。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棉鞋全湿了,放在太阳底下一晒,热气冒冒的。
当然,当时麾村到丁沟也不全是羊肠小道,其间也有一段“阳关大道”,那就是韩巷到丁沟的长不过4里左右的公路。每当我们穿过韩巷庄子踏上公路时,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一来是路好走了,二来是快到婆婆家了,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一路飞奔向前。这条公路是江都通往丁沟、樊川、小纪的唯一的一条砂石公路,但客车班次很少,卡车更是少之又少。偶尔遇上一挂(方言,一挂即一辆)汽车,心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难得一见的汽车,今天终于见到你了!害怕的是:这家伙会不会撞到我?于是赶紧往边上溜,跨过深沟,一直溜到田里。现在想想也好笑,乡下的孩子见识太小了!
1960年,在大兴水利、全面实施旱改水时,从麾村修建了向南经大马湖到双营、向北直通红旗袁家庄的总长近20华里的电灌主干渠,并在这条主干渠的东西两侧修建了若干条支渠,在麾村花家的一条向西的支渠就是其中之一。这条支渠顶部北宽南窄,宽的一边兼做马路,自然也就成了麾村人上丁沟的首选之路,路不但变宽了、变直了,行程也大大缩短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时麾村、丁沟不是一家,分属两个公社,因而麾村的电灌槽子只修到麾村三桥与丁沟朱桥交界处,与丁沟那边同为东西向、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电灌槽子中间脱节了有200多米,不能“无缝对接”。而且在两家交界处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小木桥,后来年久失修,垮了。可能是两个公社的事,谁也不愿出钱出力修桥补路,只得在原处设了一个摆渡;后来摆渡的人也没了,就横了一条破船在那儿由路人自行拉来拉去;再后来破船也没了,就杠(方言,指填土建筑)了一个小坝头,如遇大水,水漫过坝,路人只能向南从孙吾庄庄上绕道而行。这一路上还有一段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那就是在韩巷后身有一处过河水槽,这是一个类似过去车水用的槽桶的木制水槽,但比槽桶大得多、宽得多,上面钉着一排用以固定两侧槽邦子粗木条,间隔在50公分左右,上面没有木板,旁边没有栏杆,这让许多人至此望而却步。当然,也有胆儿大的直接两手侧平、脚踩木条一档一档地“飞身”而过;也有趁着不放水的时候脚踩槽底一格一格地“跨栏”而过;更有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地匍匐“爬行”而过的;胆儿小的或老人小孩只能从韩巷庄上绕行而过了。尽管这条路上有两个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比起之前的羊肠小道不知好了多少倍,给沿线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联产责任制的不断推进,集中供水的灌溉机制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条从麾村花家向西的水渠中大部分地段逐步被蚕食、废弃,久而久之,渠不成渠,路不成路。后来结合集镇建设,在麾西那边向西另辟了一条新的通往丁沟的路。这条路也是在原有一些水渠和1958年遗留下来的“方整化”大路的基础上整合修建而成,在新、老赤练港上都修建了水泥桥,消除了“肠梗阻”,打通了丁麾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往来人行车辆可畅通无阻。但初始阶段路宽有限,麾村这边路宽4米,丁沟那边略宽一些,只能通行拖拉机和小型汽车,两车不能会档,如遇两车迎面而来,只能是某一车退缩到岔路口,礼让对方先行。后来这条路经数次拓宽改造、拿弯取直、路面硬化,日趋规范,大大改善了通行条件。在后来的村镇道路规范化管理进程中被正式命名为“丁麾公路”。
2010年3月,占地2291亩的苏中江都机场(后改称扬州泰州机场)在丁沟、麾村之间开工建设。由于机场建设的特殊要求,切断了新老丁泰河及老赤练港等3条骨干河道和8条内部灌排河道,对原有水系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周边水系畅通,在新、老赤练港之间新开挖一条5公里长的护场河(机场扩建时护场河也随之延伸),这样一来,丁麾公路就被拦腰切断而成为断头路。为此,有关部门在麾村沿麾七公路向南一公里处,重新规划设计了一条新的丁麾通道——新丁麾路。新丁麾路由麾村联合向西经苏庄、洪飞接安大路(省道S264)直通丁沟,沥青混黏土路面,双向两车道,无论是道路品位还是通行条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16年11月开通的丁沟——黄花的镇村公交如今也已沿新丁麾路东延至麾村,麾村人上丁沟又多了一项既方便又便宜的选择。丁麾路,今非昔比,生机盎然。
麾丁路的变迁见证了老家的变化,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如今,美好乡村建设让偏僻的小村庄越来越美了,水泥路直通村子里的边边角角。而小时候我所经历的那条难走的路,已铭刻在记忆里,成为内心深处永远的怀念了。
作者更多作品,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