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独轮校车”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大合集

“独轮校车”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刚踏上23路公交车,收音机里就传来某地校车出事的消息,车厢里几名乘客随即大声议论起来。“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去了,学校该重视校车的安全问题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说着叹了口气。 “看来要有过硬的措施,比如将一个地方的校车与地方政府的公车规定一个比例,每购置5辆公车,必须添置1辆校车。你说没钱买校车,那么先停止买公车。”一个老者慢条斯理地说。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七嘴八舌的议论:“爷爷,你们小时候也坐校车上学吗?”爷爷模样的人一下子愣住了:“校车?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校车?有吗?”“有啊!”我看到他一脸滑稽的表情,立即乘机插上话:“我们小时候上学每人都有一辆校车——是独轮校车。”小姑娘惊愕地睁大眼睛:“独轮校车?安全吗?”“非常安全!”于是,我跟她讲起那个年代上学路上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必须要准备两件物品:一个书包和一个铁环。书包一般很简陋,一块旧布,或一张旧报纸,好包起书夹在腋下就行,能背在肩上的、有背带的布包就算书包中的极品了。铁环却是要考究的,大小要适中,接头要平滑,铁锈要磨光,还要配套一根两尺来长的竹竿,下端绑上“U”形的粗铁丝,用来推动铁环向前滚动。

一切准备就绪,开学的日子到了。为了壮声威,孩子们上学时总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从家门口开始,大家就滚起铁环。随着同路人数的增多,铁环也越来越多。在上学高峰期,会有十多个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滚着铁环向学校进发。若是在隆冬季节,那么多铁环在冻得硬邦邦的土路上滚动,老远就听到隆隆的响声,真可谓“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铁环不倒,这是及格分。稳当当地滚过上坡路、下坡路,就要有点技巧了。推着铁环跳过沟坎,铁环也不会倒下,能够安全着陆继续向前,便是滚铁环的最高境界。当时这样的技巧对我们幼小心灵的震撼,恐怕不亚于后来的骑摩托车飞越黄河的绝顶功夫。上学路上,手不离“竿”,“竿”不离“环”,一路滚过,一路侃过,一路笑过,一路唱过,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即便是冬天,一路赶来也已是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好在那时候学校星罗棋布,上小学一般只有一两里路,上初中也不过六七里路,对于滚铁环上学的孩子,丝毫不感到路有多长。当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上学还需要乘坐什么校车,恐怕即便有校车,我们也舍不得丢弃心爱的铁环而去乘车——铁环带着我们上学,铁环就是我们的“独轮校车”。

后来,教育布局调整了,许多学校撤并了,上学的路变长了。

再后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教育之网向城市收缩,农村孩子上学的路更长了。

其实,农村本没有校车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集中到城市后,农村孩子上学搭乘的校车便成了问题。如今,为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许多地方都实施了一系列作为,如托管办学、集团化办学等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多考虑一点农村孩子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他们的上学路才会更加安全、美好。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