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何从解?最强阵容海外作家齐聚,共述秘籍!
编
者
语
本次论坛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华人故事》,主持人为白舒荣和刘红林两位老师。
为了办好这次论坛,白老师早在半年前便开始筹划,邀请知名作家参会,可谓尽心尽力。十四位讲者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捷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真可谓海内外名家云集,各方名嘴齐聚。作家讲故事最为拿手,他们纷纷从自身的新移民写作经验出发,现身说法、分享秘笈,非常富有感染力,而这场论坛则深受听众热捧,座无虚席。
【留美学子】公益平台,欢迎此文转发。
——策划人/主持人/白舒荣老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社编审。现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香港《文综》杂志副总编辑、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理事,及多个海外华文文学社团顾问等,出版作品十几部。
——主持人/刘红林老师——
壹/ 树形象 扬国威
周 励(美国):南北两极雪龙情——在世界之巅看大国崛起
如何寻找新的中国精神?
著名作家周励在世界之巅看大国崛起。
自二零一二年起,她四次前往南极和北极。她以六十六岁高龄,勇敢地潜入冰底世界,感受极地高寒。她登临雪龙号,观察到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场景,比如他们在极地室外徒手拧螺丝,等上好螺丝的时候,他们的手指和螺丝冻在一起,干完活后常常是连皮肉都扯下来,鲜血淋漓……
她深深感受到中国科考队员超人的奋斗精神,并且自豪的报告:中国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人一百年的极地科考路,科考站即将超越美国,中国的极地科考地位必从大国迈入强国。
周励因写《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而成名,近年又成为探险家。多次实地考察后,她写下了《追梦南极》《极光照耀雪龙英雄》《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极》等多部系列报告文学。
薛海翔(美国):叙事大中华——从小说到影视写作的变轨与守恒
大中华故事该怎么讲?
薛海翔,著名的作家和电视编剧。
他说不同的文化圈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故事,对内要求同存异,对外要说异求同。他编剧的电视剧《潜伏在黎明之前》热播,全球点播量高达四亿多次。该剧的初稿是讲上海和台北的谍战,后来改为讲述国共关系。本来这属于敏感话题,但编剧时,注重讲述大中华圈的共通点。例如,兄弟各为其主,当国民党员兄长要炸掉大坝时,共产党员弟弟就劝说:我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此,该剧能打动两岸人民的心。对外宣传,要讲究文化自信,敢于讲出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
他编剧的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由中外合资拍制两国同时播出。该剧结尾时,男女主人公在巴塞罗那相遇,男人最终没有和自己深爱的女子一起,而是娶了为他而疯的女子,决定照顾她。从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该剧却弘扬东方文化价值观,在强调个人责任权益和服从集体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虽然不是西方的个性主义价值观,但也能为国外受众接受。薛编剧进入此行当始于一九九六年,在美国接到上海导演黄蜀芹的电话,说看好他的小说《早安,美利坚》而邀请他写电视剧本,他的第一部剧本是《情感签证》。
老 木(捷克):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是思维知觉对感应直觉的文字形式的间接表达会
老木,既是作家也是哲学家。
他的长篇小说新著《老木》一经出版就引发热议。他精益求精的打磨佳作,精神可嘉。他认为任何二元对立的双方方,都能找到一个切合点。我们也需要找到中西文化的结合点。西方文化信奉上帝,一元归宗,以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为主体。东方文化多元归宗,以辩证逻辑为主体。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共通的内容,可以通过协商来实现对话,寻找和谐、妥协,共赢之道,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就是人类总的文化遗产,这正是一带一路文化语境下所需要的全新思维方式。
蓉 子(新加坡):新加坡人讲的中国故事
蓉子,新加坡的著名作家。
她讲述了一位省级市委书记的真实故事。他为人处世公正廉明,最反对谋私利。有人想借他的名义写传记化缘百万,被他断然拒绝。当他告老还乡后,祖屋倒塌而不加修葺。邻居大妈还对他说,“林书记,我在你祖屋里种了瓜”。后来,村民自发帮他建房子,他将之改为文化村中心,方便各村联谊。林书记实在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让人肃然起敬。
贰/ 非虚构 重考证
最 近
海内外作家纷纷转向非虚构写作
都是历经多年实证采访调查后
方才落笔成文,扎实厚重
陈 河(加拿大):海外华人相通的血脉和气息
陈河新作《甲骨时光》一书热销,风头无两。此次他讲的是以十年时间写成的关于马来西亚的两本书,书中采写了华裔老兵的抗战故事。之所以在冰雪世界写热带故事,是因被细节感动。如在日本战机狂轰滥炸时,中国士兵在昆明飞机场岿然不动地站岗,国外友人见此情景无不赞叹,中国人肯定能打赢这场战争。
陈河说,在写作中感受到海外华人相通的血脉和气息。如写马来西亚故事,获得郁达夫小说奖,仿佛是告慰郁达夫在天之灵。如偶遇接机者,其父亲就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实在是机缘巧合。无意中找到黎紫书,找到了采写人物的线索。在采访中,感受到拿督许霆延等老华人华侨的革命情怀,中华民族的精神就像大河般渊源流长。
施 玮(美国):文学艺术的跨境创作
施玮,是成功的跨界艺术家。
她不仅是诗人、画家,还是小说家、学者。
她讲如何活用跨界艺术,以多领域艺术的交融来讲好中国故事。从跨界到跨境,进入境界意象、时空和思想领域的跨境。其跨境艺术创作的基石,是从中国古典的“性灵说”到“灵性文学艺术”的诠释与传承,写出人的生命尊严和灵性之光。她年轻时写诗歌,中年写小说,准备晚年时写散文。最新出版长篇小说《叛教者》,广受不同人群的好评。
此作在广泛采访和收集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而且,选用多元视角反映一群基督徒的命运和人性的多面性。在收集材料过程中,见证人一个个因年长而去世。施玮感到有一份作家的使命,她想让这些生命借着自己的文字复活,不被淹没。于是,她像写博士论文一样处理繁杂的材料,全情投入写作。她在诗歌和小说中寻求思想、视角和审美的跨境,描写海内外生活,写出了新的境界。
蓝博洲(中国台湾):寻访被湮灭的台湾理想主义
蓝博洲,是台湾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
他讲为何要去追溯台湾共产党的故事的心路历程,如何寻找被湮灭的台湾理想主义。他说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都是,明年中秋我们要打回大陆,大陆同胞都很艰苦。他就问老师:大陆吃香蕉皮,那香蕉谁吃?结果被罚站。他读大学时接触到抗日作家杨逵,因为跟其孙辈同学。当年参加杨逵的告别仪式,看到大批的政治犯井然有序地列队。他们坐了十多年的牢狱,但是年轻人都不知这些前辈的故事。为此,他决定去采写历史人物,由此感到自己的魂魄被吸走了,为革命者的理想主义而感动,感到了台湾的希望。历经十几年的调查,他写成了报告文学《台北的恋人》。
葛 亮(中国香港):片墙看破尽——历史的在场与重现
葛亮,是香港文坛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
近年频频获得各类文学大奖,备受瞩目。
他讲的论题是《片墙看破尽——历史的在场与重现》。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朱雀》和《北鸢》都聚焦于民国故事。台湾版和大陆版新著《北鸢》成为热销小说,反响热烈。为写《北鸢》他用七年时间追溯祖父和外祖父的家族故事,采访他们的师友故交。用三年收集资料,做了一百多万字的笔记。但是,一边采访的过程中,前辈逐渐故去,如王世襄、范用、李可染,艾青。因之感悟到一种个人方式的离开,一个时代随之而逝去,个人的无力,历史的无奈,于是,决定改用非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爷爷和同龄人故事和那个时代。
周蜜蜜(中国香港):小说《少女少女》的创作
周蜜蜜,香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分享了新作《少女少女》的创作体会。
人们的情感性爱生活在不同时代各有不同。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批学生上山下乡,青少年没有接受性教育。然而,越是性无知,越向性开放。于是,性封闭与性开放两极反差并存,给当代女性带来冲击。有些少女嫌弃家里太闷,想要独立自主的生活,自己赚钱去买名牌。结果,在网络聊天中陷入援助交际团伙,走上卖淫生活落入黑社会掌控。小说讲述援交少女的现实状况,反映的问题让人惊心动魄,全书写得丝丝入扣。上届研讨会,她分析黄碧云的非虚构写作。如今,她也取法于黄碧云的《烈佬传》,切实关注草根生存状态。
虹影:我生命的24小时 — 为何写米米朵拉
幻想与非虚构文学相映成趣。
海内外著名作家虹影,早已功成名就。
其作品问世,总能引发追捧潮。她深情讲述新作《米米朵拉》,为何采用幻想小说手法。因为生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昨天的事情已经删除了,明天也不考虑,她想用好二十四个小时打捞记忆记住历史。如果没有残酷的,让人恐惧的过往历史对照,幻想就没有意义。她想通过孩子寻找母亲的故事,来探讨理想的国度是否存在的问题,如何从文学中找到力量。
叁/ 重情义 反传统
刘荒田(美国):海外从事散文写作的体会
刘荒田,美国著名散文家。
讲海外从事散文写作,用几个故事串讲乡愁百年史,指出要讲述第一手的乡愁。最初的海外华人有家归不得,只能尸骨还乡。然后,华人终于有实力来还乡,但是,快到中国海,快到中国时,却没有一个人欢呼,大家都沉默。目睹此景的外国人很奇怪,为何他们一脸欣慰痛苦的表情也没有,以为他们冷漠。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家乡亲人是否还活着,家,还在不在?每一个人都忧心忡忡。
乡愁,是有家归不得。他说,自己去美国三十六年,乡愁不再是悲哀的,难舍难离的。在和平时代繁荣时代,享有的特权就是,乡愁是甜蜜的,酸酸的,像感冒的温柔,这是优雅的、快乐的乡愁。
戴小华(马来西亚):四十载马中情——族情.乡情.亲情
戴小华,马来西亚著名作家,
深情讲演四十载马中情。
她生于台湾,后嫁入马来西亚。在台湾她是外省人,在马来西亚她是外来移民,在中国大陆她是旅外华侨。不知此身所属,为解思乡之苦,于是,她写了《沙城》。后来,带此作品回到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政府解禁前的第一位文化使者。
她很早就进入了华文文学学界,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往返故乡,感受亲情。组织各类文学活动,感受族情。她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优秀之处。华人语言伟大,唯有语言和文化能联系人,无论何处都能建立华人们的精神家园。
袁 霓(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人民与中国的情谊——吾斯曼与余士甘的中国情
著名作家袁霓,讲印度尼西亚人民与中国的情谊。
通过讲述一个印尼人对中国友好的故事来再现。巫曼,穆斯林教徒,因喜爱中华文化到中国学习。回国后,参加印中友好协会的建设工作。后来,该协会被政府撤销。1998年,巫曼四处奔走,要求复会,经过一年努力后得偿所愿。他为印中两国的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更多印中朋友了解中国。袁霓建议多创办两国之间的友好活动,让两国留学生互派学习,鼓励更多的当地人来讲好中国故事。
黎紫书(马来西亚):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反思纬度
黎紫书,近年来几乎横扫各类文学奖项。
她讲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反思纬度。如今,八零九零后的作家都崭露头角。自己正好承前启后站在中间,清晰看到前辈和后辈的状况,两相比较之下感受很深。自己是马华侨民的第四代,移民了那么多代还会说汉语。这是因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教育被打压和禁止,但越是被禁止的越被捍卫和流传。新加坡不禁止汉语,汉语反而慢慢消失。
很多世界华人都是第二三代就已经不会讲汉语了。年轻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已经有大的变化:“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华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有新的找寻,在历史上找寻独立性。这让人忧虑的新情况,要有新的策略来调整。
卢新华(美国):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卢新华成名早,是众所周知的伤痕文学作家。
他讲寓言故事《财富如水》。赌场发牌者提芬妮,她本是西贡的食油大王的后代,为什么会沦落赌场?原来,其曾在家乡曾遭遇强暴,父母只好送她偷渡美国,结果遭遇海难。在大船即将倾覆之时,船长哀求大家舍财,并自己带头丢掉了金条。当船上人都纷纷抛弃各种负累身外物之后,很快,大海就风平浪静了,大家平安抵达了目的地。财富如水,有舍才有得,寓言故事讲述了深刻的佛理。
海外的作家们深情地讲演了如何打通中外,亲历亲为实地考察,讲好中国故事、华人故事。他们各有高招,勇于开拓新路,写好新人,抒写血脉相连的中华文化情。世界因他们而更添精彩。
作者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出版书籍《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港台叙事选读》。
海外创作的华文作家们,
作品基本不是各自所旅居国家里当地母语创作,
所以属于“边缘”文学。
而在中国,
又是因为作品来自海外,
也列入非主流文学内容。
在两边夹缝中,绝大部分无法靠写作生存的海外华裔作家,他们身上有一种最最难得的特质: 因为没有功利,所以他们的作品“纯粹”与“率真”并存,字里行间里渗透着他们对传承中国文化心路历程中的那份苦苦耕耘。
一代又一代的新移民,
继续讲着他们心中《中国的、华人的故事》,
他们讲给自己听,
他们更讲给世界听。
这些年龄参差不齐的新老作家们,只因那份无法释怀的华文创作“苦恋”,让许许多多被忘却、被久远的故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海外创作的华文作家们,他们的共同特质是,远离功利创作出最纯粹的作品,字里行间里渗透着对创作的苦苦耕耘。他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亦是中国的故事。讲给自己听,更讲给世界听。
【留美学子】篇篇精选
已发表数百篇 教育/留学 精彩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