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华野副参谋长张元寿
缅怀华野副参谋长张元寿
□王贵垣 林泉镇
张元寿
记得1980年代初,我们读初中,课余时间阅读到了大部头小说《红日》。书中描绘的战火纷飞情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张灵甫74师的前前后后为原型而创作的。加上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淮海战役如何惊险、如何包围与反包围形成七重包围圈,不由自主地在自己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尽量多地关注陈粟大军的战况与战绩。特别是一代战神粟裕诸多高风亮节的故事,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的崇高!
然而,我们还是属于孤陋寡闻了。直到前段时间,我们才获悉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高级指挥员中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是永定培丰田地人!
2020年国庆假期第,我们慕名来到了培丰田地,参观正在建设中的铁军文化产业园。这铁军文化园,是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及新四军的红色历史,当然也是为了纪念张元寿副参谋长。
张元寿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我军优秀的后勤专家。在中央苏区时,就被调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总供给部工作,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后勤工作生涯。
长征途中,他任中央红军先遣司令部后勤处长,负责筹集军需物资。筹措军需之难,我们在小学课文《丰碑》中,已经被所描写的军需处长自身被冻死所震撼而略知一二。参加过长征的人,回忆起那个岁月,都会说:最困难的是没的吃,连树皮、草根都拿来当食物了。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张元寿想尽了办法。部队一到驻地,别人休整,他却要带领同志们,一边做群众工作,一边征购粮食,经常半夜才回来;不待天明,别人尚未启程,他已早早踏上征途。有时沿途群众跑光了,他就远离主力,冒险深入敌后搞粮食。在他的努力下,有效地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后勤补给。当他了解到辣椒、生姜、白酒可以抵挡一阵寒冷,就想方设法采购来,分发到部队。长征的战友们,他们靠辣椒生姜白酒御寒,翻越大雪山的经历,是一定不会忘记的。
抗日战争中,张元寿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1938年到新四军,任总兵站站长。在华东野战军,他是分管后勤工作的副参谋长。
自古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的仗”。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不知有多少回就是因为粮草跟不上而功亏一篑。人们所熟知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其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小推车推出来的”密切相关。在当时困难的情况下,从莱芜战役开始,山东野战军的每一次战役,再困难都能保证参战军民(莱芜战役军队20.5万人,民工17.1万人)每人每天最少2斤粮、1斤菜、几钱油。难以想象的是,还有虾皮、海带、粉丝……这一切都和张元寿的努力分不开。陈毅司令员曾说:“张元寿同志很好,见到军队吃、穿、用的事就抓。他是后勤专家!”粟裕副司令员更是放心地说:“有元寿同志协助,打起仗来,我无后顾之忧。”
张元寿(左二站着)在延安抗大第二期学习期间与杨得志、武竞天、刘忠、罗华生、宋连、黄志勇的合影
人们在谈论历史、谈论军事时,常常津津乐道的是战略战术的奇妙精巧,攻城拔坚的英勇顽强,而对支撑这可歌可泣壮举背后的基石——后勤工作,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忽视。后勤工作细致琐碎,但却十分重要,无论领袖、将帅、战士,都离不开吃饭、穿衣,都需要枪械、弹药。
因此,张元寿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为革命立下的功勋是绝对不能被忘记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他的一份功绩。
今天我们抚今追昔,在张元寿的家乡寻找他的痕迹,发现族谱资料和申元书院有他的前期简介和牺牲简介:张元寿(1913-1947),田地岭东村人,1927年投身于革命斗争,1928年3月参加“后田暴动”。1929年8月,张元寿组织“田地暴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担任田地赤卫大队大队长。1930年春,编入红十二军,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同年底入党。
莱芜战役胜利后,张元寿到各战场巡视, 拟将国民党军队遗弃的武器加以收集,装备部队。1947年3月的一天,乘车抵张店近郊时,突遭国民党飞机扫射,他急忙指挥同行人员隐蔽,自己却中弹牺牲。其遗体安葬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2013年5月7日在张元寿烈士的家乡永定召开了纪念张元寿烈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陈昊苏(陈毅之子)、粟戎生(粟裕之子)、邓淮生(邓子恢之子)、张光东(张云逸之子)、张延忠(张鼎丞之女)、谭小光(谭震林之子)、江旅安(江渭清之子)、罗新安(罗炳辉之子)、叶小楠(叶飞之女)等革命后代,张元寿烈士的弟弟张元辉,子女张定远、朱惠英、胡晓航及省、市、县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我们不时撰写一些红色文化的文章,常常写着写着,不觉泪眼模糊,为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而感动。他们时刻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