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70):此行最危险的敌人——吐蕃出现了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62)

唐军第一步先到昆陵军区(昆陵都护府)集合,这里是'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的地盘。这时,弥射的堂哥步真来找苏海政。

'(步真)密谓海政曰:“弥射谋反,请诛之。”时海政兵才数千,悬师在弥射境内,集军吏而谋曰:“弥射若反,我辈无噍类,不如先事诛之。”乃矫称敕,令大总管赍帛数万段赐可汗及诸酋长。兴昔亡帅其徒受赐,海政悉收斩之。其鼠尼施、拔塞干两部亡走。海政与继往绝追讨,平之。

步真和弥射这哥俩其实早有旧怨。最早李世民封弥射为西突厥可汗,步真不服,挑动一帮人造反,弥射被闹得干不下去,只好下野跑到长安避难。步真得意洋洋,自封为可汗,高兴了没多久,'部落不服,步真复携家属入朝’,自己也压不住阵脚,和弥射一样灰溜溜跑到长安,两人共同接受唐朝庇护。

这次步真又来挑事,找苏海政打小报告,说大事不好,弥射要谋反,请大总管赶紧先把他拿下。

谋反这东西,说有就有,尤其象突厥这些酋长,天高皇帝远,哪有样样事情都守规矩,挑他点毛病很容易。苏海政说'如果弥射谋反,我们就死定了。’说明谋反只是种猜测,并没有过硬的证据。

不管有没有证据,反正苏海政被说服了,把弥射和手下酋长全体诱杀,几个跑掉的也没放过,追上去通通干掉。

步真和苏海政这么一搞,后果是严重的:正经敌人还没见着,自己内部先大开杀戒,下一步这仗怎么打?

果然:'军还,至疏勒南,弓月部复引吐蕃之众来,欲与唐兵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

当此行最危险的敌人——吐蕃出现时,唐军已无力再战。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䫻(yù)海战役中,一个叫郭某某的人参加了三次战斗,三次都记一等功('沙泽阵、缬岭阵、东熊陆岭阵并第一勋。’)一等功什么概念?郭某的档案中统共就这么三次一等功记录,说明什么?说明前期战斗相当激烈。

这种情况下,苏海政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怎么在保全面子的前提下,把弟兄们平安地带回去。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他想到的办法也很简单:出钱。

这是个老办法,当初李渊、李世民都用过:这边出钱,那边撤兵,花钱买平安。如果还能签个好看点的条约,那就更好。

看起来,苏海政这几条都搞定了,因此他回来后,没听说受什么处分。他虽然没受处分,但对唐朝来说,这显然是一场得不偿失、甚至可以说损失惨重的军事行动。

第一,本来唐朝在西突厥立两个可汗,相互制约、分而制之。现在干掉一个,剩下一个,给将来管理造成很大隐患。何况剩下这个是向来就不安分的步真。

第二,弓月和吐蕃勾结,这种挑事的不但没打掉,反而还送钱保命,老大的脸面何在?

至于和约,不管多漂亮,签了就等于失败。当初李世民和颉利签和约,因为突厥强中国弱。现在唐朝是西域公认的老大,向来发号施令,岂能讨价还价?设想一下:有人跑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和美国打一仗、签个和平条约,会是什么情况?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为什么反应那么强烈?就因为'我的地盘我作主’。

唐朝最后、也是最大的损失:失掉道义。自己立的可汗自己又除掉,关键还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你叫其他人怎么想?

对应的,吐蕃一是打击了唐朝的威信,二是争取了当地部落的支持:'其后吐蕃盛言弥射不反,为步真所诬,而海政不能审察,滥行诛戮。’抓住唐朝最大的错误,在宣传战线发起猛攻。

䫻海战役后,西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诸部落皆以兴昔亡为冤,各有离心。继往绝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

这步真(继往绝可汗)看来真是没有当头的命,害死弥射没多久,自己也翘了辫子。

十姓部落总要有个头啊。阿史那都支是原来弥射手下一个部落首领;李遮匐原名阿史那遮匐,归顺唐朝后赐姓李,是步真手下一个部落首领。两人分别取代弥射和步真的地位,这回真的反叛唐朝,带着各部落倒向吐蕃。

形势恶化一个典型事件,是前宰相来济之死。

来济因反对立武则天作皇后,被发配到庭州(新疆吉木萨尔)做刺史。就在弥射被杀这年,'西突厥寇庭州’,来济迎战阵亡。

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这三个州,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出了玉门关就是这三个州,如今突厥都打到这儿来了,说明唐朝在西域的形势,着实不容乐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