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的大理段氏,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家族?
大理段氏是建立了大理国政权,统治了云南全境三百多年、又在蒙元王朝治下,继续统治云南中西部地区一百多年的家族。根据《南诏野史》《段氏宗谱》记载,大理段氏先祖,出自河西武威郡。而天下段氏”郡望“即为武威,据传是东汉名将、太尉段颖的后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段氏出过许多历史名人,比如北凉开国君主段业,北齐名将、左丞相段韶,唐朝名臣段志玄、段秀实等人。
然而,虽然大理段氏自称武威段氏后裔,但是其特殊的父子重名制和连名制取名方式,完全不同于汉人家族尊重先人、礼敬父祖的避讳原则,反而正是北方鲜卑族的习俗。
大理段氏家族的取名方式,是祖,父,子三代的名字,竟然都可以用同一个字排行。比如”大理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他的儿子是“大理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小说中的“段誉”) ,而段正严的儿子,是“大理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
又比如段正兴的儿子,就是“大理宣宗功极皇帝” 段智兴(即小说中的“南帝一灯大师”),
段智兴的儿子,是“大理享天皇帝”段智廉,段智廉的儿子是“大理神宗天开皇帝”段智祥,段智祥的儿子是“大理孝义皇帝”段祥兴,段祥兴的儿子是大理末代皇帝、“天定贤王”段兴智。——这整整五代人,竟然四代都有“智”字。
如果是在真正汉人皇朝,不同辈分的皇帝的名字,是取名时必须避讳,而绝不允许有相同字眼的。这也足以证明,大理段氏的汉人身份实为冒充,他们实际上正是“五胡乱华"时的鲜卑后裔。
南北朝时期,鲜卑各部族都归顺了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北魏孝文帝宣布汉化改革后,他们往往假托汉人名门望族之后,而鲜卑段氏同样因此自称为武威段氏后人。其中一个名叫段延的人迁居云南,就是后来大理段氏的先祖了。段延的子孙和当地的”白蛮“(即今天的白族)杂居同婚,几代人后,实质上也成为”白蛮“部族的一员。
唐玄宗天宝年间时,段延的后人段俭魏,跟随南诏国王阁逻凤起兵反唐,并在西洱河之战,指挥南诏军大败唐朝剑南节度使部十万大军,唐军是役战死六万人。段俭魏被封为南诏国清平官(即宰相),大理段氏因此发迹。
南诏立国后,联合吐蕃,和唐朝陆续发生数次大规模战争,时间持续百年,后来被晚唐名将髙骈在安南之战斩首三万,又在侵攻西川的战争中被髙骈连续大败,覆军杀将。原本依附南诏的众多土蛮部族也纷纷归顺唐朝,最后窘迫到了15岁以下男丁被迫从军,国内完全依靠妇女耕种的地步。
趁着南诏国势日衰,汉人权臣郑买嗣发难,夺取政权,将南诏皇族800余人斩尽杀绝。郑氏传袭三世后,又被白蛮权臣杨干贞篡夺。而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也趁着政局变易不稳的良机,邀集当地土蛮三十七部十余万大军,攻灭杨干贞,于公元937年,建立了大理国政权。
段思平死后,其弟段思良废其子而自立为帝,随后本为兵侯(兵马元帅)的开国功臣高氏家族,便趁着段思平,段思良两系相争的良机,把持朝政,多行废立,终于将大理政权牢牢把控在手,世袭相国之位,而段氏皇帝则形同傀儡,一直到公元1254年,蒙古忽必烈大军南下攻灭大理国为止,皆是如此。
大理被蒙古攻灭后,国相高氏被杀,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投降,被蒙古人封为大理总管,继续统治云南中西部地区一百余年,终于到公元1382年,明朝大军开进云南,才真正终结了段氏一族的统治。此后,其子孙散居云南各地,至今仍然为当地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