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火炬”照亮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 孟 旭
3大主题展区、51个特装展馆、2场专业评奖、3场专业论坛、10个分会场活动……9月23日,作为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十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10年来,“创博会”已逐渐成为苏州促进文化贸易和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也是苏州聚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
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苏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没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苏州人深谙此理。今年1月,苏州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关于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等一批文件,致力于以更优的项目政策、企业政策、人才政策,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以产业赋能,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大项目云集 凸显文化硬实力
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加速布局,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姑苏实验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长三角数字声音研究院先后揭牌,“苏作馆”上海国展中心旗舰店开馆……今年以来,苏州文化产业项目潮涌动不止,累计已认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65个,总投资1200亿元。
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历史遗存底蕴深厚,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文化艺术星光璀璨,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级旅游景区53家。然而,与苏州享有的文化盛名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苏州的文化产业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整体质量,都还有差距。
认识到这一点,苏州着力用项目思维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今年5月,在苏州·中国文化产业峰会上,苏州发布文化产业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与基础,阐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空间格局、重点领域、主要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构建起结构合理、富有创意、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协同效应显著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根据白皮书,苏州将对全市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即以姑苏区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串联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区的“文化制造产业带”,贯穿太仓、常熟、昆山、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吴江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带”,位于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数字文化产业功能区”。
作为对白皮书的补充,苏州文旅产业招商说明同步发布,明确苏州市级财政每年将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新增投资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扶持;对文化旅游领域新增投资建设项目,最高给予400万元扶持;对新增头部平台型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给予1亿元扶持。
苏州各板块也纷纷发力,锚定“倍增”目标,加速集聚文化产业头部资源。根据各自的城市规划和资源特色,全市10个板块共推出80个文化产业招商资源和载体,全方位展示丰厚的产业资源和广阔的产业前景,为优质文化企业来苏投资提供便利。
今年6月,张家港举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集中签下中细软集团、雷迪森温泉度假酒店等16个重大文旅项目。据介绍,张家港将依托现有的软件(动漫)产业园、巢代智能居家设计产业园等五大载体,积极培育数字文旅新消费、数字工业设计、工艺品行业数字转型、文化智能装备制造、包装印刷产业绿色转型、文化金融创新试点等七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多业态融合 重构消费新模式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苏州推出全新的夜经济品牌“夜Zui苏州”,一系列精彩活动密集上演。
在苏州高新区,“夜映狮山”夜市系列活动启动,首次引入“新石器无人车”,将无人驾驶前沿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变化,为消费者带来“触手可及”的服务体验;在相城区,相城国际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活力岛商业街夜市、高铁新城夏夜不落幕市集、阳澄湖度假区村上湖舍DIY湖边蟹宴等,将成为市民游客夜游苏州新的“打卡点”;在吴江区,“夜读东太湖”长三角地区中秋诗歌朗诵会举办,13位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受邀参加,围绕“江南”与“太湖”等内容展开交流讨论……
从中不难看出,眼下在苏州,越来越多的夜间消费活动逐渐呈现出新趋势:既充满“烟火气”,又彰显“文化范儿”。一言以蔽之,夜经济不仅是“吃喝”,更要有文化特色。
文化点亮“夜经济”,是苏州以“文化+”促进多业态融合、创新消费模式的一项有力尝试。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兵说,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随着腰包越来越鼓、脑袋越来越富,苏城百姓对文化消费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满足这样的需求?苏州的做法是:把“融合”作为谋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重点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商贸、会展、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更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以产业繁荣带动消费升级。
以文化+旅游为例,常熟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引领,融合红色文化、山水人文、运动健身、长江岸线等特色资源,打造“四色游”品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题旅游体系。其中,“红色游”以沙家浜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打造长三角传承红色基因的首选地;“绿色游”利用“山水入城”的自然禀赋和“崇文重教”的人文资源,开发融合型文旅产品;“蓝色游”统筹户外体育健身资源,利用精品赛事提升人气;“彩色游”依托长江岸线“一岛一湾一江滩”的独特风貌,呈现“江海交汇七彩洲”。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的碧螺茶文化共享农庄,每到假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该农庄工作人员朱建芬说,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和周边村民的茶果园,共同形成了现在的碧螺茶文化共享农庄。“我们以博物馆为载体,与周边农户签约,将附近若干个茶果园的资源纳入进来,连通起文化展示、技艺传授、茶果采摘、种植认领、主题民宿等多种业态。”据介绍,去年起,苏州启动建设共享农庄(乡村民宿),探索以涉农经营主体为载体,实现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弥补苏州缺乏高端乡村文旅产品的短板。到2022年,苏州预计将培育100个共享农庄(乡村民宿)。
文化产业与关联业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重构了文化消费新模式,用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利益的共享,铺就了苏州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路径”。
数字化赋能 开辟产业新蓝海
太仓天镜湖旁,有一个风景秀丽的电竞小镇。这里聚集了70多家电竞相关企业,入驻电竞俱乐部7家,下属战队30支,业务覆盖赛事运营、内容制作、俱乐部运营、主播经纪等领域。2011年起至今,小镇每年举办电竞相关赛事活动超300场次。“这些数据表明,一条更加完整的电竞产业链正在形成。”太仓高新区相关负责同志说,热爱电竞的年轻人在小镇不断汇聚,为城市带来活力。
今年5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及电竞,提出要促进电子竞技与游戏游艺行业融合发展。根据《规划》,电竞相关的文化产业,其内容核心聚焦于产业展现出的数字化优势,这也是“十四五”重点关注的方向。
当前,数字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方方面面,有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代表着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紧抓这一机遇,苏州提出要树立“互联网+”理念,以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精品内容创作为核心,做大做强动漫游戏、影视娱乐、网络文化等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则是壮大文化产业的手段,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传统文化品牌成长的必经之路。”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旷峰说。大禹网络自成立以来,深耕短视频制作、网红IP孵化等领域,打造了“一禅小和尚”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动漫IP,短短6年已拥有超8亿网络粉丝。
大禹网络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久前作为省内唯一入选区域,上榜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认定名单。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江南文化的数字化输出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创制、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目前,园区累计有10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省1/4。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拥有数字文化企业近5000家,涵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创制、演艺娱乐等文创领域。这些企业发展现状如何?日前,苏州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内抽取60家数字文化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据调查结果,有一半企业认为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一痛点,苏州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健全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发布文化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目录,并将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高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紧缺人才列入“姑苏文化产业人才计划”重点引进目录,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