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球”的驱动作用
"丹田球”的驱动作用
文/马权友
我们练太极拳都懂得"以腰带手”、"以腰带臂”,也就是靠转腰带动肢体做整体运动,而不能肢体局部运动,否则就会造成用劲不整而散,使内劲不能贯通,气劲不顺畅,也会造成肩的妄动,破坏拳架的立身中正。我教太极拳时也时常提示大家要注意走腰,用上腰劲,以腰带动。我是这样练的,也是这样教的,而且几十年练拳后的今天,随着太极拳水平的提高,我感觉肚子里有"球体"了,而且练拳时这个"球体”还会转,助劲驱动外形动作,形成“内动带外动”。看来,练太极拳有比"腰带”更高的功法:那就是"丹田球的驱动”,在意念引领下,用"丹田球”驱腰,腰再带动全身运动。今后,我传拳也要向更深层次追求了。
一、丹田球感
经常有人问我:马权友老师你肚子怎么那么大,练太极拳也没减肥呵?"其实,这是长期放松身体练太极拳,让内气沉聚丹田,使中气充盈腰腹而形成的。肚子大了,腰粗了,练拳更有内劲了。而且,在懂了、会了身体越来越松后,越练中气越足。而且,随着练拳的深入,内气下沉积聚到丹田,大肚又变成肚子里有"气球”感,好像在丹田处形成圆活转动的球。练太极拳时,意念引领,这个球又会发生作用,内气鼓荡,加大腹压,增大内劲“发动机”的功率。"丹田球”通过"反转”会加大自身的功力,助推动作,真正是"以内带外",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太极拳论所示的"内不动,外不发”,和"内动带外动"的道理。
二、气沉丹田
要想形成"丹田球”,前提是丹田内气要充足。先练出腰腹中气足,再"气聚丹田”,便会形成"丹田球”。太极拳论《十三势歌》中就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说明练足中气非常必要。怎样练足中气?要求气沉丹田。
说"气沉丹田"前,先明确什么是丹田?丹田,是道家术语,其实没有具体的器官。虚拟的"丹田”是练功的“根本”,位置,一般说在脐下小腹之内,是人体重心所在,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松活弹抖劲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气沉丹田,其实就是让内气沉于小腹,让"胸空腹实”。这样心态坦然。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坚持苦练加巧练,剩下的就让时间去说话,功到自然成。什么是苦练?就是坚持不停地练,练够一定时间,练到一定程度,练有一定强度,否则不下苦功什么也没有。同时,还要巧练,就是练拳之中要悟拳。只要按照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去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塌腰,开胯圆裆、胸空腹实,渐渐地就能做到气沉丹田了。通过不断地练拳加上站桩,不停地积攒内气,气聚丹田,充实腰腹,自然而然地"丹田球”就来了,意念再让其转,自然"丹田球”就内转了。
三、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是练太极拳产内功的表现,感觉小腹丹田处似有一个立体的气球在旋转,以驱动腰部带动肢体做开合运动、做抖弹助发。这一切都要在意念引领下进行。
意念怎样引领"丹田内转”?我在练拳和传拳时在有些动作中注入了"丹田内转”,在加大内功发动机的功率的同时,在蓄劲时,让外在动作与"丹田球”同步转动,内外相合,以气运身,浩气流动,通经壮骨;在发直劲时,让"丹田球”反转,与发劲方向形成对拉,使内劲形成周身一家的混元对争劲;发横劲时,刹那突发,让丹田内转,螺旋震荡,松活弹抖,劲畅淋漓;在做"沉劲”时,让“丹田球"下沉,会形成"千斤坠”,压脚借地力,使功夫上身。
四、内转作用
对健身养生来说,"丹田内转”能够让丹田之气运行到两肾和命门,增强肾功能,对"炼精化气”、"还精补脑”有益处;能促进内脏器官的蠕动,对内脏器官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新陈代谢,及时排除宿便,养颜排毒。从技击的角度讲,"丹田内转”是内功的运化;是内气腾然鼓荡的推波助澜。通过"丹田内转",让内气催外形,防,有利于引化来力;攻,有利于提高内功发动机的功率,增强打击力度。
总之,先有气,再有球,后有转,利养生,保实战,乐其中,妙无穷。(本文作者马权友)
马权友,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学文化,全国公安文联作家会员、天津作家会员、天津滨海摄影家会员,中国武术七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师承王西安,至今已习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内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摘金夺银,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中华武术》上发表有关太极拳论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天津滨海电视台、宁河电视台、《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政法报》、《渤海时报》、北方网等媒体曾报道了马权友传授太极拳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