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化用之妙

  屈原《九歌·湘夫人》开篇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全部屈骚,“木叶”之词,仅此一见。对于《湘夫人》开头四句所营造的秋水茫茫、愁情悠悠的凄凉落寞之意境,历来为人们所激赏。明人胡应麟评赏曰:“'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自此出者。”(《诗薮》内编卷一)清人林云铭亦有很高的评价:“开篇'嫋嫋秋风’二句,是写景之妙。……'无边落木纷纷(按:当为“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实以'嫋嫋秋风’二句作蓝本也。《楚辞》开后人无数奇句,岂可轻易读过。”(《楚辞灯·湘夫人》)在众多受“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秋意境之美影响的唐代诗人中,当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最为精彩而典型。然而,胡应麟与林云铭皆未论及杜甫袭用之妙处,颇为遗憾。

  笔者认为,杜甫化用之妙,约有三端:其一,时空对写,境界阔大。“无边”者,即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无处不在也,形容落木之多,铺天盖地,空间寥廓苍茫无际也。“不尽”者,即由古而今、朝朝暮暮绵绵不绝之时间也,形容江水浩浩、奔腾向前。如此时空对举之描写,给人以俯仰天地,气象雄豪、境界阔大之感。其二,景中寓情,豪中见悲。落木萧萧天地间,容易使人产生人生之秋的感觉;长江滚滚向东流,自然令人感叹时光飞逝之无奈,因此,无形中便流露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不言愁而愁情自明矣。其三,句工而活,声律谐美。此联字字工对,但却一气流转,如建瓴走坂,百川东注,读来语畅气顺,毫无滞碍之感。加之“萧萧”、“滚滚”叠字的运用以及此联颇为强烈的动态感,遂共同构成了富于灵动和谐的声韵之美。尽管《登高》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万里悲秋常作客”),但是因为有了“无边落木”这一联阔大境界的支撑,遂使得杜甫《登高》之诗“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真是老杜的难能可贵之处。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