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你五成阳气,治半身瘫痪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中医理论,将深奥的医理通俗化,让中医贴近生活,大家好我是杰哥!欢迎来到杰哥讲坛!

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是自然的规律。然而生命的无常是我们无法规避,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可能昨天还和你在小区楼下唠叨儿女家常,今天就躺在医院的ICU重症室。

对于中过风的人来说,死亡也许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的一大堆后遗症。

偏瘫、口脸歪斜、半身不遂、严重者一辈子躺在床上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仅连累家人子女,还会拖累整个家庭。就算有幸康复也需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今天杰哥要讲的这个方子,就是治疗中风后遗症最好,最常用的一个方子。

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

也是王清任针对气虚血瘀理论,创造出益气活血的方式来活血化瘀,流传至今,可谓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连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也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列如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甚至一度让人产生了,中风就只能用这个方案,在无它法。

补阳还五汤:原方用量是,黄芪,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清代一两等于现在30克。

大家可能第一眼看上去,黄芪用量超大,而其它药用量非常小,不急。接下来还是请大家先跟着杰哥先来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回头我们在来考虑它的用量。

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子我们先从它的名字说起吧。

如果人体全部阳气是十分的话,那么半身不遂的人现在只有5分的阳气,剩下的一半阳气只够推动一半气血经络,其他5分元气已经丢失。

所以补阳还五,就是帮你找回已经丢失的另一半阳气。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一半的阳气,在这里指的是气虚。中风后人的气血大虚,无法推动经脉中的血液流通,经脉痹阻,血液就无法滋养身体躯干,造成瘫痪、半身不遂。

所以本方采用大量黄芪来推动血液,也体现了“气为血之帅”的中医理论。

如果没有气的带动,血液就会瘀滞,“血以活为贵”,血不活,瘀血就会把你的血管经络全部堵死。

有人会说黄芪不是固表的吗?会不会束表造成气血无法发散开来?在这里不用担心,如果用10克、15克、黄芪是固表的。

如果用大量黄芪,反而会把阳气补足,把气血带入经络,带入皮肤毛孔。

接下来,当归尾这味药,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当归尾就是当归。

如果把当归分成三个部分来说,当归上段部分是补血最好的,中段偏于养血,下段就是当归尾,最尚于活血。

接下来就是赤芍,大家可能听杰哥说的白芍比较多,赤芍好像说的比较少吧。
赤芍药性和白芍基本相同,唯一区别的就是白芍补而不散,赤芍散而不补。
赤芍能泻能散,主要以活血为主,能把血管经络里的淤堵散开、泻下。
接下来这味药就是地龙,地龙就是蚯蚓。地龙活血通络力量非常强。
中风后肢体僵硬麻木,手指伸张不开,就像土地太硬无法种植,这时候地龙进去,再僵硬的泥土都能松解。
地龙修复经络能力非常强,我们看把蚯蚓斩断几截,放在泥土中,它每一截都能各自成活,所以用地龙治疗中风后经络损伤是其它药不可替代的。
接下来这两味药就是,川芎、红花,也是行血通血的药。
川芎辛温走窜,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走窜的力非常强,被誉为“血中气药”。著名的速效救心丸中就有川芎。
红花味辛,辛味的药能走气,能入血行气,加速气的行走。
红花油知道吗?我们一些跌打损伤,淤青,肿胀,抹一点红花油第二天就能消肿散瘀,所以红花能活血散瘀。
最后是桃仁,就是桃子的果仁,桃仁能破血逐瘀,能破掉血中无用的血块打通瘀滞,让新血重生。
这里强调下这个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半年以后,半年内属于一个恢复期,人体正气就能恢复很大一部分。
这个方子在中风后血压体温恢复正常后,越早使用越好。
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的,偏瘫,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如果是全身瘫痪的人,这时候阳气已经丢了7-8分了,补阳还五,只能补还你一半阳气,效果要逊色一筹。
预防中风:
补阳还五汤不仅治疗中风后遗症,还能作为预防中风,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特别容易气虚,气虚必然血淤。
年老体虚,日落西山。补阳还五,能让岁月的脚步放慢,因为那些中风的人就是走的太快了,一下子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本方使用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黄芪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黄芪用量高出活血化瘀药的5倍量,主要体现出益气活血,气行则血行。

刚开始时可以先从30-60克,效果不显在慢慢加大,一般是120克。

活血化瘀的药量偏小,可调整用量:归尾12克,赤芍12克,地龙6克,川芎9克,红花9克,桃仁9克。

中医用药,就像裁缝量身裁衣,一人一方,切莫百人一方,千人一方的。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医药知识,仅供学习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