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管仲的无间道(五千年的点滴)

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齐桓公,他夺得国君位子的过程您可能也都了解一些。当时齐国比较混乱,齐襄公被杀,杀了他的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但是大伙儿都不服他,时间不长,他就也被杀死,魂归那世去者。这个时候国君的位子就出现了空缺,竞争者有两位,也就是在大乱之前到其他国家申请政治避难的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姜纠和姜小白。姜纠在鲁国,姜小白在莒国,就是现在的山东莒县。

我看了一下地图,从鲁国和莒国到达齐国都城临淄的距离差不太多,把这三个地方用线连起来,接近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当时的形势是,两边势均力敌,谁先回到临淄,谁就能当上国君,后到的就不仅仅是迟到扣工资的问题了,成王败寇的条件下基本上命就不是自己的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二位当时就在山东大地上上演了一场货真价实的生死时速。

后面的故事比较脍炙人口,姜纠的师傅管仲觉得这样比速度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主动跑去刺杀小白,暗地里突施冷箭,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上的钩子。小白立刻装死,管仲把消息告知姜纠,护送姜纠的鲁国军队就把脚步放慢了。姜小白躲在温车里继续加速前进,那当然是他先到达临淄,国内的高氏和国氏两大家族也都支持小白,拥立他登上国君大位。姜纠只能回到鲁国,在小白施加压力的情况下,鲁国只能杀了姜纠。齐国要求鲁国把姜纠的两位师傅召忽和管仲送回齐国,说是要在齐国杀了他们。召忽听说了,不愿意回国受辱,就自杀了。管仲坚决要求被押回齐国。《史记》里说是“请囚”。

紧接着《史记》的后面一段话应该不是再接下来的事情,而是一段倒笔书,说的是齐桓公做出这个决定的背景: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

大概意思就是本来齐桓公要杀了管仲,报一箭之仇。但是鲍叔牙劝他,说如果您就是想把齐国治理好,那您杀了管仲可以,我就能完成治理齐国的工作。但是您要是想要让齐国称霸天下,那就非要用管仲不可,我就不成了。这齐桓公才决定不杀管仲,而且任用他治理齐国。

对于这段记载,我首先是敬佩鲍叔牙的实诚和为国为民的一片公心。能主动拒绝升官发财的机会,关键是升官发财的机会本来就应该是他的,不用争取就有,但是他能够拒绝,为了国家推荐人才,这样的人物真不多。都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我之前说过,这里就不再细聊。不过让我对齐桓公这场生死时速有了其它的看法,就是那句“管仲知之,顾请往。”这就是说管仲知道他这趟回国死不了,是要获得重用,所以才请求被押回去。那么问题来了,管仲怎么知道的?

管仲知道自己死不了,我能想到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他了解自己的朋友鲍叔牙,知道他会这么说,而且肯定齐桓公会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也就是他算准了。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反正根据我的认知水平,一般如此能掐会算的都存在在评书或者小说里,因为人的思维最难把握,存在无数的变数,谁也不敢把宝押在以往的经验上。管仲的粉丝诸葛亮也并不是算无遗策,三个锦囊什么的是《三国演义》的加工,像管仲这样的人都是思虑周全的人,不会那么冒失,所以我最不认可的就是这个说法。

那么第二种,就是管仲关在鲁国,齐国派出密使,偷偷地把实情告诉了管仲,这样管仲心里才有了底。但是这个说法一样属于电视剧里常见的情节,管仲在鲁国是高级犯人,身边不可能没有人看着,那么齐国是怎么在戒备森严的看管当中把事情说清楚的,密谈还是捎进去一块竹子板写的,鲁国的看守就无动于衷?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比第一种可能性还小。

那么就剩下第三种可能了,就是管仲事先就知道自己肯定死不了,进入敌对阵营怎么就敢肯定自己死不了呢?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那就不是敌对阵营,敌对只是表面上的,他其实就是那个阵营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生死时速的片名就要改成无间道了。

下面就是我的结论:在两家开始竞速的时候,管仲就已经是姜小白一方的了,他一箭射向姜小白,姜小白装死,其实是他们联合演的一场戏,目的是骗过姜纠,让姜小白捷足先登。

不过要是紧紧靠着“管仲知之”这一句话就拿出这样的结论,这就很不负责任,想要证明一个观点,必须要有多个证据同时指向结论才行,否则就等同于信口开河,现在自媒体史学家当中不乏这样的人。我不想成为这路人,所以我还要有别的论据,这个论据就要从管仲这里找。

前面说了,管仲是诸葛亮的偶像,有经天纬地之才。后来辅佐齐桓公称霸过程中,很多次齐桓公的决定都被他当场推翻,拿出自己的意见。而扪心自问,齐桓公的一些决定,如果是我在当场,也会那么干。所以看得出管仲的眼光很高明,既然如此,他怎么能够干出这边射死(假定射死)姜小白,那边就放任放慢速度,慢慢悠悠往回溜达这样的事情呢。虽然说姜小白是姜纠天字第一号的敌人,但是也并不是说除掉姜小白就天下太平了,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早一分钟到达临淄,安全系数就高一点。如果管仲是正常发挥,那一定会劝告姜纠还要全速往回赶,一定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临淄,拿下君位。以我的心智来衡量,我都会这么做,何况管仲,这个做法明显发挥失常。

您可能会说当时他们不在一起,管仲没在姜纠身边,所以姜纠才会做出蠢事。可《史记》里说了,管仲射完小白之后是“驰报鲁”,就是第一时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姜纠。那么如果管仲真是保姜纠的,说明他们是随时联系的,姜纠的行动也会第一时间报给管仲,那么管仲完全有时间劝说姜纠加速前进,而他并没有,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在“驰报”中说: “小白已除掉,放心慢慢走吧”这样的话。

还有,管仲之所以没有跟姜纠在一起,是因为他是负责带兵封锁莒国回齐国的道路,截杀姜小白的。可是您可以翻所有的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说管仲的队伍和护送姜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遭遇战的,两家都没碰面。您别说管仲没有发现小白的队伍,扑空了。没发现怎么能射出那一箭的。

当然,您也可以说当时管仲认为姜小白已经死了,就撤军了。我只想说,以管仲的才能,不可能一箭完事就撒手不管,肯定还要监控一下,确定姜小白是否真的死了。您看《三国演义》,哪回有人装死哄骗对方,那边上不上当的都要多方求证才会相信,不可能那么大意,那些人的才能还不如管仲呢。

管仲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姜小白的队伍还在全速往临淄方向移动。面对这种情况,你我都会感觉有些不对,何况是他。而他一不拦截,二不报告姜纠,让他提速,几乎就是无所作为,像不像是故意放水打假球?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管仲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有三个可能:一是姜纠为人不怎么样,或者和管仲有矛盾,这个史书没有记载,不能瞎猜。第二个就是因为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问题,管仲为了维护交情,希望鲍叔牙和他坐到一条船上,以鲍叔牙的性格,他很难背叛自己的主人,管仲可以,保谁不都是齐国的国君吗,又没有里通外国。不过这样的说法也忒传奇了,我比较支持的是第三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是姜小白在国内支持率高,这个《史记》已经说了,小白在齐国的时候跟齐国的大夫高傒关系密切,公孙无知被杀,作为齐国豪门大族的高氏和国氏也是偷偷把消息传递给小白,让他回国继位。相比之下,姜纠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么另一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就是管仲什么时候倒向小白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国内的这个士大夫在中间牵的线,否则以鲍叔牙的为人,他很难干出这件事情来。但是如果事情都促成了再告诉鲍叔牙,他还不至于迂腐到不同意,毕竟是为自己主人好,鲍叔牙也不是道德洁癖。

而管仲这么做也不见得就是为自己考虑,毕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内士大夫的势力是很强的,而当时也不是一个秩序井然的时代。如果士大夫们跟国君有矛盾,很有可能会搞事情出来,齐国国内局势就不会稳定下来,动荡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的,所以管仲应该主要是从国家大局方面考虑的,这和他临死告诉齐桓公坚决不能让鲍叔牙接替自己是一样的,搞得自己为人被人质疑,但是确实出于为国家考虑。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如果管仲是自己人,鲍叔牙为什么还要干跟小白说那番话。这个我觉得有可能是《史记》对这个问题记载有的时间有误,有可能是之前士大夫联络这个事情时鲍叔牙说的,不过要是那个时候,他们说话一定很秘密,怎么能流传出来。所以我决得更可能是小白和鲍叔牙联合给别人演的一出戏,否则管仲回来就身居高位,肯定有人不服,毕竟他在面上还是对方的人,我们都是您的人,结果他来了就爬到我们头上,比我们位置都高。不是每个人都有鲍叔牙一样的伟大人格,肯定会有人不痛快,不痛快就不会配合,管仲的工作就不好开展。那么就让鲍叔牙出头说这么一番话,堵住反对者的嘴。他是头一号的功臣,应该坐在最高官位上,但是他公开表态,支持管仲坐在本来应该自己坐的位置。本主儿主动让贤,别人还能说什么。

(0)

相关推荐

  •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一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第一个出现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在位期间,姜氏齐国空前强大,但是在齐桓公却没有一个好结局.本文介绍下<史记>中关于齐桓公的记载.(本文是<齐太公世家>的 ...

  • ▷有声儿童历史小说 | 古小古穿越记 | 09:春秋五霸都很萌

    ♪ 点击上方绿标听历史穿越小说 本 期 提 要 你知道鲍鱼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一鸣惊人"的故事跟哪个春秋五霸有关吗?你知道五霸中谁的情商最高最受女人欢迎吗?你知道他们的萌点都在哪 ...

  • 知道进退的刘秀妹夫(五千年的点滴)

    东汉有两个着名的李通,一头一尾.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节目中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李通李文达.今天介绍东汉初年的这位李通,字次元.他是刘秀的老乡,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父亲是王莽的宗卿师, ...

  • 在黄河出生之前(五千年的点滴)

    第一篇好像就有点文不对题,五千年的点滴,结果写的是黄河还没有形成之前的事情,早过了五千年了,过了不少了.根据我查的资料,黄河形成的时间大概是距今115万年前,您说过了多少.我说的这个更早,起码距今20 ...

  • 在燧人氏的时代(五千年的点滴)

    今天说的这个还是在5000年的范围以外,因为这位燧人氏的事迹在<史记>上找不到专门的记载,<史记>开篇就是<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说,之前的都没有涉及.燧人氏包括其 ...

  • 03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五千年的点滴)

    这应该是正式进入五千年的历史之前的最后一篇,后面就正式进入华夏五千年文明了.还是那句话,我这个五千年的标准是<史记>有所记载的内容就划在五千年当中,<史记>没有记载的就算是史前 ...

  • 黄帝的军事思想(五千年的点滴)

    到了黄帝这里,我们算是正式进入五千年的范畴了,他是<史记>记载的第一个正式人物.<史记>上说黄帝属于轩辕部落,姓公孙,他的爹叫做少典,少典就是个人名,没有任何事迹,最大的成功就 ...

  • 中国拍马屁第一人(五千年的点滴)

    要光看史书记载的大禹登上帝位的过程,那么禹和舜基本上是一样的.舜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禹,没有给自己儿子商均.禹也一样,舜一死,他又把位子先给了商均,但是大伙再一次用脚投票,都往禹这儿跑,于是禹正式当上了 ...

  • 夏朝到底存在吗(五千年的点滴)

    一般我们现在说中国的王朝史,都会把夏朝作为开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这是我们小时候学历史时背诵的一首歌谣.那会儿还有一套儿童历史读物,叫做<上下五千年>,里面也说了很多夏朝的历史.所以 ...

  • 夏朝那些事儿(五千年的点滴)

    首先声明,今天说的这些夏朝的故事很难证明曾经真的发生过,就像上一段说的,夏朝本身就很模糊,只不过是书上有所记载,照搬照抄罢了. 话说夏启建国,家天下,当时都是部落联盟性质,所谓的天子也就是天下的带头大 ...

  • 中国第一位名厨(五千年的点滴)

    进入商朝,算是正式进入百分之百的信史范畴了.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真实还原的历史,在记载和流传的过程中,历史的原貌一直在不断变化,离开历史发生的原点越远,历史的真实度就越低,所以商朝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