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与“五通”名号流变探析(上)

“五显”与“五通”名号流变探析

吴海萍

微信版第805期

摘  要:基于史料分析和实地考察,本文观点如下:婺源五神(五显信仰)是纳入国家祀典的正神,经两宋、元明累次官封,先后有“五通”“五显”“五圣”等侯爵、公爵、王爵封号。“五通”这一名称有正邪之分,邪神“五通”自北宋至明朝均被视为应该禁止的淫祠。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正神“五显”与邪神“五通”逐渐混淆,至清朝完全融合,被视为邪神淫祠,遭到禁毁;在应对禁毁的过程中转化出“五路”“五猖”等名称,长期存在于江南各地。太湖流域盛行的五猖信仰即是正神“五显”和邪神“五通”混淆后的现存状态。

关键词:五显、五通、五圣、五路、五猖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Variety of Wuxian and Wutong

Abstract: With the textual analysis and the field work,the paper argues that, Wuyuan Five gods(The Wuxian Cult)is the orthodox gods, who received imperial honors for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Song times,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which it was entitled to abbreviations from Wutong, Wuxian, to Wusheng, and so forth. The notion of Wutong at the time implied a dualism between the right (zheng) and the evil (xie).As  evil spirits Wutong is repeatedly forbidden and ruin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Over its long development, the right god Wuxian or Wusheng were gradually imparted with the super natural features of the evil god Wutong. Three of them were historically considered as the one and same kind of heretical deviltry and witchcraft.As a result, Wuxian, Wusheng, and Wutong were all exterminat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 transformed itself into Wulu and Wuchang, both of which exist until today. The Wuchang Gathering, now a folk custom that has been prevailing in the Tai Lake Basin, is aritualized and modern representation of the Wuxian Cult that ming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il god (xie).

Key words:Wuxian;Wutong;Wusheng;Wulu;Wuchang

婺源五神(“五显”)的名号演变及其与“五通”的关系,是颇有意味的学术话题。学界有论者提出“五显”就是“五通”,明代中后期演变为财神;【1】认为“五通”具有不同于正神“五显”的邪性、与佛教五通仙人无承袭关系;【2】也有人认为“五通”与后世“五猖”有别。【3】然而,历史上“五通”与“五显”之异同;官方认知和民间信仰中的“五通”是否有区别;后世禁毁淫祠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五猖”是否由“五通”演变而来,其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本文就此再行讨论。

本文依据元代《五圣始末》 【4】、明代《婺源县灵顺庙》 【5】和清代《五显灵官祠》 【6】等资料,第一部分考证、梳理婺源五神于宋元明初屡受官封的大致经过,认为 “五通”“五显”“五圣”先后是婺源五神的侯爵、公爵、王爵封号;第二部分探讨“五通”的正邪之分,分析“五显”与“五通”混淆、禁毁、转化等内容;第三部分结合对周家村五猖馆和“跳五猖”祭仪的实地考察,认为五猖信仰是正神“五显”与邪神“五通”混淆后在当代的存在形式。

(一)宋、元、明初:“五通”“五显”“五圣”分别是婺源五神的侯爵、公爵、王爵封号【7】

关于五显信仰(婺源五神)的起源时间和地点,存在两种说法:因隋朝驸马产生于徽州府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 【8】、因唐朝商人王瑜产生于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9】 。南宋胡升在《星源志》中记载“婺源与德兴争祖庙”一事,说明围绕这两种说法的争论由来已久。【10】目前可见文物及文献资料显示,宋元时期人们已经较多地认为五显信仰发源于唐末徽州婺源。【11】

据《五圣始末》记载,婺源五神最初的庙号只有“五通”,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三月,受封庙额“灵顺”,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神。自此至明朝初年,婺源五神累次受封,先后得到“五通侯”“五显公”“五显王”“五圣王”等称号。婺源五神的受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受封为“五通侯”阶段:北宋宣和五年(1123)正月,五神受封二字侯爵封号,分别是“通贶”“通佑”“通泽”“通惠”“通济”;此后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绍兴十五年(1145)八月和乾道三年(1167)九月,五神侯爵封号经过三次加封,五神封至八字侯,其中都有“通”字,简称“五通侯”。 【12】

2.受封为“五显公”阶段:南宋淳熙元年(1174)五月,五神受封公爵,分别是“显应公”“显济公”“显祐公”“显灵公”“显宁公”;此后经淳熙十一年(1184)二月、庆元三年(1197)和庆元六年(1200)三次加封,五神封至八字公。【13】五神的公爵封号中都有“显”字,简称“五显公”。

3.受封为“五显王”阶段:南宋嘉泰二年(1202),五神受封王爵,曰“显聪王”“显明王”“显正王”“显直王”“显德王”;此后又经嘉定元年(1208)、约绍定三年(1230)之前和绍定六年(1233)三次加封,五神受封至八字王。【14】封号中都有“显”字,简称五显王。

4.受封为“五圣王”阶段:南宋淳祐四年(1244),改五神八字王封号中“应”“烈”“顺”“祐”“利”五字为“圣”字;又于宝祐五年(1257),改“广济”“广祐”“广惠”“广泽”“广成”为“福善”“福顺”“福应”“福祐”“福惠”,同时受封的还有王瑜祖父母、父母及妻子、妹妹;再于景定元年(1260),将“灵格”“灵护”“灵卫”“灵贶”“灵助”改为“孚仁”“孚义”“孚智”“孚信”“孚爱”。据《梦梁录》记载,经此次改封,五神封号分别是显聪昭圣孚仁福善王、显明昭圣孚义福顺王、显正昭圣孚智福应王、显直昭圣孚信福佑王、显德昭圣孚爱福惠王,简称“五圣王”。【15】

5.元朝两次受封:延佑元年(1314),婺源五神受赐庙额万寿灵顺五菩萨之庙;延佑六年(1319),五神封号改为“显仁协德昭圣孚应王”“显义协正昭圣孚惠王”“显礼协明昭圣孚泽王”“显智协聪昭圣孚济王”“显信协直昭圣孚祐王”。【16】随着婺源祖庭受封,“吴楚闽越之间皆祀之” 【17】,各地竞相兴建行祠,如延佑七年(1320)苏州织里桥兴建万寿灵顺行祠 。【18】

6.明朝位列南京十庙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明太祖改封五神名号为“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19】,在南京鸡鸣山之南建五显灵顺祠,【20】位列南京十庙之一,享受太常寺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春秋二祭。【21】洪武三十年(1397),经婺源王显奏请,允许民间为五显神修筑正庙两廊及华光楼。【22】

注释:

[1]【美】万志英著、陈仲丹译、刘永华校:《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64-107。【美】韩森(Valerie Hansen)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王兆乾:《五猖信仰与古代的殇祭》,《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2月。耿敬:《被逐出神探的财神——五猖》,《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第4期。杨宗红:《财神“五通”论》,《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杨宗红:《五通神信仰缘由考》,《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年7月。薛理禹:《东南沿海地区的五通神信仰》,《寻根》,2011年第4期。
[2]黄东阳:《利益算计下的崇奉——由<夷坚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内容》《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九卷第四期,2011年6月,页61-84。贾二强:《佛教与民间五通神信仰》,《佛学研究》,2003年第3期。贾二强:《说五显灵官和华光天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3]Guo Qitao :< Huizhou Mulian Operas, Conveying Confucian Ethics with “Demons and Gods ”>, Ph.D.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Berkeley,1994;Guo Qitao :<Exorcism and Money : The Symbolic World of the Five-fury Spiri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y,2003;Guo Qitao:< Ritual Operas and Mercantile Lineage :The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Huizhou>,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五圣始末》共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收录于元代坊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第二种收录于明代万历年间六卷本《搜神记》(即《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第三种收录于清代宣统元年刻印的七卷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文内简称为“元本”、“明本”、“清本”。李伟国、李剑国等专家一致认为元代坊刻本是底本。【元】淮海秦子晋撰:《五圣始末》,载《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影印。【明】张国祥撰:《搜神记》,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校梓本,见《道藏》第36册,影印明万历刻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佚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郁园校刊本,卷2。李伟国撰:《元明异本<搜神记>三种渊源异同论》,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李剑国撰:《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宁稼雨主编:《六朝小说学术档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5]【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熊月之总主编:“中国华东文献丛书”,卷29,“华东稀见文献”,北京:学院出版社,2010年,卷5,页42-44。《婺源县灵顺庙》按语引“旧志宋胡太史升云”,证明该文撰者直接或间接参考了胡升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编修的《星源志》,可以与《五圣始末》互证。
[6]【清】徐松著、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礼二〇》,页1071。
[7]兹录《五圣始末》“元本”原文如下:“自是神降格,有功于国,福佑斯民,无时不显。先是庙号止名五通,大观中始赐庙额曰灵顺。宣和年间封两字侯。绍兴中加四字侯。乾道年加八字侯。淳熙初封两字公。甲辰间封四字公。十一年加六字公。庆元六年加八字公。嘉泰二年封两字王。嘉定元年封四字王。累有阴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六年十一月告下,封八字王。” 注:《五圣始末》“明本”和“清本”记作“先是庙号上名五通”,“上”字当为“止”字误写,《婺源县灵顺庙》和《五显灵官祠》没有相关记载。《婺源县灵顺庙》将系五神受封“灵顺”庙额于“宋大观三年”,《五显灵官祠》系于“大观三年三月”。《五圣始末》“元本”记载五神于“庆元六年加八字王”,本文根据五显神受封经过考订为“庆元六年加八字公”,详考见后文。下文论证以《五圣始末》“元本”记载为底本,凡出于此的,将不再注明;参考《婺源县灵顺庙》、《五显灵官祠》二种资料,其中与前述记载相同的,亦不另行注明。
[8]【宋】洪迈撰:《夷坚志·三志·己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卷10“林刘举登科梦”条,页1379。
【9】【10】《五圣始末》“元本”。
[11]英国前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瓶,上有铭文“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婺源县“又名星源,初治清华,复治弦高,后徙今治。”黄清华、黄薇撰:《至正十一年铭清花云龙瓶考》,《文物》,2010年,第4期。【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第23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卷1,页153。
[12]注1: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五神侯爵封号分别加“善应”、“善助”、“善利”、“善及”、“善顺”二字,为四字侯。注2:绍兴十五年(1145)八月,又加“昭德”、“昭信”、“昭义”、“昭成”、“昭庆”二字,为六字侯;同年“信训别庙,封令一体称呼”。注3:乾道三年(1167)九月,再封“永福”、“永休”、“永康”、“永宁”、“永嘉”二字,为八字侯。
[13]注1:淳熙元年(1174),五神初封公爵。《五圣始末》记为“淳熙初”,《婺源县灵顺庙》记为“淳熙元年”,《五显灵官祠》记为“淳熙元年五月”,三者相符。注2:淳熙十一年(1184),五神加封“昭庆”“昭贶”“昭利”“昭济”“昭德”二字,为四字公。《五圣始末》记为“甲辰间封四字公”;《婺源县灵顺庙》记为“十一年各加二字”,《五显灵官祠》记为“十一年二月”。南宋孝宗统治期内的淳熙十一年(1184)正是甲辰年,三者相符。注3:庆元三年(1197),五神再加封“正顺”“正惠”“正应”“正助”“正祐”二字,为六字公。《五圣始末》的记载是“十一年加六字公”。自淳熙十一年(1184)五神加封四字公至嘉泰二年(1202)五神加封王爵,十八年间并没有使用时间长达十一年的年号,《五圣始末》中“十一年”的记载不准确,采信《婺源县灵顺庙》中“庆元三年”的记载。注4:庆元六年(1200),五神再加“广泽”“广利”“广惠”“广祐”“广应”二字,为八字公。《五圣始末》元、明、清三个版本和《婺源县灵顺庙》的相关记载均有出入。《五圣始末》“元本”、“明本”的记载是“庆元六年加八字王,嘉泰二年册封两字王”,文内前后矛盾;“清本”记为“庆元一年”(1195),时间尚且早于五神受封六字公的庆元三年(1197),明显有误。《婺源县灵顺庙》的记载是“六年各加二字,曰广泽、广利、广惠、广祐、广应。嘉泰二年特封王爵”。据前后文,五神于淳熙十一年(1184)加封六字公、至嘉泰二年(1202)始封王,期间只有“庆元”一个年号,且使用时间达到六年,推知五神于庆元六年加封为八字公,而非八字王。
[14]注1:南宋婺源人王炎撰《五显灵应集序》,云“太常加封以聪眀正直之徳,著于显号”。【宋】王炎撰:《五显灵应集序》,《双溪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55册,卷25,页720。注2:嘉定元年(1208),五神封号分别加“昭应”“昭烈”“昭顺”“昭祐”“昭利”,为四字王。《五圣始末》“元本”和“明本”系此事于嘉定元年(1208),而“清本”记载为“景定元年”。南宋“景定”年号的使用时间是1260年至1264年,明显晚于《五圣始末》的落款时间“癸巳紹定六年”(1233),“景定元年”的记载有误。注3:约在南宋绍定三年(1230)之前,五神因“累有阴助与江左,封六字王”,分别是“灵格”“灵护”“灵卫”“灵贶”“灵助”。《五圣始末》三本关于五神封六字王的时间记载都是“累有阴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婺源县灵顺庙》的记载是“后各加二字”,加封字号未详明。结合《五圣始末》对五神八字王号的记载:“理宗改封八字王号,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祐王,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第四位显直昭祐灵贶广泽王,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参考前后所赐封号,推知此次加封字号是“灵格”“灵护”“灵卫”“灵贶”“灵助”。参考成书于绍定三年(1230)的《海盐澉水志》,其中记载荆山悟空寺有五显灵官庙。据此推测五神加封含有“灵”字的六字王封号应该在绍定三年(1230)之前。又有《婺源县灵顺庙》记载此次加封字号是“孚仁、孚义、孚智、孚信、孚爱”,本文以为有误,详见后文。【宋】常棠纂:《澉水志》,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卷2,页4。注4:绍定六年(1233)五神再加二字,曰“广济”“广祐”“广惠”“广泽”“广成”,为八字王。《五圣始末》系此事于“六年十一月”,与文末落款时间“癸巳绍定六年三月三日”相矛盾,采信《婺源县灵顺庙》“六年”之说。
[15]《婺源县灵顺庙》记载五神于绍定三年(1230)之前分别加封“孚仁”“孚义”“孚智”“孚信”“孚爱”二字为六字王,又于景定元年(1260)将“孚仁”“孚义”“孚智”“孚信”“孚爱”改封为“灵格”“灵护”“灵卫”“灵贶”“灵助”。这种提法既无法与《五圣始末》记载的绍定六年(1233)五神受封的八字王号相印证,也无法与《梦梁录》互证,推测有误。【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34》,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影印本,巻14,页356。
[16]宋元交替之际,婺源县五显祖庭灵顺庙于南宋泰帝德祐元年(1275)和元朝武宗至大四年(1310)两遭火毁,后经汪元龙、汪元圭兄弟和元良臣、元良垕兄弟两次复建,于元朝仁宗延佑元年(1314),受赐庙额万寿灵顺五菩萨之庙。【元】程文海撰:《婺源山万寿灵顺五菩萨庙记》,《雪楼集》,台北:中央图书馆,1970年影印陶氏涉园本,卷13,页11。
[17]《雪楼集》,卷13,页11。
[18]【元】顾儒宝撰:《万寿祠记》,见【明】钱榖辑:《吴都文粹续集》,《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078》,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卷16,页445。【明】祝云明:《苏州五显神庙记》,见祝允明著、孙宝点校:《怀星堂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卷30,页629。
[19]【明】宋讷撰:《敕建五显灵顺祠记》,见《西隐文稿》,《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063》,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影印,明万历六年刘师鲁刻本,卷5,页144。
[20]【明】李贤、万安等纂:《大明一统志》,《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史部·205》,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卷6,页555。
[21]【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礼部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卷93,页530。
[22]五显信仰与佛教及其华光菩萨的结合,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笔者将另以专文讨论。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拓展阅读

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一)

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二)

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三)

张巡、许远信仰的降福总会(一)

张巡、许远信仰的降福总会(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