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清净居杂谈 原创作者:庞琦
小田海仙画《海仙画谱》
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提出十八种白描技法,作为初学绘画工具书。在明代后期逐渐进入文化界,称为“十八描”。江户时期日本画家小田海仙(化名王赢),绘制十八描图释进入中国,被收入《点石斋丛画》,名为《海仙画谱》逐步在中国发生影响。此图谱可以说是出口加工转内销产品。
提起“十八描”大家都感到高深莫测。其实,深入其中细细判别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错误。按照《海仙画谱》里介绍的十八种描法,其中多种描法名不符实,没有可行性。就是画家小田海仙本人也画不出来。可见这“十八描”只是为了凑数。以下对十八描进行解析:此描法的特点是:线条匀细,意态从容、流畅、婉转、自然。适合表现绫罗丝绸轻薄质料的服装。有圆润高贵的效果。古人经常用此法表现贵族阶层。左图《海仙画谱》没有把此描法的特点画出来。右图是正确的。
顾名思义,琴弦描应当是画出几条平直线,进行排列,形若琴弦。要有多条线,而不是专指一条线。在界画中可以有这种线,画衣纹不适合。既然叫这个名,就应当具备其特征,要名副其实,否则就不能随便起这个名。比如:“游丝描”名字起的就很贴切,顾名思义能想出来,也能画出来。琴弦描就画不出来,因为衣服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纹理。所以,此种描法不具备合理性,没有可行性。《海仙画谱》中也画不出这个特点。
此法为中锋用笔,线条细劲如铁丝环弯,起笔转折处要见笔意。李公麟、陈老莲等人都擅用铁线描。此描法没错,只是在《海仙画谱》中画的线条粗细不匀,折笔太多,缺乏铁线描的特点。右图是正确的。
此描原本就是画云水的笔法。中锋用笔,状如行云流水,婉转从容如游丝,线条流畅,舒卷自如,与游丝描法相类。如右图《维摩演教图》,中人物的衣纹具足这个特点。《海仙画谱》画家也理解了,只是画的不到位。
此法又称兰叶描。《海仙画谱》上面的文字:“正锋用尖笔成圭角如蚂蝗系”。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此描法应该是线条如兰叶,侧锋行笔如写行草书,笔痕婉转,宽窄曲直变化多端,最忌圭角。吴道子画人物善用此法,笔势飞动,衣袂飘举,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属于动感线型,宜于表现柔软较厚的衣料。图例没画出这一特点,图、文皆错。(右图是正确的)。再者,以“蚂蝗描”命名十分不雅。
《海仙画谱》中文字:“正锋而钉头,”这个说法是错的。起笔时,必须把笔尖侧锋按下去才能画出钉头来。画线条时用正锋或偏锋皆可,收尾尖细。清代画家任伯年善用此法。此笔法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天发神谶碑》书法。清代徐三庚、赵之谦用此笔法写篆书。此法可以应用在画中。《海仙画谱》中没有画出这个特点。右图是正确的。
《海仙画谱》上面的文字:“以淡墨成衣,皴而用浓墨,人多用之。”淡墨成衣是怎么画的没说明,既然是“皴”,就不是线描。这应当是“没骨”画法。(如右图,任伯年人物画。)至于浓墨淡墨,那是墨法,不是笔法,与线描无关。这一描法概念模糊,并无可行性。
这是山水画中“斧劈皴”的皴法,而不是线描法。这种笔法画出来的是“面”,而不是“线”。特别是橛头钉的“钉”字,更表明这是短笔划,不能用来画衣纹。如果把橛头钉拉成线就变形了,名字就要改。此法编入十八描,属于生搬硬套。
曹衣描是由北齐曹仲达所创,源于古印度健陀罗造像艺术。其特点是衣纹线条密集,紧贴身躯如出水湿衣,有“曹衣出水”之称。后人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说,为两种著名描法。虽说是描法,实际上属于线条排列法。在《海仙画谱》中没有把“曹衣描”的特点画出来。正确描法参照右图
线描的功用是为表现物体形态:有的线条圆转,宜于表现柔软物体。有的线条方折,适合表现坚硬物体。折芦描法原本是花鸟画中画芦苇的笔法。这种描法在适合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如果需要画匀细的方折线就不能套用了。若改成“折笔描”,将会容纳几种粗细不同的线型,具有概括性。如图:任伯年画“女娲补天”的方折线条。
这是花鸟画中的点子,不是画线条的笔法。不能用来画衣纹。因为它是“点”不是“线”。如果把点拉长成为线又不是橄榄了。这就好像拿一个铁球,起名为“铁球丝”。并要求别人用来当作铁丝捆东西,这不是很荒唐吗?在古代花鸟画中有许多类似的笔痕,有的点子可能像橄榄,有的可能象粽子,这只是一幅画的组成部分,构不成线描。《海仙画谱》中画的是把橄榄拉长,线条类似兰叶描。既然如此,那就用兰叶描好了,何必再节外生枝?此法纯属故弄玄虚。
枣核与橄榄二者外形相似,一大一小,都是“点”不是“线”,也不是画衣纹的笔法。如果用这些点连成线就成了串珠。编者哪怕是找一些能与线条类似的物种命名也能说得通。比如:以藤条、藤蔓命名尚可应用,因为那是“线”。若以藤花瓣、藤叶片命名就没法用,因为那是“点”。《海仙画谱》中也没画出枣核形,而是把枣核拉长,画成了“兰叶描”。以此可以证明“枣核描”画不出来,没有可行性,也是为了凑数。“十八描”本来是人物线描画法,如此却把山水、花鸟笔法直接移过来,生搬硬套。可见编者邹德中对于绘画不内行。
此描原本就是画柳叶的笔法,叫柳叶描只能画柳叶,不能用来画衣纹。如果把它拉长,就变成为兰叶描了。据说此法是宋代马和之所创。从马和之的此类作品来看,画的效果非常造作、支离破碎,气脉不连贯,十分难看,不足取法。
此描就是画竹子的笔法,这种笔划那么短又锋芒毕露,与柳叶描类似,不适合画衣纹。如果把它拉长,又变成为兰叶描了。在《海仙画谱》中: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都画成了兰叶描。说明这些描法根本就画不出来,无法表现,都是为了凑数,勉强编入。
此描法又叫战笔水纹描,此描原本就是画水的笔法。马远所画《水图册》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一个例子。以战笔画水是为了表现水花四溅的效果,如果拿来画衣纹,画中人就会穿上破衣烂衫形同乞丐,战笔衣纹瑟瑟抖动,是被冻的被吓的?如果说老年人手颤,可以借此笔法遮丑。年轻人可不要学,会学出病态。《海仙画谱》文字中注:“正锋而笔下要藏锋,疾如一摆波”。这属于笔法错误、概念模糊。其画法应是“下笔露锋、行笔侧锋。”
这是一种线条简化的处理手法。线描可以采取任何一种。比如:铁线描,兰叶描等,都可以画成减笔描。只是把线条精简到最少即可。实际上,这是线条排列法,不是描法。《海仙画谱》文字中注:“弄笔如弹丸”,意思是行笔要快?然而,线条繁简与行笔快慢何干?
此描本是山水画中画枯树的方法,直接移过来用于画衣纹,并不适用。实际上,画再破的衣衫纹理,也不是干硬的枯柴效果。《海仙画谱》文字中注:“以锐笔横卧为丽,大减笔。”画枯木干柴要用秃笔、破笔,谈不上减笔、繁笔。
蚯蚓描与游丝描属于一种画法,只是笔画加粗。用笔和写篆书一致,如同“玉著篆”,而游丝描属于“铁线篆”。如果说蚯蚓描宜于表现丝绒锦缎,质料柔软厚实的服装。那么游丝描适合表现丝绸绫罗,质料轻薄的服装。其效果都是均匀洁净。既然蚯蚓描与游丝描类似,掌握其中一种就够用了。右图:山西兴化寺元代壁画《弥勒说法图》,线描为蚯蚓描勾线法。里面却包含几种描法:有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的特征,有曹衣描的线条排列法,这是古代绘画精华。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十八描”编纂与图释都有明显的错误。里面有一半描法可以应用。一半是杜撰。从《海仙画谱》里面看,有笔法错误、概念模糊、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等诸多问题。画谱中有文、图全错。有文、图不符,还存在多幅画法雷同的毛病,起不到“图释”的作用。绘画水平不高,不宜作范本。中国画线条虽然具有独立美感,但是它永远离不开造型,离开形体的线是没有独立存在意义的。线条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而采取描法,通常有三、四种线型就足够用了。白描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属于绘画艺术结构的表层。只要适用,不在于搞名堂。可是,“十八描”有一半是臆造名目,故弄玄虚,名不副实,无法应用。由于这些噱头,把“十八描”打扮成一副江湖式的花架子。因此,《海仙画谱》十八描,会把学子引入歧途。没有学习价值,应当摒弃。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历代白描经典作品学习。白描画谱如:陈老莲《水浒叶子》、《西厢记》插图,任渭长《剑侠传》木刻人物,任伯年《课徒画稿》,上官周《晚笑堂画传》等,这些都是白描艺术精品。以此作为范本学习,会有很大收获。由此可见,无论学习哪一门专业,路子正确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