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制表五百年(中)紫禁深宫百年尘烟英伦风

发布时间:2014-01-17

作者:陈茫

来源:中国钟表协会收藏研究委员会

翻开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们发现几百年来,西方主导的制表史中,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像英国这样,与古老的中国在钟表方面有过这样多的“交集”。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西洋钟表,尤其是其中的英国钟表珍品,无疑记录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粹,也记录着中西“文化对流”的一个流向。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谈到了英国钟表制造自十六世纪发端,之后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国力成长,百年内已成为当时全球最强盛的帝国,其航海能力也因航海表技术的发展成为一时翘楚,成就了那个时代“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大背景。而在钟表制造方面,英国也与中国发生了更加亲密的接触。

如今我们坐拥史料,纵观历史,会发现在西方为主导的制表史中,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像英国这样,与古老的中国在钟表方面有过这样早而频繁的交流。几百年来,中英间的瓷器交流史与钟表交流史形成一种双向的“文化对流”,交织成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事实上,钟表自最初传入中国,就扮演了东西方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与交往的工具。从早期传教士带给中国人的惊奇到赢得中国人的认同,从中国内陆取得居留权到打开中国皇宫的大门,从皇宫用品的采办到中西间的贸易活动,期间都能看到钟表的影子,钟表在中国传播和被认知接受的速度,是其他任何西方物品无法比拟的。钟表的传入不但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过去广泛使用的日晷、刻漏逐渐被更为简便易用美观精巧的钟表所取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走向中国的英国钟表

英国国内的钟表制造业发展至17世纪晚期,已然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的伦敦成为钟表生产中心,钟表制造盛极一时,无论是在机械结构,还是在装饰手法上,新技术新构思层出不穷。钟表大师们在这块方寸之地上尽情释放着各种奇思妙想与艺术创造。这一阶段,英国的钟表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在整个欧洲与东方的钟表贸易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英国强势的海外扩张,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垄断了早期欧洲和东方,以及非洲的海上贸易,借助这样的贸易往来通道,英国制表当年为亚洲、非洲乃至欧洲本土的许多王公贵族制造钟表。同样,这也为英国钟表进入中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保障。同时,当时的英国钟表行业具有敏锐而长远的眼光,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非常重视,在生产上千方百计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制作出了符合中国人品位的东方市场钟表,直至现在,故宫里馆藏的大量西洋钟表仍能看出当年英国制表的辉煌印迹。

图01: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大楼已于1929年拆毁。

这一时期的中国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以钟表敲开了明万历皇帝的宫廷之门,开了当时“钟表外交”的先河,这样的交往直到清朝达到鼎盛。清朝自顺治皇帝以降,至康熙乾隆,丰盈的社会财富为追求奢侈生活及贪图安逸享受提供了条件。尤其自乾隆年间开始,中国扩大了和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贸易,流传到广州的钟表就更多,据称每年约有几千只。当时西方与中国的钟表往来,最初主要是使团来访作为礼物呈贡,之后,充分迎合中国皇家欣赏口味的钟表也开始大量地运到广东售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臣工购买钟表后作为贡品进献内廷。至今史料仍有对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的记载。据当时参加使团的英方人员回忆,英国方面在选择礼品上相当谨慎。在这些礼品中,“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

通身皆精巧 奇技入皇家

故宫收藏的英国钟表数量十分可观,远远超过法国、瑞士等国。钟的种类也呈多样化,既有体量巨大、装饰华丽的大型自鸣钟,也有制作精致、便于携带的小型怀表。制表师们在工艺上充分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品味,因而艳丽的珐琅、圆润的珍珠、炫目的彩色料石等极富装饰效果的材料都附丽于钟表上,往往炫技般地在机芯上也镂刻了花纹。

现在故宫博物馆院藏的英国自鸣钟大多整体基材以铜镀金,亮丽的金色外壳上以红、绿、蓝、黄、白等各色料石镶嵌花饰。就连黑色木壳钟,也在边框、底足、顶部包上镀金花饰、异兽,美轮美奂。在造型上,其一主要有以建筑为型,当时主导英国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也紧密结合东方的传统风格,中西合璧;其二,也有以人物、动物为主,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所讲的寓意,例如马到成功、太平有象、牛气冲天等;再就是以大自然及田园风光为背景画的陈设钟表。17、18世纪正值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被陆续介绍到西方,向西方人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体系,钟表上的背景画也在这样的交流与初步了解中体现了中英结合的风格。如图二、三,这座英国18世纪生产的铜镀金象驮亭式表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表盘上以中文数字标识时间。此外,在装饰细节上,英国钟表还附之以水法、转花、跑人、跑船等结构复杂的机械装置,静中有动,趣味盎然。

图02,图03:英国 18世纪生产的铜镀金象驮亭式表(图片来源:故宫钟表博物馆)

图04:故宫藏钟:木楼嵌铜饰木哨钟(图片来源:故宫钟表博物馆)

小型怀表则多为铜镀金表壳,或镂雕精细的花纹,或镶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微绘人物和风景珐琅画。聚焦目前的收藏界,这类英国表也屡创高价。比如这款制于1815年的博物馆级黄金珐琅中国市场表,落款Ilbery。Ilbery(1780-1851)以专门制作黄金、珐琅的中国市场表闻名,他的表也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颇受藏家追捧。2012年他的一块表甚至拍出了五十万欧元的高价。这一时期的英国表多为铜质机芯,后夹板往往錾刻流畅的纹饰。在许多钟表的表盘、机芯夹板上多标明制作者名款及产地,仅仅故宫现存的带款识钟表就有四、五十家。1933年,故宫博物院出版了由故宫印刷的史密斯的英文专著《故宫收藏钟表目录》,其中记载,仅18世纪的英国钟表就有约70件,它们出自于约30位钟表匠师之手。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英国制表师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 1723-1800)。

图5,图6:博物馆级的英国Ilbery“采摘樱桃”黄金珐琅中国市场怀表,制于1815年伦敦,最终市场拍卖记录达近10万欧元。(图片来源:欧洲私人藏家)

詹姆斯·考克斯与中国宫廷钟

现保存于故宫的清宫珍藏钟表中,有上百件都和一个英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就是英国人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1723-1800)。詹姆斯·考克斯当年不仅是瑞士著名的钟表品牌“雅克德罗”委托的代理商,同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钟表制作者。大约在18世纪60年代,考克斯开始制作优美的钟表销往中国,并于18世纪80年代在广东建立了钟表公司,经销自己的产品诸如钟表、活动玩偶、机械鸣叫鸟、音乐管风琴等等。我将在以后专文细究詹姆斯·考克斯的古董钟表世界。

图07: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英国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制造,清宫旧藏。(图片来源:故宫钟表博物馆)

与此同时,正值中国乾隆二十五年到五十七年(1760到1792年),乾隆皇帝对西方的钟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经常指令广州官员要不惜重金选择新颖华丽、做工精细、机械性能好的钟购买进贡。这些被进贡的钟表除了有打时打刻的计时功能外,还利用机械联动原理使上面装饰的人物,鸟兽等系统不断变化,发出优美的音乐。它们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人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钟表,除了詹姆斯·考克斯的作品外,故宫中也不乏其他大师的作品,如英国制表师威廉森(Joseph Williamson ?-1725)、约翰·本尼特(John Bennett 1814-1897)、威廉·瓦尔(William Vale 1793-?)等等。

这一时期,从当时出口东方市场的钟表来看,英国的钟表似乎是极尽复杂,精美之能事,但事实上,着眼当时英国本国,随着法国和瑞士钟表业打入英国市场,英国钟表对外出口趋于缓慢,到了18世纪末期,珐琅表、镂空雕刻表等精美制作的怀表慢慢淡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外表素雅、更注重钟表机芯质量的钟表。由此,英国制表业在一个辉煌的发展期之后,开始走向了没落。

图08:18世纪英国制表师 John Arnold 制半小时和刻报时怀表(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大势渐去 英国钟表自在而为

众所周知,进入19世纪,尤其在中后期,法国和瑞士的制表工业迅猛发展,规模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作坊,而英国仍采用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同时,无论是从材质、设计还是工艺功能,和前两个世纪相比英国钟表都显得黯然失色。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英国钟表业在这一时期迅速走向了衰退。

19世纪英国制表的没落,其原因在当时狼烟四起的钟表制造大环境里来看,显得错综复杂。在外部,法国制表大师宝玑于1795年之后大批推出的新发明、新创造,包括著名的陀飞轮、摆轮游丝末圈、定力司行轮等装置,还有世界上第一款旅行钟、能够靠触觉知道时间的“Tact”触摸表等等,让缺乏创新的英国制表相形见绌,其风格也流于保守。这一时期的英国制表业,包括其他一些民用工业开始整体由盛转衰。如果将分析上升到史学家与社会学家着眼的广度与高度,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当时英国整体的产业格局发生变化,英国人发现,既然开银行、炒股票就能赚钱,又何必去做那些费时费力产量又不高的苦差事呢? —— 这些大可以放手让别的廉价劳动力去做。由此对比,这是否也为当代世界的某些产业全球化转移提供了一个前鉴?

除了外部的竞争环境,英国钟表原材料运用的特点和优点,也在市场化更完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成为了一项掣肘。今天我们欣赏一座英国18、19世纪的古董座钟,其铜质镀金外壳几达寸厚,英国怀表表壳最高含金量也达到22K金,用料远超他国(如法国多为18K、20K金),让人充分领略英国制表在材料使用上的豪迈之气。面对不断精巧化,在材料使用上、人工成本上更加节省的法国、瑞士钟表,英国钟表的经营不断恶化,为了降低成本,英国钟表甚至在这一时期委托他人做起了“代工”:在德国加工钟壳,使用法国的机芯,在英国本土组装。最终,英国钟表渐渐失去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际市场。但是尽管大势渐去,这一时期英国制造的特殊功能表比如天文表、海军表仍然占有一定的世界市场份额,并保持了良好的口碑。而在现代制表领域,英国少数几位制表师又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让英国制表再焕发生机,比如2011年去世的,被当代媒体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制表师”的乔治·丹尼尔斯(George Daniels 1926-2011),他于1970年自造的第一块表在2002年的拍卖价超过了20万英镑。

图09:18世纪英国制表师George Margetts制天文表(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图10:19世纪初英国制表师托马斯肖恩(Thomas Earnshaw)制航海计时器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图11:英国制表大师George Daniels制造带同轴擒纵系统怀表1976年(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直至今天,我们回顾整个世界的钟表制造历史,品评起英国表的地位,或者可以这样来看:作为一位钟表收藏者,特别是古董钟表的藏家,收藏系列中如果缺失了当年英国制造的古董表藏品,那么整个收藏系列都难称完整,如同天缺一角,终难支撑整个藏品大局。由此,回顾“自在而为、西风东渐”的500年英国制表工业历史,英国表的地位无疑无可替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