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巨献(5):六款高性能512GB M.2 SSD横评
对上之前一次的SSD横评已经有三年多了,这三年来SSD市场的变化非常大,M.2 NVMe SSD已经彻底把SATA SSD压到入门级市场,3D TLC闪存彻底成为市场主流,而MLC闪存已经比较少见了,SSD的主流容量也逐渐从256GB向512GB进发,而且随着电竞与内容创造市场的增长,消费者对高性能SSD的渴求也在增长,现在我们就要做一期512/500GB的高性能M.2 SSD横评,我们对高性能标准是什么?至少这款SSD的读取性能要过3GB/s才能进到这次横评里面。
相关阅读:
2018年度巨献(1):九款百元级风冷散热器横评
2018年度巨献(2):中端240一体式水冷散热器横评
2018年度巨献(3):八款RTX 2070显卡横评
2018年度巨献(4):11款650W全模组80Plus金牌+电源横评
其实从2014年开始厂家就很少推出SATA接口的高端SSD了,原因很简单,SATA 6Gbps接口的带宽早就成为限制SSD速度的一大瓶颈,再怎么提升主控与闪存的性能已经没意义了,虽然新的SATA SSD也是在出,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在换新的主控和闪存,性能上已经没有多大的提升了。
厂家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带宽更高的PCI-E接口,以前PCI-E接口的SSD都是旗舰级的,那时候会购买的玩家少,所以对此投入的厂商也少,这些年随着M.2与U.2等新接口标准的推出,消费级的M.2 PCI-E M.2 SSD开始多了起来,现在能供给玩家选购的M.2 SSD已经相当多了。
SATA 6Gbps接口虽然说还是主流对很多人来说也够用,但是带宽的瓶颈是摆在哪里的,各款新式的存储接口均使用PCI-E通道,抛开那个鸡肋的SATA-E接口,M.2与U.2接口目前最高都可以支持PCI-E 3.0 x4,接口带宽最高可达32Gbps是SATA口的5倍多,是取代SATA接口的有力人选,特别是体积小巧的M.2规格产品现在OEM厂商特别爱用,现在很多笔记本上用的都是M.2 SSD,至于U.2接口服务器上用得会更多,消费级产品 相当少,之前Z170和Z270的高端主板上还可以找到U.2接口,但是到了Z370和Z390主板上基本上都消失了。
除了接口带宽的问题外,新的NVMe标准也是各种采用PCI-E通道的SSD的一大优势,与为旧式机械硬盘而设立的AHCI标准不同,NVMe标准设计之初就有充分利用到PCI-E SSD的低延时以及并行性,还有当代处理器、平台与应用的并行性。SSD的并行性可以充分被主机的硬件与软件充分利用,相比与现在的AHCI标准,NVMe标准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性能提升。
TLC已成绝对主流,QLC崛起
我记得在2012年三星推出840的时候一大堆人在嫌弃它用TLC闪存,现在6年过去了,现在的3D TLC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TLC,性能和耐久度都有了质的提升,当然我知道还有不少人会嫌弃TLC SSD,然而你们都快要没得选了,因为用MLC闪存的SSD都快成稀有品了,现在放眼市场绝大部分SSD用的都是3D TLC,用MLC闪存的SSD虽然还有,但是价格明显高了一截,可选的产品也没多少个,至于SLC闪存,它在消费级市场基本绝迹了,不过Intel的傲腾系列所用的3DXPoint完全可以代替它,而且3DXPoint是革命性的产品,随机性能比现在的NAND闪存高不知道哪去了,而且它写入是可以直接数据覆写的,不存在NAND闪存那样要先擦除再写入的操作,所以用多久也不会掉速,目前来说除了贵没发现它有什么缺点。
现在QLC也来了,去年Intel的660p和三星的860 QVO用的就是QLC闪存,QLC = Quad-Level Cell,即4 bit per cell,每单元可以存储4位数据,充电值多达16个,然而要在一定的电压下塞入0000到1111这么多种电位,控制的难度和精准度可想而知有多高,写入性能与耐久度的下是必然的,然而可以换回更高的存储密度,降低每GB存储空间的成本,这也是闪存厂商一直在追求的,QLC相比SLC来说每单元可以存多4倍的数据、是MLC的两倍、比TLC多50%,但性能与耐久度也和每代闪存升级时那样有所降低。
耐久度方面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可能还有不少人以为QLC只有100多次P/E,实际上这已经是闪存工艺还是2D时代的观念了,以前提升闪存的存储密度是升级新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密度的,然而这会导致阻挡电子的二氧化硅层越来越薄,导致可靠性变差,然而现在各家都换用3D工艺了,现在提升闪存容量不再靠制程提升晶体管密度,而是要提升堆叠层数,工艺相对来说不需要那么先进的,可以使用老的工艺生产3D NAND这样还可以提供比较好的可靠性,另外主控的纠错能力也是影响闪存的耐久度。
根据美光给出的数据,他们家的3D QLC闪存其实也可以达到1000 P/E,也不算太差已经有初期2D TLC闪存的耐久度了,作为对比3D TLC闪存是3000 P/E,而3D MLC闪存则是10000 P/E。
而东芝方面公布的QLC耐久度其实更好一点,他们的96层堆栈BiCS 4技术的QLC闪存在1500次P/E循环之后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劣化迹象,这代表着QLC闪存的实际P/E寿命不止1500次,所以在寿命这个问题上,3D NAND时代的QLC闪存没什么好担心的,情况比TLC闪存刚问世时要好太多了。
性能是大家所关心的另一个方面,其实QLC SSD的容量都很大,所以SLC Cache空间也很大,当SLC Cache还有的时候SSD的写入速度是很快的,但如果用光的话QLC的原始写入速度会暴跌至比HDD机械硬盘还低,当然要用光这些缓存你得一次写入几十GB的东西,实际应用时还是比较少碰到这种情况的。
NAND闪存价格大跌,SSD价格一路走低
SSD的主要存储介质NAND闪存从2016年第四季度就开始涨价,导致SSD的价格也随之一起在涨,整个2017年SSD市场都在缺货和涨价之间度过,不过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事情有了转机,NAND闪存价格开始跌了,而且一跌就是一年。
2018年NAND闪存价格大降的原因是供需失衡,厂商的64层3D闪存产能量产了,但是智能手机等下游需求低了,导致NAND闪存价格降了50%。预计今年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降,如果需求不振,NAND闪存价格还要再降50%。此外,今年虽然NAND厂商会量产96层堆栈的3D闪存,不过占比只有1/3左右,过半产能依然是64/72层堆栈的3D闪存。
由于重要原料NAND闪存的价格下滑,今年SSD的价格也一路走低,以三星860 EVO 500GB为例,它在2月份刚上市时价格为1199元,半年后它的价格已经直接腰斩了,现在只需要500多元就能买得到。
随着SSD整体价格的走低,选购大容量产品的玩家也随之增多,当然了256GB还是绝对主流,不过近段时间512GB的SATA盘价格已经降到500元左右,而高性能M.2盘的价格也降至800到1000元之间,这个价格已经步入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选购512GB SSD的人也多了,而1TB的大多数都在1500元以上,价格还是比较高的,选择这个容量的人相对比较少。
六款参测M.2 SSD规格一览
本次参加SSD横评的为容量在500/512GB的高性能M.2 SSD,全部都是走PCI-E 3.0 x4通道的,读取性能至少过3000MB/s,价格区间在699元到999元之间,所以用MLC的三星970 PRO 512GB就不在这次的横评范围内了,另外OEM产品也不在讨论范围内,说真的现在PM981和970 EVO价差太少,还是建议买正经的零售产品算了,本次参测的六款产品清一色采用64层堆叠的3D TLC闪存,用SMI主控的占了一半。
这六款参加横评的SSD为:
三星 970 EVO 500GB
西数 黑盘NVMe 500GB
惠普 EX920 512GB
英特尔 760P 512GB
浦科特 M9PeG 512GB
威刚S11 Pro 512GB
其中浦科特M9PeG和威刚S11 Pro是自带散热片的,其他都是裸奔
各款产品的具体规格如下表所示:
六款高性能M.2 SSD产品简介
三星970 EVO
三星970 EVO 500GB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400/2300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370,000/450,000 IOPS,主控是三星自研的Phoenix,使用自家的512MB LPDDR4缓存,闪存是自家的64层堆叠V-NAND TLC,单颗容量256GB,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其中有12GB被拿作OP空间,SSD的背面贴有一张含铜贴纸,明显是用来强化散热的 ,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300TB。
西数 黑盘 NVMe
西数 黑盘 500GB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200/2500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410,000/330,000 IOPS,使用闪迪的自研的主控,缓存是海力士的512MB DDR4,闪存是旗下闪迪的64层堆叠3D TLC,单颗容量256GB,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其中有12GB被拿作OP空间,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300TB。
惠普 EX920
惠普 EX920 512GB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230/1600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340,000/260,000 IOPS,使用慧荣SM2262主控,缓存是两颗南亚的256MB LPDDR3,PCB正反面各一颗,闪存是第三方封装的美光64层堆叠3D TLC,单颗容量128GB,正反面各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320TB。
英特尔 760p
英特尔 760p 512GB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200/1625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340,000/275,000 IOPS,使用慧荣SM2262主控,缓存是两颗海力士的256MB DDR4,PCB正面并排两颗,闪存是自家的64层堆叠3D TLC,单颗容量256GB,共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288TB。
浦科特 M9PeG
浦科特 M9PeG 512GB表面覆盖有金属散热片,它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200/2000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340,000/280,000 IOPS,使用Marvell 88SS1093主控,缓存是南亚的256MB LPDDR3,闪存是自家东芝的64层堆叠3D TLC,单颗容量256GB,共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320TB。
威刚S11 Pro
威刚 S11 Pro 512GB表面覆盖有金属散热片,它的最大连续读写速度为3500/2300 MB/s,最大随机读写性能为390,000/380,000 IOPS,使用慧荣SM2262EN主控,缓存是南亚的256MB LPDDR3,PCB正反面各一颗,闪存是自封的美光64层堆叠3D TLC,单颗容量128GB, 正反面各两颗组成了512GB的容量,质保期5年,质保写入量320TB。
测试平台与方法
本次横评使用全新的测试平台,CPU是Core i7-7700K超至4.6GHz,主板是微星Z270 Xpower Titanium,单根芝奇TRIDENTZ DDR4-3200 8GB内存,显卡是讯景RX 550 4G,主系统盘是浦科特M9PeY 512GB,系统是Windows 10 Build 1809,CPU的节能模式已经在BIOS里关闭,系统的电源模式也设置成高性能。
测试方法
本次横评的测试方法在之前沿用的标准上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对SSD在重载情况下的考验,软件都会各自更新到最新版本,增加了TxBENCH的测试,而AS SSD Benchmark、Crystal Disk Mark这两个基准测试软件都不算分,具体介绍可见下文。
每款SSD的具体测试流程如下:
1、首先我们会在SSD完全空盘的情况下运行AS SSD Benchmark与Crystal Disk Mark这两个基准测试软件,让大家对SSD在出厂状态下的基本性能有所了解。
2、全盘格式化后使用TxBENCH对无分区状态的SSD进行一次全盘写入测试,观测SSD的SLC Cache容量大小,并记录下它的连续写入速度曲线 ,取最后30GB的写入速度用作最后评分。
3、再次全盘格式化后就开始IOMeter测试,使用IOMeter对没有分区的SSD进行连续两小时的4K QD32随机息写入,记录它的随机写入速度曲线,取最后10分钟的写入速度作为最后评分,并以此制造大量的碎片。
4、然后放置一个小时让SSD自行进行垃圾回收操作,之后会把SSD重新分区并格式化让它进行全盘Trim,我们会在开始测试前、写入完成后、写入结束一小时后以及全盘Trim后用HDTune Pro测试SSD的写入性能。
5、本次横评更为注重SSD在长期使用时会的性能表现,先进行GC测试就是为了让SSD进入稳定态,GC测试完成后就进行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测试会生成59GB的文件,这些文件会保留作后面测试的预置文件,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SSD更接近我们平常使用的状况。
6、接下来我们会进行PCMark 7与PCMark 8的测试,由于这两个测试的测试得出的分数差距不大,所以我们从这次横评开始用PCMark 7的原始得分和PCMark 8的传输率来算分。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介绍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是我们自己制作的I/O轨迹回放测试,是硬盘真实情况的重现,与PCMark的硬盘测试采用真实的磁盘I/O轨迹回放比较类似,会更为贴近实际应用情况。
测试使用我们自行录制的真实硬盘I/O轨迹脚本,整测试包括日常应用、办公应用和游戏应用三个部分,涉及多个软件的操作,这些脚本使用Intel NAS Performance Toolkit进行全速回放,运行完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我们取其中的平均传输速度,三个测试的传输速度加起来取平均值就是这项测试的结果,比如上图中就是用超极速S330 128GB跑出来的,它的测试成绩是432MB/s,各个测试的具体构成包括:
日常应用测试
1.同盘复制一个MKV电影文件,其实就是以前Fastcopy测试用的那个,文件大小2198MB。
2.同盘复制一个有大量零碎文件的文件夹,也是以前Fastcopy测试所用的那个,文件夹大小2250MB。
3.启动QQ,并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随后关闭。
4.用Internet Explorer 10流量本地网页文件,逐个进行人工翻阅。
5.用Media player播放本地高清视频,并拖动进度条。
整个日常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12742MB,其中读取数据8005MB,写入数据4737MB,涉及的文件数量4319个。
办公应用测试
1.用Word 2013打开多个doc、docx文件,并逐个翻阅。
2.用Excel 2013打开多个xls、xlsx文件,并逐个翻阅。
3.用PowerPoint 2013打开多个pptx文件,并逐个翻阅。
4.用Windows 8自带的阅读器打开多个pdf文件,并逐个翻阅。
5.用PhotoShop CS6打开一个4.04GB大小的psd文件,并将其另存为一个新的psd,其实就是以前的PhotoShop测试。
整个办公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34250MB,其中读取数据23579MB,写入数据10671MB,涉及的文件数量112个。
游戏应用测试
1.《Battlefield 4》游戏启动,开启新游戏进入第一关。
2.《Crysis 3》游戏启动,开启新游戏进入第一关。
整个游戏应用测试涉及的数据吞吐量是3865MB,其中读取数据3865MB,写入数据24KB,涉及的文件数量121个。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测试
自制回放测试的计分方法本次也会进行修改,该测试制定的时候SSD还处于SATA 6Gbps时代,那时候日常应用、游戏应用和办公应用三项测试的测试结果差别还不算很大,但随着SSD接口更换至更高速的PCI-E,我们发现办公应用测试的结果以远大于另外两个测试,以前回放测试的总成绩是以三项测试的平均值来算的,这使得办公应用测试在最后总成绩中的所占比重会大大增加,这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所以这次回放测试的总成绩计算方式改为:单项得分=单项成绩/单项平均值*1000
而总成绩则是由三个单项成绩相加。
日常应用测试,威刚S11 Pro在这项测试中表现相当不错,后面是英特尔760p与三星970 EVO,这项测试写入的比重占了三分之一,零碎文件也很多,SSD的综合读写性能对最终成绩影响非常大。
游戏应用测试基本上是一个纯粹考验读取性能的测试,写入量非常少,惠普EX920在这个项目中位于首位,第二是威刚S11 Pro,第三位是英特尔760p,第四位是三星970 EVO,第二到第四名的差距非常小。
办公应用测试SSD的读写性能要求都非常的高,而且是以大文件的连续读写为主,所以SLC Cache较大的SSD在这项测试中表现就会非常的优秀,头三位分别是三星970 EVO、惠普EX920和威刚S11 Pro。
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测试的 综合得分入上图所示,数据库中还有别的硬盘测试数据,所以你们不用去算那个单项平均值了,三星970 EVO在这项测试获得了第一,惠普EX920第二,威刚S11 Pro位于第三,其他各个SSD的成绩如上表所示。
PCMark测试
PCMark 7
用PCMark 7的原始得分来算分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拉开各个SSD之间的差距,威刚S11 Pro在该测试中明显比其他SSD性能高出一个档次,第二位是浦科特M9PeG,后面三个西数黑盘NVMe、英特尔760p、三星970 EVO的得分就比较接近。
PCMark 8
PCMark 8的磁盘测试威刚S11 Pro的传输速率也是最高的,达到738MB/s,远高与第二名的浦科特M9PeG,第三位是西数黑盘NVMe,第四位是三星970 EVO,这三个的差距不算很大。
TxBENCH测试
透过全盘写入测试我们可以测出各个SSD的SLC Cache到底有多大:
可以看到三星970 EVO、惠普EX920和威刚S11 Pro都保留的较大的SLC Cache,特别是威刚S11 Pro居然高达75GB,当然它们的SLC Cache空间是动态的,会随着可用空间的减少而减少,而西数黑盘NVMe、英特尔760p和浦科特M9PeG则只有较小的SLC Cache。
从写入速度曲线来看英特尔760p和惠普EX920用的虽然是同款主控但固件明显是不一样的,但三款使用慧荣主控的产品都有同一个问题,就是SLC Cache用完之后的写入性能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稳定。
而三星970 EVO的写入曲线则表现出了强劲的主控性能,它是唯一一个SLC Cache用光后写入速度会随时间推移而稳步增加的,说明主控有余力一遍进行写入并一边清理SLC Cache腾出空间,而且清理SLC Cache的速度比数据写入闪存的速度略快一些。
威刚S11 Pro启用这么大SLC Cache不是没有代价的,它的写入曲线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开始那段高速的是利用SLC Cache写入,中间则是Cache用光后原始TLC的写入性能,主控此时应该也在一边清理SLC Cache一边写入,但到最后用来周转的空白闪存空间彻底用光了,主控要先清空原本SLC Cache所占空间再把数据写进去,所以会降到较低的水平。
虽然说西数黑盘NVMe的SLC Cache比较小,但它在SLC Cache用光之后的写入速度是相当之高的,平均写入速度达到了858MB/s,而且写入速度相当的稳定,排名第二位三星970 EVO,第三是浦科特M9PeG,,而这项测试就是为了检验SSD在高压力写入的情况下的性能稳定性,会取最后30GB的平均写入速度来作为最后的评分。
IOMeter测试
以下是使用IOMeter对SSD全盘进行两小时的4K QD32随机写入后所记录下来的IOPS离散分布情况:
从上面的随机写入离散分布图就可以看出,其实三星970 EVO是最为稳定的,其次是西数黑盘NVMe和浦科特M9PeG,问题在于西数黑盘NVMe在写入开始半小时后会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三个用慧荣主控的产品其实相当不稳定,Intel 760p和惠普EX920有时候写入速度会掉到个位数,而用新款SM2262EN的威刚S11 Pro也有最低18MB/s的记录,具体请看下表:
不过最小写入速度随机性太大,所以拿去算分的还是最后10分钟的平均写入速度。
TRIM与GC测试
测试使用IOMeter对没有分区的SSD进行连续两小时的4K QD32随机写入,以制造大量的碎片,然后放置一个小时让SSD自行进行垃圾回收操作,之后会把SSD重新分区并格式话让它进行全盘Trim,我们会在开始测试前、写入完成后、写入结束一小时后以及全盘TRIM后用HDTune Pro测试SSD的写入性能。
三星970 EVO和西数黑盘NVMe由于有保留二级OP所以即使两小时的写入操作完成马上进行测试也会有一小段的高速区域,除此之外其实这六个盘的表现都是差不多的,在系统没有下达没有TRIM指令的情况下很少会进行主动GC操作,只会清理出少量的SLC Cache空间,但浦科特M9PeG连这部都没进行,不过进行全盘格式化操作TRIM指令下达之后放置些许时间全部SSD都会回复到出厂那样的性能,这基本上是用TLC闪存SSD的通性了,毕竟这样设置有助于减少闪存的擦写次数,有助于延长闪存的寿命。
基准性能测试
这里包括CrystalDiskMark和AS SSD Benchmark两个基准测试,这两项测试都是不会拿去算超能指数的,不过他们有助于消费者快速的了解这款SSD的基本性能。
三星970 EVO的连续读取性是最好的,突破了3500MB/s,第二位是威刚S11 Pro,第三是西数黑盘NVMe;写入性能方面最好的是西数黑盘NVMe,其次是三星970 EVO,第三是威刚S11 Pro。
随机性能方面三个用慧荣主控的随机读取性能都很强,不过主要的原因应该要归功于他们所用IMFT的第二代64层堆叠3D NAND,英特尔和美光在3D闪存中引入了Snap Read功能,在这个功能帮助下页读取延迟从78us降低到49us,使得随机读取性能得以大幅提升,至于随机写入性能,其实大家都差距不大。
ASSSD的测试结果和CDM的差不多,不过连续读写它是测试QD1的,所以数字上会低一些。
性能测试数据汇总
将前面测试的各项数据汇总成下表,这样更方便对比各SSD的差异:
在上表中,各个单项的最好与最差成绩分别以红色和绿色作了标记,大体上可以一眼看出最好与最差的,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PCMark 7和PCMark 8的存储测试主要是为了检验SSD在日常使用中的实际表现如何,而TxBENCH和IOMeter的测试则是用来检验SSD在极端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可以看到三星970 EVO 500GB在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里面的表现是最好的,而威刚S11 Pro则在PCMark的存储测试中表现最佳,西数黑盘NVMe则拥有最稳定的连续写入性能,而浦科特M9PeG则有最好的高压随机写入性能。
其实从这些测试结果就可以看得出,SLC Cache空间较大的SSD在写入量相对较少的回放测试中表现是比较好的,毕竟我们自制的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总写入量也才15GB,两个PCMark的磁盘测试写入量更少,日常使用也很少会一次性写入这么大量的数据,所以三星970 EVO、惠普EX920和威刚S11 Pro这种SLC Cache较大的在日常使用时其实会更好。
但总会有一次性写入大量应用场景还是有的,普通用户可能就在安装大型软件和游戏会这样,但对内容创作者来说这种写入可能会比较常见,最典型的就是视频制作,导出视频的分辨率越大视频的体积就越大,对SSD的读写操作都很大,SSD的读取速度其实是比较稳定的,写入速度在高压写入时波动会比较大,此时三星970 EVO、西数 黑盘NVMe和浦科特M9PeG这种写入性能比较稳定的产品会更加好。
在超能指数的统计中我们会综合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 2014、PCMark 7和PCMark 8三个回放测试和TxBENCH、IOMeter两个压力测试的成绩,但由于压力测试的情况一般用户是比较少碰到的,所以他们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回比回放测试低。
最新超能指数是五个测试项目成绩的加权值之和,即:
超能指数 = 系数 * ∑(权重 * 项目成绩 / 项目平均值)
最新公式的系数=11.7,PCMark 7和PCMark 8两款测试的权重是2,我们的Expreview Storage Benchmark回放测试权重是3,TxBENCH、IOMeter两个压力测试的权重是1,为了大家对M.2 SSD性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加入了两个参照物,一个是三星860 EVO 250GB作为SATA SSD的代表,而另一个则是希捷的7200转2TB HDD,最新的SSD超能指数如下表:
实际上参加这次横评的M.2 SSD性能都很强,基本上性能都是7200转HDD的10倍,将近SATA SSD的两倍,三星970 EVO 500GB和威刚S11 Pro 512GB均以109.6分并列这次横评的第一名。
有了超能指数这个性能指标,就很容易计算出各SSD的性价比指数(超能指数/参考价*65.85),威刚S11 Pro 512GB由于超能指数本来就排第一,再加上它的售价较低只要729元所以获得了性价比指数第一的位置,而第二位则是惠普的EX 920 512GB,它的价格是这么多SSD中最低的,只需699元。
六款高性能M.2 SSD横评颁奖与选购建议
有了超能指数和性价比指数,6款500/512GB M.2 NVMe SSD各方面的优劣立即体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给最近想买SSD的玩家提供一些建议。
综合性能和价格的第一位是威刚S11 Pro 512GB
威刚S11 Pro 512GB凭借新的SM2262EN和主控海量的SLC Cache在模拟日常应用的回放测试中表现出极佳的性能,在本次横评中获取了超能指数第一的位置,而且价格也不算贵,想省钱又想要高性能的朋友不容错过,当然了它不是没有缺点的,它在高压力写入时写入速度下降太明显了,只不过这种差不多把整个SSD覆盖一次的写入量在绝大部分应用场景都不怎么会碰到罢了。
综合性能第一的是三星970 EVO 500GB
三星970 EVO 500GB的SLC Cache也不算少,22GB的容量使得他在日常应用时很少概率会掉速,而且他在SLC Cache用光后性能表现也不差,会一直保持较高的写入速度,它的超能指数也是本次横评的第一位,其实除了价格较贵之外没什么明显的缺点。
其他参测产品简评:
西数黑盘NVMe 500GB其实也是不错的产品,超能指数仅次于首位的两个,SLC Cache用光之后的写入也很快
惠普EX920 512GB在这六款产品中并不算优秀,但它胜在够便宜
英特尔760p 512GB其实是让我有点失望的,它的性能一般,而且性能稳定性也不像之前英特尔SSD那么好
浦科特M9PeG 512GB的性能表现也是比较好的,SLC Cache用光后的写入速度也很稳定,求稳的话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