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赵之谦“汉学居”

今天我们读赵之谦的一方印。
赵之谦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世所公认。我们说过,后世的篆刻家都从他这里学习继承,却极少有人对他产生非议。
(赵之谦画像)
引子:饱经苦难的艺术大师以及他的篆刻历史地位
赵之谦祖上是商贾殷实之家,但是到他这一辈时家道中落,所以他早岁即饱尝艰辛,过着鬻书卖画的生活,这跟他后来的同乡鲁迅先生很像,鲁迅少年时期的困顿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在《呐喊·自序》里的记载:“……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就是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于是,鲁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学大师。
也许可以说,但凡艺术大师,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经历吧。赵之谦另一位相同时代的大师吴昌硕遇到太平天国战事,逃到他乡,一边替人刻印写字求生,一边躲避战乱,战乱归乡,刚刚结发妻子已饿死在战乱之中,吴大师多年之后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为纪念,如图:
(吴昌硕:明月前身)
同样是大师,赵之谦也困苦挫折,他少年发奋读书,却直到31岁才中了举人,然后就是三次会试不中。他34岁那一年,妻子和两个女儿同年死于战事(与吴昌硕一样,也是太平天国战事,他比吴昌硕大15岁,我们曾介绍赵之谦提携吴昌硕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业无成,何其痛哉。为此,赵之谦也曾刻印纪念,就是著名的餐经养年,如图:
(赵之谦:餐经养年)
赵之谦、吴昌硕,甚至前面说的鲁迅,这些大师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滋养了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作品里,有真情在流动,有生命力!
其实在我们前面的大量文章里,对于赵之谦的篆刻,已经讨论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与后来的艺术家吴昌硕一样,是公认的诗、书、画、印“四绝”,诗歌、书法、绘画我们先放在一边,仅在篆刻上,他是中国篆刻史上最为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于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创作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的“印从书出”的创作理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这已经难能可贵了,而更可贵的是他的艺术通感,他以书入印,以书、印入画,书、画、印融合无间,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后世的吴昌硕、齐白石能称大师,其实都是站在赵之谦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赵之谦自认天才(自认天才而为后世承认的,几乎没有,赵之谦做到了),对自己篆刻的评价也是“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显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对治印也最自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方他的作品“汉学居”,如图:
(赵之谦:汉学居及其边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显然,这是一方汉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汉学居。边款只有一面,文字为:“汉学之目,宋已有之(《困学纪闻》举‘辅嗣易行无汉学’诗句)。近世不学之徒,假名道学,以掩固陋,争诋好古之儒,且斥为伪造,误矣。伯寅侍郎命,之谦记。”据张小庄先生考证,这方印刻于同治十年,这一年,赵之谦43岁。
印主是藩祖荫,伯寅是他的字,潘是书法家、藏书家,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这一年,藩祖荫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台阁重臣。赵之谦在京做“北漂”期间,多承其照顾,赵之谦也为其刻印多方。
(潘祖荫画像)
这方印在赵之谦的印谱里很显眼,因为这方印在章法上足够大胆,也很抢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线
这方印在印谱里很抢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处大大的一块红,如图:
(汉学居放大图)
“大疏大密”或者说“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是赵之谦在35岁(同治二年,即1863年)时已确认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为《铜豉书堂集古印谱》作记时说:“余所得集古印谱,以《西亭印纂》为最精,又得童山人钰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张恕堂鉴存古印,又郭止亭《汉铜印选》,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
显然,这是赵之谦在观察了几千方古印之后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性的东西,密的地方让它更密,疏的地方让它更疏,其实就是加强了印面对比,他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
(赵之谦:王懿榮)
其实,在他没有做这个总结之前,前期作品里已经自觉在采用这种手段了,如他30岁(咸丰八年,即1858年)时的作品:北平陶燮咸印信
(赵之谦:北平陶燮咸印信)
只是,早期没有晚期作品这样突出。这方印印面三字:“汉学居”,显然,以“居”字字形为最疏,一般的创作居字仍然会有留红,但不会如此显眼,留红是相对自然的,但到了赵之谦这里,最疏的“居”字反而独占一列,汉学两字字形繁复,却挤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强烈的红白对比。
三、计白当黑的虚实效果
当然,白文印的“虚实”处理与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无笔画处形成红地,这对于文字来说,是“虚”处,但在印蜕印出时,红地恰恰是着色之处,又是“实”处,因此,白文印的虚实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计白当黑”的道理。
针对这方印“居”字显然最疏,也留了一块大大的红地,但从印面重量来说,这块大红,正与右面“汉学”两个字的满白风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个层面完成了,因此印面并不失衡,左面的红地实力足能抵得过右边的满白重量。如图:
(疏密对比下的计白当黑)
当然,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红条是实处,印成印蜕,红色的也是线条,实就是实,虚就是虚,不复杂。
三、疏密主线之外的呼应
什么是大师作品,你看,这方印除了照顾疏密虚实之外,留红还有巧妙的呼应。因为大师巧妙地在学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块并不显眼的小块红地,两块小红地斜斜地对角安静地呆着,互相望着对方,甚是有情,这是对角呼应(蓝色显示)。
(呼应与联络)
更重要的是,这份呼应,并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间更有鸿雁传书,就是“学”字头部的两点小红(黄色显示)。它们是对角线呼应的视觉联络者,是传情达意的承载者,所以,这方印里的对角呼应并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异处理,摇曳生姿
小篆最讲对称,左右如果出现相同的笔画,一般正常的处理是如照镜子一样的投影,完全对称,但邓石如之后,这种几何似的对称渐渐被求异、求变。左右两笔显示出更多的变化,当然,也摇曳出更多的姿态。
在这方印里,“汉”字右部“廿”头左右两笔,腰部左右的两点;“学”字头顶的左右两个对称的“小爪”,中间连续的两个“小交叉”,“学”字下边左右对称的两个下垂笔;“居”字下部“几”部的两个下垂笔……这都是对称笔画,赵之谦全部处理成了不一样的姿态,这种变化,使印面不再死气沉沉,各个部件元素,既团聚在字形框架之内,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印面由此“活”了。
(对称笔画的求异处理)
初学者讲规矩,往往满足于把线条刻得直,刻得对称,就像书法里的横平竖直,但殊不知,那是最呆板的处理,所有的姿态和趣味都失去了。在篆刻学习中这一点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匠人与艺术家的主要分界线。
五、方圆互异,见刀见墨
这方印为什么堪称精品,因为它在细节处经得起推敲。方圆互异见刀见墨又是一方面。方圆互异是吴昌硕后来的总结,见刀见墨理论最早见于赵之谦的“钜鹿魏氏”边款,这一方印里,这两个重要篆刻理论,相会了……
不用仔细上图,你在这方印里一定能看到方正如刀切一样的收笔,比如“居”字的上边几处,汉字右边上部几笔,甚至方得吓人,像是拐尺,直直方方,当然,这是见刀的一面,笔画如刀切,力量感十足;同样,你也可以在这一方随处可见的圆笔收束,如“居”字的下边几处,“汉”字的水旁,“学”字的两个下垂笔……圆得可爱,墨味十足,这是见墨的一面,笔画圆润,媚劲有态。见刀好说,见笔的几处,如同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一样,如图:
(印中的见墨之处)
甚至在细节经营上,赵大师还有细心的处理,如图:
(以刀法拟出来的书写接笔)
这种以刀法模拟出来的书写接笔痕迹,实在是精绝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这样的细节,如果你仔细观察印蜕 ,越看越妙,越看越觉大师就是大师。
(赵之谦让人惊叹的印面)
我们之前说吴昌硕伟大,现在回头又说赵之谦伟大,这都可以落到实处:赵之谦大师的伟大,在于这些妙至精微的操作,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刻到了印面之上;吴昌硕大师的伟大,在于他在若干年后,不仅实践操作出来,而且以文字的方式作出了总结: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吴昌硕《耦花庵印存》序)。
(0)

相关推荐

  • 《吴让之印存》

    <吴让之印存>为社西泠印社藏品,其印为魏稼孙所手抑,魏氏收藏金石文字甚富,精于鉴别,尤好集名人印作谱,当时名家多与友善,对赵之谦.吴让之刻印搜集尤勒,此册多为吴让之自用印,精品精抑,优美绝 ...

  • #篆刻#还说吴昌硕大师的篆刻!初学篆刻,...

    #篆刻#还说吴昌硕大师的篆刻! 初学篆刻,被长辈告知,如果有任何一个字的篆法拿不准,都可以翻翻吴昌硕的印谱,因为吴大师的印谱简直就是篆刻字典.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字,读大师的印谱,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

  • 老鹤闲云之读印·治印 第1集 读印:朱培尔:赵之谦《湌经养年》

    老鹤闲云之读印&#183;治印 第1集 读印:朱培尔:赵之谦《湌经养年》

  • 读印:赵之谦自认的精品“赵之谦印”

    赵之谦是篆刻天才,这是世所公认的,他曾说自己:"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天五人五."他知道自己天份高,其他艺事(比如书法.绘画)都是天分高于人力,但篆刻一艺却是五五开,可见他 ...

  • 读印:赵之谦“鉴古堂”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赵之谦大师的印. 我们说过,赵之谦一生刻了不到400方篆刻作品,但几乎每一方都是精品,实际上,任我们拿出任一方他的作品,都可以品出丰富的滋味. 今天要读的这一方印,是赵之谦刻给魏锡曾的 ...

  • 读印:赵之谦“赵之谦印”

    今天我们读一方赵之谦大师的印作. 一.诗书画印"四绝"的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又号悲庵(34岁以 ...

  • 读印:赵之谦“胡澍之印”

    今天接着读赵之谦大师的印. 最近介绍赵之谦大师的印比较多,给他的评价也极高,有朋友私信说:哪有那么神?言下之意是我们对赵之谦的评价太高了,其实赵之谦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认的,今天我们大致说说这件事: 一. ...

  • 读印:赵之谦“锄月山馆”

    今天我们再读赵之谦一方印. 我们已经说过,赵之谦是个初学者必须深入研究的篆刻大师,特别是自学的篆刻学习者,因为赵之谦的篆刻也是完全自学,借鉴意义突出. (赵之谦像) 一.赵之谦的学印经历 跟书法.篆刻 ...

  • 读印:赵之谦“江湜”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赵之谦印作. 赵之谦生于1829年,死于1884年,他的生活年代可以拿他的同乡鲁迅为参照,鲁迅生于1881年,也就是说,鲁迅出生三年之后,赵之谦去世.他们都是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赵之 ...

  • 读印:赵之谦“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

    初学篆刻,我建议一定要研习赵之谦的篆刻作品,为什么呢? 1.他的作品并不多,一生下来,流传有绪,被认为真正是他的作品并为各方面专家认可的,只有不到400方,这比那些一生刻印二万.三万方的篆刻家容易精读 ...

  • 读印:晚清篆刻天才赵之谦的“二金蝶堂”

    在中国的篆刻史中,最有名的篆刻家太多,仅所谓的"晚清四大家"(有两说,一说是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另一说是用胡鑺替代了黄牧甫,两种说法各有理由,无定论)已经是初学者学习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