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掌控消费,莫被“消费”掌控

刘 振

版次:07  2021年11月02日

今年“双11”提前开启,电商直播人气爆棚。淘宝直播数据显示,仅10月20日就有5亿人涌入李佳琦、薇娅的直播间,两位主播一天内的直播销售额达189亿元。

电商直播的消费群体当然不止李佳琦挂在嘴边的“所有女生”,但能熬夜、跟潮流、爱网购的年轻人显然占大多数。当人们津津乐道不断攀升的消费数据时,还有一组数据呈现出购物狂欢的另一面。近日有机构发布《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全国有1.75亿名“90后”,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除还房贷外,60%以上的“90后”将消费贷用于懒人经济、养生经济、宠物经济、颜值经济和娱乐产业5个方面。

年轻人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并不是新鲜话题,但数据所呈现的年轻人消费需求之旺、借贷比例之高,仍让人咂舌。懒人经济、养生经济等并非刚需消费,有些商品还有收“智商税”之嫌,但因其新潮时髦颇受年轻人追捧。这并不是否定年轻人“提升生活品质”“为兴趣买单”的权利,而以过度借贷支付非必要消费,是不是隐藏着一些风险?曾有调查显示,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中,没有一例是因为缴不起学费、生活费导致的,更多是因为盲目超前消费。再看直播间,有人表示一听李佳琦喊“所有女生”就忍不住下单,“不买难受,买了后悔”,连李佳琦都说“你们不是盲目消费,是野性消费”。以带货为目的的主播如此评价,又有多少人反思过自己的冲动之举?

部分年轻人因非刚需消费产生的高额借贷,已超出合理范畴。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当社会由温饱进入小康阶段,一些人就会用非刚需消费来展示所谓“高品位”,用攀比消费、炫耀型消费来标榜个体“独特性”。换句话说,热衷囤口红、频繁换手机、跟风买“潮品”,这种在老一辈看来完全超出正常生活所需的消费,在有些年轻人看来恰恰是心理上的“刚需”。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消费来建立心理优势、实现自我满足,或寻求特定群体的社会认同。比如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方面有巨大差距,这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他们受到影响容易走上借贷之路。从这个角度说,简单指责年轻人借贷消费、超前消费,效果不大,还要从更深的心理层面破解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但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值得思考。“剁手族”以为“买买买”能带来快乐,但这种快感浮于表面、稍纵即逝,只能从下一轮“买买买”中寻求补偿,结果很容易陷入情绪焦虑、“欲壑难填”的怪圈。有人觉得用物质装点门面能增强自信,但以高消费营造出的“自信感”犹如纸糊的灯笼,根本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人被物欲牵着鼻子走,以消费来定义自我,实际上是心理迷茫和价值观偏颇的表现。调查发现,对生活满意度较高的人,并不热衷消费攀比炫耀,而是量入为出、合理配置,理性生活。

说到底,没有哪件商品能起到像水晶鞋那般神奇的效果,“成为最好的自己”绝不是放纵购物欲望,恰恰相反,意味着理性选择、用心付出、长久坚持。读书、健身、思考、创造,这些真正体现价值的生活追求,哪样能用钱轻松买到?哪样能简单见效?一旦沉浸其中,体会到自我肯定与满足感,也就不会将心理“刚需”过分投入在消费上。正值“双11”火热之际,年轻人被眼花缭乱的商品吸引、被充满“魔性”的直播蛊惑时,能否静下心来想一想:是由我掌控消费,还是我被消费掌控?或许,分清“想要”与“需要”,把握“花钱”与“借钱”,掌控消费的人,才谈得上掌控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