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五:不为与不能(节选)

【原文】

( 孟子)曰:“有复(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百钧: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而不见舆薪(舆薪:一车子的木柴,极言其大而易见,舆,车子。薪,木柴)。’则王许(许:听信)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却为了什么呢。独,却,在此有加强语气作用。与,通“欤”)?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王之不王:大王您的不能王天下。第二个“王”,音 wàng,即王天下,指统治者以仁义取得天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形:情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腋下持着泰山跃过渤海,比喻不可能之事。挟,音

xié ,以腋持物。太山,泰山。北海,渤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替长辈折取树枝,比喻容易之事),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父兄,以此心意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第一个“老”字当动词用,作尊敬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爱自己的子弟,以此心意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第一个“幼”字当动词用,作慈爱解);天下可运于掌(运于掌:运转于手掌上,极言其容易)。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做妻子的榜样。刑,同“型”,在此作动词用,指树立典型,做示范。寡妻,国君谦称自己为寡人,其正妻为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就是说以此不忍之仁心,施之于别人身上罢了。言,就是说,解释引文的发端词。举,以,拿。斯心,指不忍之仁心。加,施与)!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指古代圣王)所以大过人(大过人:大大胜过常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以秤称物),然后知轻重;度(以尺量物),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鸟兽秋天新生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车的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不能惠及百姓的缘故,却是什么呢?那么,一根羽毛的拿不起,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柴草的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力;百姓的不被保护,是因为不肯施恩惠。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的和不能做的情形,怎么区别呢?”
(孟子)说:“腋下挟着泰山跃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真的不能做。替长辈折取一根树枝,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跃过渤海的一类;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折取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父兄,再以此心意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慈爱自己的子弟,再以此心意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如此治理天下,就如同运转于自己手掌上那样容易了。《诗经》说:‘文王能做妻子的榜样,再推及到兄弟,进而教化治理家族邦国。’这就是说,以此不忍之仁心,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推广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广恩惠,连妻子都保不住。古代的圣王能远远超过常人的缘故,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的仁义之行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推及到禽兽,可是功德却不能施及到百姓身上,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以秤称物,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丈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您度量一下自己的心吧!……”

【评析】

本章是《梁惠王上》保民而王章的节选。孟子劝请齐宣王以不忍之心推恩于民众,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

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设立了稷下学宫,这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本章所记,是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劝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孟子举出齐宣王在行祭礼时,不忍见牛恐惧发抖,而以羊易牛的事例,大加夸赞,并说凭着这种不忍之心,扩而充之,即可以仁义取得天下。而今“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在回答齐宣王“不为与不能有何区别”时,再一次展示了善辨、善喻的语言艺术和豪放的文章风格。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两件难、易迥然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告诉齐宣王,如果说“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做到”的,这是真的不能做。而如果说“为长者折枝”是“不能做到”的,那就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如今“王之不王”,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的一类,而是“为长者折枝”的一类。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惠及百姓,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孟子紧接着提出了“推恩”之说,讲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影响广大而深远的名言,劝告齐宣王以此博大的仁者情怀为起点,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把国君的不忍之仁心施加到百姓身上。果能如此,那么,治理天下,实现“王天下”的理想,就如同运转于自己手掌上那样容易。

然而事实上,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弃霸道而行王道的劝告,从而导致内有燕人叛乱,外有赵、魏、韩、楚、秦等国一致施压的困境。到此时,他才悔不该当初不听孟子之言,感叹说:"吾甚惭于孟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