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同情中国人,亲自访华,为何鲁迅等一大批文人都要炮轰他?

泰戈尔我们都知道,印度文学家。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实际上,那时,他的祖国也急切得到民族解放。

泰戈尔从13岁就会写诗,他的诗不仅隽永优美,还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泰戈尔有着菩萨心肠的一面,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

鲁迅曾经说过:“有几个外国人之爱中国,是远胜于我们的同胞之上的。

尽管不是针对泰戈尔提出的。

但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

尤其中国,也是无限同情。

徐志摩对泰戈尔也极其爱慕,不远万里去做了他的徒弟,

还和梁启超、蔡元培邀请了他亲自拜访中国。

泰戈尔早就向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抨击西洋文化。

然而,当泰戈尔真正抵达中国时,引发了一阵文坛热议,

有人热情欢迎,也有人强烈抨击,鲁迅就是抨击的一位。

那一日,徐志摩、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西滢等大约50名文界人士对泰戈尔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就连鲁迅也来了,场面盛大。

当然,鲁迅的用意较特殊,极大可能想探视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的国家,泰戈尔访华,作为东道主,我们也不该损别人面子。

所以鲁迅见到了泰戈尔也就冷眼嘲看,暂也用不着言语攻击。

直到后来,鲁迅先生才公开写文对泰戈尔、徐志摩等人冷嘲热讽,并且直言“晦气”。

泰戈尔抵达中国多处城市,做了几场演讲,徐志摩全程陪同,担当翻译。

泰戈尔对很多青年人说:"你们爱你们的生沽,单这爱就使你们生活得美好。

泰戈尔宣传的是一种不反抗和回归本土文化的思想。

但当时的中国其实正面临着一场科学与玄学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允许泰戈尔的不抵抗主义,

好比托尔斯泰提出的不反抗、农耕生活就很美好,以及那种和平和博爱精神。

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

是逃避现实,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一种妥协。

中国人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

“复古派”、“玄学派”正好利用泰戈尔访华为自己张目,

所以,泰戈尔这次访华是“不适时宜”的。

正如鲁迅所说:“印度诗圣泰戈尔先生临中国之际,

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以文气和玄气。”

后来,陈独秀、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乃超等人也著文,委婉地批评了泰戈尔的思想。

有人认为,“当时陈独秀、鲁迅、林语堂等反对泰戈尔的思想,

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在救亡压倒一切的历史背景下,

对西方现代化的渴望和反封建反传统的缩影。”

的确,作为被压迫的民族,我们不用虚幻的心灵慰问,

而是要明白母国的不足,整以改革、学习进步思想。

我们要坚持拿起属于自己的武器,去反抗侵略者,把他们赶走。

何况,当时,西方文化可取之处远远优于中国,

中国人一向以地大物博,合群自大,

泰戈尔一味赞扬认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无异于在误导青年,助长我们走下坡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