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63)
原著连载(63)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哲学世界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
[实事求是] 其一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其二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誉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修学好古”是指一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指一种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的严谨求实态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因著名理学家朱熹来访讲学而名扬天下。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实事求是”四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其时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曾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就读,这块体现着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之风的匾额,自然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20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大门口(《毛泽东传1893--1949》,第21页)。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经典诠释,见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演讲之中。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揭示了党内在对待革命理论和革命事业上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剖析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严重危害。他在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时说:“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这样,“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成语就被赋予了全新的鲜活的生命力,从一种单纯的治学方法,改造、升华、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古为今用,为我们树立了祖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它涵盖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唯物论辩证法的最主要贡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灵魂。
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世界观称之为“新唯物主义”,也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对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了解,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实事求是肯定了“实事”即客观世界和“是”即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第一性和可知性,指明了思想认识、路线、方针、政策的第二性和能动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客观世界由于其内部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因此,人们要从“实事”中去“求”那个“是”,要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就不能固执己见、墨守成规,而必须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人类认识的基本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实现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实践。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册,第18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同上第16页)。认识真理要靠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要靠实践。离开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从广大群众的实践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觉悟程度出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熔为一炉,正确地解决了领导和群众、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他把“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公式化为“群众—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从而把群众路线深化和具体化了。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是为了清除严重危害革命事业的、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党内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并号召大家“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5页)。1937年春夏,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认识论高度,深刻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统一、阴阳变易等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献,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成为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认识工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特别强调从解放思想中去实现实事求是,这是因为我们党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左”的思想封闭、思想僵化,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打掉思想上、理论上的种种禁锢,就不能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从解放思想中去实现实事求是,这正是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的新特点、新发展。他反复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他领导我们党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作为正确解决现代化建设各种问题的首要前提,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战略部署、领导和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根据21世纪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提出了“与时俱进”这一富有时代气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新思想。党的十六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起,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思想路线。其中,实事求是是核心,是出发点和根本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是为了使我们的主观认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从而真正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思想从教条主义和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确地回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