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公主守礼令人发指,诸侯不亲迎不入洞房,失火为等保傅被烧死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周武王姬发经过牧野之战,战胜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由于版图的扩大,夏商时期的很多制度已经不适合周朝,于是周天子进行了发展,使用宗法制和分封制来治理国家,分封制就是将土地分封给子孙后代,形成诸侯国,拱卫周天子,而宗法制目的是维护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其核心的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了这些礼仪,所有的爵位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有多少个妾等等,可以说除了分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朝逐渐衰落,而诸侯国逐渐强大,于是礼仪遭到了破坏,周王朝进入了春秋和战国时期,而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诞生了孔子,孔子认为礼乐崩坏,于是周游列国,意图说服诸侯国的君主,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但是的各诸侯国都在追求王霸之路,对于恢复礼乐自然不感兴趣的。
鲁国虽然不强大,但却是保留周朝的礼乐制度最好的诸侯国,很多诸侯国都派人到鲁国来观礼,学习礼乐制度,而这一观念也深深的给鲁国的人民打上了烙印,至今山东依然是繁文缛节最多的省份之一。
春秋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女子,对于礼仪的恪守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她一生最出名只有两件事情,一件发生在结婚的时候,一件发生在死亡的时候,而这两件事情也就是她令人发指的恪守礼仪,这个女子就是宋伯姬。
宋伯姬是鲁国的公主,鲁宣公之女,鲁成公之妹,母亲是谬姜,是鲁国的王族当然姓姬了,而她的姓名却没有人记载,宋伯姬后来嫁给了宋共公,这也是她宋伯姬名字的来由,就在结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古代婚礼制度中,不论女方贵贱,男方都要亲自迎娶,即使是贵为诸侯娶妻、也要亲自去迎娶,体现对女方的重视,只有天子是个例外,天子大婚的时候由使者迎接女方。
而宋伯姬嫁过来的时候,宋共公竟然没有亲自迎娶,这让一向注重礼仪制度的宋伯姬接受不了,要知道,宋国是商朝后代被分封的诸侯国,而鲁国则是周朝的宗亲,虽然朝廷已经式微,但是名分上总是鲁国更加尊贵,宋伯姬看到宋共公的行为本来可以不嫁,但是宋伯姬要遵守自己的礼仪,她嫁给宋共公是父母之命,因此她遵守礼仪嫁了过来,但拒绝与宋共公洞房,宋共公虽然没有遵守礼仪,但是也是一国之君,这让宋共公的脸往哪搁,宋国请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来劝说伯姬,宋伯姬也是听了遵守礼仪的劝说,与宋共公完婚进入洞房。
宋伯姬不入洞房事件结束以后,宋伯姬恪守礼仪,做宋共公的好妻子,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记载,说明她一直恪守礼仪,没有出格的事情,宋伯姬再次出现是在五十多年以后,而此时的宋共公早已死去,期间已经经历了宋平公、宋元公时期,进入宋景公在在位时期,此时的宋伯姬大概有70多岁了,按照封建王朝时期的叫法应该叫太上王后了。
本来宋伯姬在宫里相安无事,但是一场大火打破了这个平静,一天夜晚,宋国的王宫失火了,宫里的宫女想救宋伯姬出宫,以躲开大火,但当时由保母和傅母来照顾引导贵族的起居,保母就是古代宫廷中管抚养子女的女妾,而傅母是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已经70多岁高龄的宋伯姬依然坚守礼仪:“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待保傅来也。”过了一会保母来了,但是傅母还没到,于是宫女又请宋伯姬出宫,宋伯姬依然非常固执:“妇人之义,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最终宋伯姬被烧死在宫中。
我们看宋伯姬的行为简直是固执到家,对于礼仪的遵守用令人发指来形容都是轻的,古代妇女守寡从而获得贞节牌坊,至少是活着的,而且有个盼头,宋伯姬对于婚姻礼仪的坚持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古人结婚也只有一次,但是对于保傅不来服侍,就不出宫这件事情是太固执太教条了,是她心中可怕的信念让她不惧怕死亡,现在想想还是挺可怕的。
宋伯姬为遵守礼仪而不顾生命的做法,得到了春秋诸侯的赞赏和传颂,但同时又惋惜伯姬之死,因此诸侯们都相聚于卫国澶渊,共同哀悼宋伯姬,或许诸侯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宋伯姬的例子,让臣民都遵守礼仪,臣服于自己的统治。
但从现在角度来看,宋伯姬的这种行为实在是害人不浅,宋伯姬做了做了不可理喻的事却成了模范,推波助澜的诸侯们只是想通过宋伯姬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千百年后,妇女们已经再不用为什么三纲五常约束自己一生了,但诸如此类的精神奴役还在,依然有许多宋伯姬一样的固执的女子奋不顾身的扑上前去,社会思想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更多干货资源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