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肠溃疡,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便秘

摘自 黄元御医学研究

14肠溃疡——曾立昆医案

谢某,男,33岁,工人。患者自1958年开始胃痛,1964年1月30日在某医院经X线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症状:每天饭前胃部疼痛,剧烈时手足冰冷,有时气上冲胸,吞酸暖气,食欲不振,大便稍结,粪略黑色,小便不黄,舌苔白,腹部闷胀喜按,脉搏弦滑。血常规:白细胞14.3-09/升,中性粒细胞0.84,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初步认为脾胃虚寒胃痛。处方:

党参9克,茯苓9克,漂白术3克,甘草3克,法半夏6克,陈皮6克,砂仁3克,木香6克,高良姜9克。

复诊:1965年1月21日,服上方共20剂,胃痛仍未稍减,肢冷汗出,暖气频频,脉仍弦滑。

处方:桂枝6克,白芍18克,生姜3片,大枣9克,白胡椒6克,饴糖15克,先煎诸药去滓,后入饴糖烧热,分3次服。

上药2日服3剂,痛止,手足温和,原方加当归、炙黄芪各9克,继服31剂,至1965年2月25日复查,大便隐血消失,症状消失痊愈。(曾立昆.小建中汤治疗胃痛的初步体会,广东医学,祖国医学报,1965,6:17)《经方临证集》

论:本案手足冰冷,食谷不振,气上冲胸,这是脾胃虚寒证,用参苓术夏,按理说也对症,为何用20剂,仍然不愈?重点,在气上冲气,此属木气病,而一诊方,未用桂枝疏木,也未用白芍行血以疏木,此是最大关键点。弦滑者,木气之郁陷,不能升达也。不知疏木气之贼克,中气受困,用参苓术夏,补也无益。也就是说,此属木贼之病,而去补中,所以不愈。木贼而中虚,必须疏木而建中。

15肠溃疡——刘景琪医案

丁某,男,45岁,工人,1980年9月11日初论。腹痛已三年。每年春秋季发作,全身怕冷,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有时夜间亦痛,甚则不能入寐,疼痛向背部放射,反酸。X线饮剂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苔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脘痛。辩证:脾胃虚寒。治则:温中建脾,散寒止痛。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饴糖18克防风18克没药9克服三剂痛止,服十五剂诸症状消失,饮食良好。过一月后X线钡剂复查,溃疡消失。《经方验》

论:此为什么浮紧?舌苔白,是表郁肺气不降?是不是有表寒不解,此又有全身怕冷,不就是畏寒,外寒不解?此小建中汤,当成了桂枝汤解表,解表阳以和里阴?就是如此。

16肠溃疡

罗某,女,28岁,某厂工人。三年以来,胃疼经久不愈,伴有自汗气短,周身乏力,懈怠懒言,头晕多梦,记忆减退,形体消瘦,饮食减少,时而脘闷。经某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其面色白,形体赢瘦,精神萎靡不振,四肢发冷,口唇苍白,舌质色淡,无苔,脉象沉缓无力。上述病情,系属于胃中阳气不足。脾胃主四肢,并且阳明又主肌肉。阳气不足,不仅食少纳呆,亦必表现全身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四肢发凉,口唇苍白。由于阳气不足,经络气化不畅,因而胃疼经久难愈。此应以温中回阳止痛之法,拟小建中汤加减治之。处方:桂枝9克,白芍3克,甘草15克,黄芪21克,麦芽30克,饴糖15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水煎服。

二次来诊主诉:经服前药后,胃疼减轻,自汗少见,脘闷已舒,但仍纳少无力。按前方减白芍、甘草,加入党参30克,内金6克,莱菔子9克,水煎服。三次来诊,诸症已皆消失,后又改为活血开郁收敛等法,以治其本。处方:海螵蛸60克,大贝60克,乳香、没药、三七各30克,儿茶15克,共为细末,每日早晚各服4.5克。服一个月后而治愈。一年后追访未见复发。(吉林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中医医案选编(第一集).1973,10)《经方研习》

论:中气健旺,则溃疡自愈。胃肠为腑,中气虚而浊气不行,则瘀浊生热,腐败而生溃疡。小建中汤,疏木以建中,不是治溃疡病灶,中气旺而浊气行,则溃疡自愈。

17外感中虚——谢映庐医案

辛卯冬月,有同道(医生)长子,患伤寒病,畏寒头痛,发热无汗,屡服发散剂,汗不能出,热不能止,变痉(指患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而逝。其次子旋得此证,连进发表药,皮肤干涩,发热愈炽,同道骇怖请视。告予曰:明是寒邪伤营,见证俱属外感,奈何汗之不应,又岂死证耶?予曰:辨证虽真,未能相体故耳。郎君(指其子)关弦尺迟,面白露筋,乃中气虚而血不足,故寒邪外感,非滋其血液,何能作汗,汗既不出,热何由解?宜与小建中汤加当归。同道又欲减除饴糖,予曰:建中之用,妙义正在于此。且糖乃米谷所造,所谓汗生于谷也。如法服之,果微汗热退而安。(《谢映庐医案》)《经方研习》

论:用发散剂,发其表寒,营卫外泄,则寒去表解。也得看用的什么发散剂,用的银翘散,还是九味羌活独活汤,还是苏叶荆芥一类的解表功力不足的药,解表不利,必然营卫内陷,而成死证。恽铁樵四个儿子,有三个因为解表不利,导致死亡,最后一个,还是他自已用麻黄汤救过来的。看看医生都用的什么发散剂。

本条医案,外感汗不出,单就从汗论,那加上麻黄最好。或者就直接用麻黄类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最次也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另外还有传经,都要考虑,本案用的小建中汤,也能治愈。但此无汗出,又因甘助呕,未必不会先呕而后吐血,所以虽然治愈,还是不宜,此应当知。

恽铁樵是民国时期一位中医大家,有四个儿子。1916年大儿子得伤寒死了,第二年老二老三又因伤寒夭折了。恽铁樵也学了一点伤寒论,心里知道儿子得的是什么病,应该用什么方子,但是由于没有临床经验不敢自己开方抓药。向医生建议,医生也不听,只能悲痛的看着儿子死去。痛定思痛,感到求人不如求己,于是开始学习《伤寒论》。一年后四儿子也发病了,发烧、没有汗、气喘,请了很多医生,都是用豆豉、栀子、桑叶、菊花、杏仁、贝母啊,那时的上海滩上,很多医生都喜欢这么用。结果吃了以后,症状越来越重,眼看着又不行了。恽铁樵心里非常着急啊,整个晚上在屋里走来走去,天快亮的时候,他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含药而亡!”这个病,这个无汗而喘,不就是《伤寒论》的麻黄汤证吗?开了方子,麻黄汤: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开完方子,交给夫人去抓药,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然后就上班去了,白天也不敢回来看到底怎样了,担心孩子死了。下班回来一看,孩子活蹦乱跳的,夫人说药服下去以后,出来汗了,也不喘了。于是深入学习《伤寒论》,后来成为了一名经方大家,行医治病,办函授中医学校进行中医教育,有一千多名学生。虽然恽铁樵先生失去了三个儿子,可是这一千多学生学会中医后救了多少孩子啊,救了多少病人啊!(太阳篇有此案例,又重复一遍,为何不用麻黄,因医家畏麻黄如虎狼也。)

18过敏性紫癜——陈宝田医案

李某,女,6岁。1980年4月21日初诊,患者全身皮肤有出血点伴关节痛、腹痛3天。3天前全身关节肌肉轻微疼痛,未引起家长注意,近3天来关节肌肉疼痛加重,伴有腹痛、呕吐,并发现全身有出血点。医院检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大便潜血试验(++)。尿常规:红细胞(+++)~(++++),蛋白微量。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来诊时查:患儿体质虚弱,面色无华,全身皮肤有出血点,脉弦,腹拘急。《金匮要略》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据此,投小建中汤4剂,服后其症大减,关节肌肉疼痛、腹痛明显减轻,出血点减少,呕吐消失。又投4剂后,诸症消失,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转阴,再投3剂善其后。《经方临床应用》

论:本案病因,是为外感病,病理同瘾疹。血热不泄,所以木气郁迫,则脉弦腹急,此病解表则已,表寒得解,营泄木舒,则病解矣。本案没有说,有没有汗出,如果没有,必须加麻黄,发表寒泄卫气,不然会犯桂枝汤提纲之禁忌。

19红斑狼疮——樊来应医案

申某,女,32岁,2004年11月3日入院。发热半年余,时轻时重,近日体温高达40℃,肢体关节疼痛,面部见红斑片状融合呈蝶形,在省医院住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以激素、细胞毒药物冲击治疗,症情未见好转,又因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休克等多种合并症而放弃治疗。就近维持而复诊于我院。诊见高热不退,体温40.6℃,大汗淋漓,心悸气短,呼吸急促,烦躁不得卧,血压85/60mmHg,心率110次/分,两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超声波提示心包积液,大便色黑,潜血(H),小便红,尿中红细胞(H),蛋白(+),抗核抗体(+),抗双链DNA(+),舌质淡,脉细数,以虚劳辨证。处方以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30g,白芍60g,炙甘草30g,生姜20g,大枣12枚,饴糖30g,每日2剂,水煎频饮服。1剂则汗止热退,体温38℃,精神好转。

3剂后体温37℃,心悸、气短、烦躁症情缓解,血压100/70mmHg,心率90次/分,尿中红细胞(+),大便潜血(一),B超提示心包积液减少,如法调治半月,关节疼痛止,肺部啰音消,症情缓解,带药出院。

解析:方以“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为指导,重用饴糖为君,甘微温,入脾胃肺经,长于补虚建中,芍药加倍意在养血敛阴。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合而效。《经方验案评析》

论:本案也是外感病。此有大汗淋漓,是经热蒸泄,只用桂枝,不用麻黄,也不会误治之变。

20身疼红斑——江尔逊医案

杨某,女,20岁。病者来诊前1年余即发热,全身关节疼痛,并出现皮下结节,偶见散在性红斑。曾在当地某院按“急性风湿病”治疗无效,后经成都某医院疑诊为“红斑性狼疮”,用激素治疗,其发热、关节痛曾暂时缓解,但旋又复发,服药无效,乃回乐山治疗。余(江尔逊)诊时,症见寒战高热(39℃~40℃),间日一发,如疟状(未查见疟原虫),关节疼痛,数小时后,汗出热退,舌质红,苔黄厚而粗。初以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青蒿鳖甲汤等和解少阳、清泻肝火、养阴透热,终乏效验。揆度良久,始有所悟。此症迁延年余,邪正相搏,旷日持久,难免两败俱伤,而药饵杂投,全不中病,徒伤正气。是正虚为本,邪恋为标矣。其舌红苔厚而粗者,恐为邪恋之证,而非实热之象也。遂宗仲景“阴阳和者必自愈”之旨,改用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法,而投桂枝汤加味方-小建中汤。连服3剂,寒战、高热竟不复作,黄厚而粗之苔亦消退。乃以此方化裁,调理旬日,其关节疼痛亦瘥。(《经方大师传教录》)《经方直解》

论:本案也是,外感病。而用小建中治愈者,也是桂枝汤的病理。从本案看经方,加一味药治内伤,而仍然能治外感,这就是经方的厉害之处。所以很多经方,即使用辨证时,选错了方也能治愈。

比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还有桂枝汤,与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与新加汤,桂枝汤与葛根汤等。又如生姜甘草半夏泻心汤,桂枝人参汤与理中汤,人参汤。四逆汤与附子汤,真武汤。还有更典型的小柴胡汤。要么治表和里,要么表里并治,要么从中气治,皆是和阴阳之义。

21高热不退——万桂华医案

唐某某,女,21岁。病已二十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唯留高热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十余日,皆未获效。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而数。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白芍12克,白术9克,桂枝5克,黄芪24克,红枣3枚,甘草6克,饴糖30克(冲服)。2剂而愈。[陕西中医1980,(5):35]

按语: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助益气健脾之力。《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病已二十日,急性胃肠炎,此也是外感病,导致的急性病,唯高热不退,此是表不解也。细为木郁贼脾,所以腹痛,数为经热不泄,正是营郁之热,才导致木郁贼脾,解表则已,营泄则木疏。

22内伤发热——刘含堂医案

李某某,女,51岁,工人。2001年7月18日初诊。半年前因家务事过度劳累,后感全身发热,以手足心发热尤甚,在本厂服西药无效。后到本市某医院做各种检查,未查出病因。

现症:面色淡黄,低热(体温时在38℃上下,时而正常),遇劳加重,纳食减退,倦怠乏力,自汗,畏寒,口干,大便稍干燥。舌淡,苔薄白,脉弦而虚。诊为内伤发热,证属脾胃虚弱,肝木偏盛,阴阳失调。治以健脾抑肝,调和阴阳。用小建中汤,处方:桂枝9克,生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6枚,胶饴200毫升。水煎,去淬后,纳入胶饴,温服。6剂。

二诊:发热、自汗、畏寒、口干等症状均明显缓解,继用上药,又服10剂,病愈。

按:此例为内伤发热,病机为过劳伤脾,脾胃虚弱,肝木之气偏盛,阴阳失于协调。小建中汤有健脾抑肝,协调阴阳的作用,故适于本病的治疗。方中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白芍抑制肝木,桂枝、甘草、饴糖,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饴糖酸甘化阴。《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本案是内伤发热。手足心发热,这就是典型的提纲证,遇劳加重,此是汗出多,营气之外泄也,是营中之阳气外泄也。畏寒营陷,脉弦而虚,此是木陷,小建中汤,疏木升陷,以培土虚。

23噎膈——魏传余医案

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干食困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虚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克,饴糖100克。

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未发现异常。[四川中医1987(12)22]

按语: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证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从证来看,如梅核气与诸逆证,是要降胆胃之逆,从脉细弱与小建中汤来看,却是升肝脾之陷。细弱者,细弱为血虚,营气不足,桂枝升清阳,芍药升营血,气血俱升,则木疏而土旺。如不看本案,是从证治,降胆胃之逆,还是从脉治,升肝脾之陷?

24便秘——蔡渔琴医案

黄某,女,30岁,1979年10月5日初诊。患便秘9年,始则3-4日一行,无明显痛苦。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时觉隐隐胀痛,如物梗塞,饮食减少。历经中西医治疗,屡用通导,或可见效一时。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因大便秘结而诱发痔疮,常流鲜血,曾在某医院检查,除见脱出之外痔,余无异常。就诊时,已4日未便。

嘱取小建中汤7剂。

服药后便觉肠鸣,腹部如有气体窜行,即大便1次,始为羊屎样,后则解出黄色软便。服完7剂,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溏,硬亦无羊屎样。第2疗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加大10倍,浓缩成膏剂,坚持续用2月,每日大便通畅,体力逐渐康复。随访半年,无不适之感。[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转20]

按语:本案便秘屡进攻下通导之剂,虽可暂快于一时,然中气之伤与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气短乏力为辨。治疗“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汤补益中气,调和阴阳,润燥养营,冀亏损渐盈,气盛营充,则其结自通。《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这个是不是疏泄不及证?肝主疏泄,疏泄不及,则肠燥之令,大便秘结也。芍药甘草汤,也有这样的便秘医案。麻仁丸证,不也是有脉涩吗,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血虚,风木疏泄,小便数也。水枯土燥,大便则难,其脾气约结而粪粒坚小。脉涩是疏泄小便,而大便不也是肝木之疏泄吗?小建中汤与芍药甘草汤,治疗之大便秘结者,当是木燥而疏泄不及,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所以肠燥之令,而秘结难下。应是此理。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