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该用哭来表达情绪吗?
「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有多认同这句话?作为父母,你会不会这样教育你的儿子?若你会觉得男孩子确实不该爱哭,那么,在他多大的时候,你就会想要给他这样的观念?而你又为什么觉得需要给他这样的观念?如果在男孩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断地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不许哭、不该哭、不能哭,那么,他到底是会慢慢成功地养成了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习惯,或是会用别的方式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控制的方法、或抒解的方法,是否确实会导引他成为一个更适应外在社会环境的男人?
从相反的角度来说,若鼓励一个小男孩自幼便知道可以用哭来表达负向情绪,这对他将来的社会适应,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效果?
东西方文化都认为男性必须是强者
在很多社会中,男孩的情绪字典里是不准有「悲伤」感受的,他们从小的教养,不但被训练成不可以哭,而且还被灌输「哭与悲伤代表弱者」的概念。
例如:古谚有云:「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关羽还能在外科手术中神色自若、继续喝酒下棋。
西方社会也有相同的伴随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教养模式。男孩承载了要坚毅、成功、具领导统御能力等等的社会期待,碰到挫折与困难,也要咬紧牙关、尽量隐忍,绝不可显示出弱者的模样。
大人只容许男孩表达愤怒、不容许表达悲伤
很多男孩自幼就被教导不可表露悲伤、难过、害怕等等的负面情绪。但不论东、西方社会,比起不可表达悲伤情绪,似乎师长都对男孩的愤怒情绪有较高的容忍度。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愤怒并非弱者的形象,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愤怒情绪有比较高的激发程度(arousal level),高愤怒的人虽然较易冲动行事,但至少他们不像悲伤情绪一样,只把焦点放在自我,而往往能将负向情绪转化成改善环境的实际行动,有时甚至对环境有正向的功能,《孟子》「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正是此意。
在如此的文化氛围之下,许多小男孩除了不断被教导要压抑自己负向情绪,而且也学会了自己可以表达的负向情绪仅有一种,那就是愤怒。婚姻咨商的实务文献里,常提到在家庭冲突中,男性其实并非真的对另一半不满,他们的愤怒、家庭暴力、甚至毒品滥用,其实是起因于无法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情绪教育从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
如此说来,父母给予小男孩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负面情绪;并在小男孩有语言能力之后,鼓励他们与别人沟通自己的悲伤、害怕、忧郁、难过、挫折等负面情绪,其实是家庭情绪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可是,鼓励小男孩表达自己的害怕、悲伤,却不能当作情绪教育的全部。动不动就会哭的小男生、常常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害怕的小男生、表现出太多难过挫折情绪的小男生、被嬉弄后便陷于自己的情绪中不知镇静勇敢地告诉攻击方不可如此的小男生,往往会成为长期被霸凌的对象。而他们只能以表达与分享害怕、悲伤的情绪来因应被霸凌的场面的结果,就是陷入恶性循环,遭遇更多的霸凌。
所以,家庭中的情绪教育,不是以「告诉小男生男儿有泪不轻弹」、「鼓励小男生表达悲伤情绪」的二分法来执行的。让孩子辨识自己会产生哪些不同的负向情绪;鼓励孩子思索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带领孩子回顾他用了哪些表情、语言与行为表达他的情绪;请孩子反省他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周遭的人及对自己有何影响;并请孩子预想若下回碰到类似场景、产生类似情绪时,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总之,提供孩子自我反思的机会,比起只是制止或放任,更助于孩子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为什么可以考虑在日本买房
安倍的四大皆空